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研报告网:2022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观研天下 2022-01-30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图片包含 烟, 户外, 自然, 未来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来源:pexels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显示,地质灾害主要是指以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因此按动力成因,地质灾害也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因此按动力成因,地质灾害也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一、行业政策

2012年以来,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组织制订了地灾防治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预算、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等10大类标准规范的编制框架,编制完成并发布试行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再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截至目前,涉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各类标准已发布和审批88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也初步形成。

目前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情况

相关部门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国务院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规。

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开展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95号)的要求,重点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城镇、乡村等人员聚集区,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沿线地区和重大工程项目施工区等,在专业技术队伍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群众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确保不留死角。

国土资源部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2020年,中国要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财政部

《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办法》

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数占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比例、特大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数、特大型地质灾害高易发省人口数、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等因素,分配权重分别为30%30%20%15%5%,同时考虑各省财政困难程度,并根据资金使用绩效和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完成情况等对测算结果进行调整,体现结果导向。因素和权重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程序报批后实施。

自然资源部

《关于做好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强调,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地灾防治政治责任。各地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地灾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防治职责、任务。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好全力防、配合救的重要职责,抓住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尽最大努力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除了国家层面外,各地方也不断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例如浙江省在《浙江省政府印发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中,提出一是综合 运用高分卫星、无人机、合成孔径雷达、机载激光雷达、手持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二是大力研发和推广运行可靠、功能简约、精度适当、经济实用的普适性专业化监测设备。三是建立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地质灾害风险预测模型, 实现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系统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模型、互联互通。四是 构建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动态科学管理。

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相关政策

地区

政策

主要内容

浙江省

《浙江省政府印发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一是综合 运用高分卫星、无人机、合成孔径雷达、机载激光雷达、手持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二是大力研发和推广运行可靠、功能简约、精度适当、经济实用的普适性专业化监测设备。三是建立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地质灾害风险预测模型, 实现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系统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模型、互联互通。四是 构建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动态科学管理。

四川省

《四川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提出了八项防灾措施,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把责任落实到点到岗到人;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的刚性要求,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按照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新要求,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快推进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防灾一线;统筹全域整治,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加强协调联动,做好应急救援处置;及时补短强弱,细化汛期防灾工作;加强培训演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包括总体要求、建立隐患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开展受威胁县城综合整治、实施重大隐患搬迁治理、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加大组织保障力度6个部分,共18条意见。

安徽省

《安徽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队伍建设,强化驻地专业队伍技术支撑。提高防治技术指导水平,提升综合防治能力,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对风险等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新农村、美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政策,统筹安排,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实施搬迁避让,及时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搬迁避让2000处。

广东省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2020-2022)

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在册威胁100人以上的482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和6.5万处()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基本建成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建成更加完善、覆盖全省的群测群防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云南省

《云南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要筑牢群测群防与科技防灾手段并重的防御网络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升气象条件+地质地理+人为扰动耦合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

江西省

《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2020年,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基本消除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逐年减少,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逐年减少、地质灾害隐患数量逐年下降,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显著减轻,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陕西省

《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通过完成200处排危除险项目、160处工程治理项目、50处治理工程运行维护,提高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防御工程标准,主动防范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

湖南省

《湖南省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部署地质灾害综合性监测和普适型监测设备,明显提高技防能力;通过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险移民搬迁项目,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000处以上。

湖北省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5年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广西省

《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5年广西要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实现风险预警管控、重点城镇整治、治理与避险安居、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大幅度提升,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格局,形成科学高效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新机制,力争广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新疆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明确将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控制为主线,突出预防这一重点,加强隐患识别和风险调查,抓好72个县(市、区)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精度,全面推进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建设;加大综合防治力度,优选140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勘查;提升基层风险防控能力,健全三级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推广应用高精度遥感等地质灾害防治新型技术和装备;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全面提高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天津市

《天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根据该防治规划,天津市综合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其中,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7个重点防治区,平原区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4个重点防治区。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的7个重点防治区包括黄崖关、常州村-黄花山、九龙山-东水厂、盘山、西井峪 、崔各寨-山前屯、白果路,面积约76.8平方千米,占山区面积的9.1%。防治重点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重点防范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农家院防范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农家院及交通干线等范围内的地质及交通干线等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

常州市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一是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提升群测群防工作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在十三五基础上再部署3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站和1处地裂缝专业监测示范站,引导各区(市)开展专业化监测工作;三是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水平,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模型建设;四是维护完善现有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继续常态化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广元市

《广元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做好应急处置物资储备,配备相应的交通、通信和应急装备。

福州市

《福州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1年拟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风险调查评价、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地质灾害搬迁等防治措施,力争让1000户受威胁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

贵港市

《贵港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

计划3年内全面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完成贵港市5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风险普查);结合农村住宅不动产登记开展切坡建房调查;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0处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97处,对每年突发特大型、部分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

襄阳市

《襄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2 年,以保安全、促发展为根本目标,基本建成四化四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并有效运行,形成基础扎实、预警及时、治理有效、信息畅通、支撑有力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格局。到 2025 年,以减存量、遏增量、防变量为目的,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加速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做好一个体系建设、两个风险管理、三个变量控制,健全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襄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绍兴市

《浙江省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防范、治理、和管理等六大能力的提升,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建立一图一网、一单-,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

德州市

《德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计划到 2025 年,我市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信息服务、科研产出、社会治理等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能力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二、发展环境

由于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在整个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比重大致是1/4左右;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自然资源系统责任重大。在此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也就被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方面由于我国山区较多,地形复杂,构造发育,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泛;另一方面近年受强烈地震和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

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7840起,同比增加26.8%。其中滑坡4810起、崩塌1797起、泥石流899起、地面塌陷183起、地裂缝143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39人死亡(失踪)、5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0.2亿元。

20211-11月,我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27起,造成70人死亡、8人失踪(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和四川天全县“9·26”灾害相关数据暂未列入统计,以下同),直接经济损失315805.01万元。其中滑坡2320起、崩塌1733起、泥石流369起、地面塌陷274起、地裂缝21起、地面沉降10起。从灾情等级看,特大型地质灾害34起,大型地质灾害26起,中型地质灾害323起,小型地质灾害4344起。

2021年1-11月,我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27起,造成70人死亡、8人失踪(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和四川天全县“9·26”灾害相关数据暂未列入统计,以下同),直接经济损失315805.01万元。其中滑坡2320起、崩塌1733起、泥石流369起、地面塌陷274起、地裂缝21起、地面沉降10起。从灾情等级看,特大型地质灾害34起,大型地质灾害26起,中型地质灾害323起,小型地质灾害4344起。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三、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34218起,造成1234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了38.5%41.5%

20211-11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97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24787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3756万元。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也分别减少39.6%43.9%37.1%;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0.5%68.3%1.3%

2020年与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相比情况


20211-11

与上年同期相比

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

地质灾害发生数量

4727

减少39.6%

减少30.5%

死亡失踪人数

78

减少43.9%

减少68.3%

直接经济损失

315805.01万元

减少37.1%

减少1.3%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其中202111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7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8起,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8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加37.1%、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增加4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80.4%。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加20.0%、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持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64.8%

202011月与202111月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相比情况


202111

与上年同期相比

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

地质灾害发生数量

48

增加37.1%

增加20.0%

死亡失踪人数

4

增加4

持平

直接经济损失

485万元

减少80.4%

减少64.8%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目前自然资源部建立了服务于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期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制作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未来72小时、24小时等预报预警等产品。

虽然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不小得成绩。但整体来看,前景依然艰苦。有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隐患33万余处,但仍有大量隐患没有发现,仍需开展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

与此同时,也面临33万余处隐患点'看得住的严峻考验,虽然已经在2.5万余处隐患点安装试验了监测预警设备,但是覆盖面还不够,报警阈值和响应机制还在探索中。

因此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地质灾害排查力度,利用各项措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例如最近两年自然资源部着力加强了三个方面技术支撑工作,分别是充分利用综合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二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并进行预警实验,建立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省驻守工作制度。

因此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地质灾害排查力度,利用各项措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例如最近两年自然资源部着力加强了三个方面技术支撑工作,分别是充分利用综合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二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并进行预警实验,建立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省驻守工作制度。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此外自然资源部和气象局合作,遇到极端气象条件时,启动加密预警,主动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研判。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由24小时扩延至72小时,进一步提升预警精细化水平;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力量,在20215月初向全国30个省份派出驻守专家,及时指导地方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另外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时段,自然资源部也采取了构建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利用空天地综合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大重大基础地质调查等五个方面的措施。

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时段,自然资源部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空天地综合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大重大基础地质调查,努力解决好隐患在哪里的问题;

二是对滑坡体地质结构开展精细化调查和勘察,重点解决滑坡体结构是什么的问题,为准确放置滑坡预警仪等监测预警设备提供依据;

三是构建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对滑坡体等地质灾害隐患可能成灾的时间进行研判,及早预警;

四是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消除或减轻风险隐患;

五是组建了66名国家级专家队伍,在汛期分省驻守,加强汛期技术指导,并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启动响应,派出专家应急组,开展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工作。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未来自然资源部将充分利用多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更多隐患,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更多的监测预警设备,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不断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力度,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w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