分享

心学之思 | 王阳明:乡村要振兴,治世先治心!

 情缘半岛 2022-01-30

跟王阳明学修心

阳明心学爱好者的集聚地

关注

 新的一天,新的修心。茫茫公众号,感谢您选择了“跟王阳明学修心”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不想错过精彩分享,不妨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将我们置顶。如果这里的文字让您触动,请为它轻触文末的“分享”及“在看”,让更多人一起“跟王阳明学修心”!

图片
图片

 在巡抚南赣汀漳时,王阳明礼法刑政兼施,掌握利剑、破贼平乱、奏请设县、力推乡约,还朝廷一个清朗乾坤;与此同时,他规范伦理道德,手捧长卷、昌明心学、广设社学、教化移俗,圆百姓一个家国美梦,体现了宽猛相济、恩威并重、德法兼施的治国理政思维。

 王阳明在巡抚南赣汀漳时期,治理社会的理政举措主要有推行牌法保甲维序、添设县治安民治贼、力举乡约束民治乱、大兴社学教化民俗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如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图片

NO.1

推行牌法,保甲维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治理流民贼寇是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最为重要、也最为艰巨的任务。南赣汀漳等处“山贼”各自依据天险,举旗占山为王,具有驻点多杂、隐蔽度高、机动性强等特点,且互为犄角、彼此呼应、结成联盟,使得千里皆乱,“三省骚然”数载。

 王阳明到任巡抚伊始,就不遗余力地推行“十家牌法”以治之,以群防群治的办法靖寇平乱,对乡民的性别、职业、社会关系进行详细登记,尤其严管流动人口,监视百姓举动,对窝藏“山贼”者严加惩处,以此切断“山贼”与民众之间的辎重物资、信息情报往来,起到革弊除奸、防止通贼的作用。

 但仅凭“十家牌法”,还是不能彻底阻断部分乡民与“山贼”之间的沟通联系,便再辅之以“保甲法”。在各村推选一名德高望重者为保长,于各城郭坊巷立起鼓楼,置鼓于楼,发现盗贼便击鼓报警。各甲居民闻鼓声便各执器械,听从保长指挥捕盗,如有藏匿不出或故意后出者,则告官惩处。

 从本质上讲,保甲法是“连坐法”的延续,是通过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治理山民暴乱。保甲与牌法的并用,彻底斩断了“山贼”对外联系的渠道,为维护乡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NO.2

添设县治,安民治贼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阳明受命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平靖漳寇,在社会动荡局势稍得缓和之后,便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思想家的内圣智慧,抽丝剥茧地分析了民众落草为寇、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并针对漳南地区“极临边境,盗贼易生”的现实,“亲行访询父老,诹咨道路”,提出“析划里图,添设新县”的思路,探索了一条“添设县治控制贼巢,建立学校移风易俗”的长治久安理政之路,两度上疏奏请朝廷,在闽粤交界的漳州南部添设了一个“平和县”。

 紧接着,王阳明又在用兵横水、桶冈,智取三浰之后,复制了平和置县立治的理政模式,相继设立了江西省崇义县、广东省和平县,从根本上消除了“山贼”掳掠乡村、攻劫郡县的乱象,有效解决了困扰朝廷的心腹大患。县治添设以后,“三县之民,欢欣鼓舞,如获重生”,“三省残孽,有控制之所而不敢聚,三省奸民,无潜匿之所而不敢逃”。

 事实证明,王阳明顺应民情,添设县治的理政举措,使“山贼”失去了藏身之所、盗抢之机,既巩固地方政权,强化基层治理,又让礼乐教化得到传播。曾经的荒蛮之地,风俗为之一变,礼制深入人心。

NO.3

力举乡约,束民治乱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征贼平定“三省骚然”之后,王阳明深刻意识到南赣汀漳等处山民暴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德性熏染,“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而仅凭武力征剿的一役之功,是无法平息山民暴乱的劣根,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的。

 于是,他制定并推行了《南赣乡约》的理政新举措,将“亲民”“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贯穿其中。

 《南赣乡约》一共有十六款,具体内容涵盖三方面:一是立乡约,规范乡民婚丧嫁娶、耕织生计、彰善纠过、民间礼仪等行为,规范乡民道德,化民成俗;二是建乡政,规范乡约组织体系、乡官职务设置、经费来源、开会制度、内部管理等措施,维系乡村秩序;三是办乡学,推行儒家仁爱为本的德治思想,将教育与政治贯通起来,教化乡民德性。

 《南赣乡约》有机结合了乡里体制、保甲制度,主张以儒家道德礼仪劝善改过,建构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开创了乡村自治的新模式。同时赋予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约赞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教化、劝谕、管理、监督乡民的绝对权力,对不思悔改的违逆者则采取强制措施,通过“执官治罪”或“请兵灭之”,严加惩治,体现教化为主、刑法为次的礼法刑政共治特点。

 《南赣乡约》从德与法两个层面浇灭了山民犯上作乱的意念和行动机缘,既体恤民众,又遏制恶行,对治理民乱、重构秩序、纯化民俗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想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

NO.4

大兴社学,教化民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王阳明的理政视域中,“治心”始终是第一要务,“治心”是“治世”的基础和前提,以“治心”实现“治世”。

 在平乱靖寇过程中,王阳明切身体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山民之所以“乱乱相承”,是因为当时的书院、社学、乡馆均未能发挥教化易俗的应有作用,期许以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化民成俗,教谕乡民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去除私欲以恢复本然澄明的良知心体,以形成淳朴的乡风民风。

 正如他所说的“化民成俗之方,莫善于此”。于是,在征剿“山贼”战斗正酣之时,王阳明就下发了《兴举社学牌》《颁行社学教条》等告示,要求各道、府、县官员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教学内容,以诗歌启悟其意趣,以礼仪肃正其威仪,以知识开阔其知觉,兴办创建各类社学、书院,以此“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

 要选择“学术明正,行止端方”的“教读”(教师),并要“量行支给薪米,以资勤苦;优其礼待,以示崇劝”,给予应有的待遇。同时要求家长要“隆师重教,教训子弟”,共同完成教育好“童生”(学生)的责任,务求达到“人知礼让,户习《诗》《书》,丕变偷薄之风,以成淳厚之俗”的境界。

期间,王阳明还亲自讲学授课,“与师生朝夕开道训告”“阐明正当,讲析义理”,要求听者“务要专心致志,考德问业,毋得玩易怠忽,徒应虚文”。通过兴办社学、书院,既使民众恪守礼仪、去恶从善、改善民风,又让民众学习礼仪规范和传播儒家道义,促进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