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观人须,长而复黑。冉弱而调,离离若缘坡之竹,郁郁若春田之苗,因风拂靡,随身飘摇。尔乃附以丰颐,表以蛾眉,发以素颜,呈以妍姿,约之以绁线,润之以芳脂,莘莘shēn shēn(形容众多)翼翼(谨慎,严肃,整齐有秩序的样子;茂盛众多的样子;飞翔的样子。),靡靡(靡靡,mǐ mǐ,指迟缓;颓废淫荡;草随风倒伏相依的样子。)绥绥(1. 舒行貌。 《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 淇 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马瑞辰 通释:“绥绥,为舒行貌。”一说,绥绥,匹行貌。见 毛 传。一说,绥绥,独行求匹貌。见 朱熹 集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遵化署狐》:“署中故多狐。最后一楼,绥绥者族而居之,以为家。” 景耀月 《古诗》:“绥绥亦狐携,天下久如一。”2. 茂密繁盛貌。引申为富有文采。 《荀子·儒效》:“绥绥兮其有文章也。” 杨倞 注:“绥,或为葳蕤之蕤。”一说“绥绥,安泰貌”。3. 垂落貌。 宋 梅尧臣 《五月十日雨中饮》诗:“梅天下梅雨,绥绥如乱丝。”),振之发曜,黝yǒu若玄珪之垂。於是摇鬓奋髭zī ,则论说虞唐,鼓{髟者}(鬐qí )动鬣liè,则研核(审察考查;研究考核。)否臧。(1. 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唐 白居易《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宋 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2. 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唐 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宋 叶适《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元祐 之文也。”)内有环形,外阖宫商,相如以之都雅,颛孙(复姓,颛孙子张,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升十先哲位,淮阳县祀文庙东庑。)以之堂堂。岂若子髯既乱且赭,枯槁秃瘁,劬qú劳辛苦,汗垢流离,污秽泥土,伧chen cāng嗫niè 穰擩,与尘为侣。无素颜可依,无丰颐可怙。动则困於惣(总)灭,静则窘於囚虏。薄命为髭,正著子颐。为身不能疵其四体,为智不能御其形骸。癞lài须瘦面,常如死灰,曾不如犬羊之毛尾,狐狸之毫厘,为子须者,不亦难哉。(《初学记》十九,又见《古文苑》,以为黄香作。) ![]()
〔注释〕 冉弱:柔弱。调:转动。“离离”、“欝欝”:均指纷披、繁茂貌。欝欝即“郁郁”。 绁(xiè):束缚的线、绳。莘莘翼翼:众盛貌。靡靡绥绥:柔美飘垂貌。研覈(hé):查验。 内:内在资质:瓌:即“瑰”,美石。外:发于外之音声。宫商:五音之调,分宫、商、角、徵、羽。 伧嗫:粗陋。穰擩(rǎnɡ rǔ):纷乱、沾染貌。困于惣(zǒng)灭:困迫貌。癞:疮。瘐(yǔ):病。氂(máo):长毛,也指强韧而卷曲之毛。 这篇“赋体”小品,从题目到行文,几乎都给人以嬉笑调侃的幽默和谐趣。 题曰“责髯奴辞”,人们定然以为:此奴该犯下了无可饶恕的过错罢?谁知他的可“责”之处,只是因为髭须长得颇不雅观!读者能不哑然失笑? 文章开笔之际,大约正是髯奴被叫来聆听呵斥之时吧。谁知这“呵斥”的开场,竟先是一番对他人之“须”眉飞色舞的夸赞!作者的用语也幽默得出奇:“离离若缘坡之竹,欝欝若春田之苗”——那么,这“长而复黑”的他人之须,竟不是飘拂下垂,而是蓬勃倒生的了?这且不去管它。据说他人的须髯,可都附生在丰腴的颊边,有弯弯“蛾眉”的映衬、洁白脸盘的辉照,再束以丝绳、润以“芳脂”,便黑得贼亮,简直就像诸侯王手执的黑玉之珪!可怜的髯奴听到这里,该惊奇得下巴颏也拉长了罢?有了这美髯的修饰,说起话来也便仪态非凡:“摇须奋髭,则论说唐虞;鼓鬐动鬣,则研覈否臧。”——倘若不信,且顺着这须髯朝上望去,一个个不都如风雅娴美的司马相如复活,相貌堂堂的颛孙子张(孔子弟子)再生? 鉴赏 天花乱坠的描述,使髯奴沉入了怎样迷醉的神往之中!但随之而来的“岂若子髯,既乱且赭”,却如一声震雷,把他从沉醉中突然吓醒。有了他人之须的美好对比,再瞧髯奴的那髭须,便显得格外刺眼:“枯槁秃瘁”、“汗垢流离”,这邋遢相先就教人掩鼻。至于它所附生之处,就更不堪入目了:既非“丰颐”,亦无“素颜”,“癞须瘐面”,沾满了尘垢“污秽”——这鬼地方岂是须髯容身之所!难怪它要“动则困于惣灭,静则窘于囚虏”了。较之于他人之须的“莘莘翼翼”、“靡靡绥绥”,此奴之髯简直就连“犬羊”、“狐狸”的尾毛都不如! 前扬后抑的行文和调侃嘲戏的语气,就这样把脸色阴郁的髯奴一步步逼入绝境。当主人终于发出“为子须,不亦难乎”的威严判词时,读者几乎能听到髯奴那脸如死灰的绝望呻吟了…… 似乎无须笔者点破,读者已可领悟:此文之落笔,虽止于描摹“须髯”的美、恶之状,立意却全在揭示人生的贵、贱之别。透过文中对他人之须的华美铺陈,读者分明看到了一批丰颐素颜的达官雅士的优游之态——他们既养尊处优、饱食终日,当然连须髯也纷披飘逸,足以炫耀一世了。而在髯奴之须的寒惨描摹后站立的,则是一批颜面枯槁的劳苦奴仆——正如王褒《僮约》所描述的,这些奴仆既“鸡鸣起舂”、“夜半益刍”、“凿井浚渠”、“持梢牧猪”,在终岁劳碌中耗尽了心力,其髭须之“汗垢流离”、“枯槁秃瘁”,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初看起来,此文对贵者之髯极尽赞美之辞,而把髯奴“责”得一无是处,其褒贬似已明白无疑。但从内在的情感倾向看,作者对富贵者调侃以“丰颐”、“蛾眉”,形容以“鼓鬐动鬣”,实已透露了浓浓的嘲讽之意;而在“薄命为髭,正著子颐”的喟然叹息中,又流露了对“劬劳辛苦”的卑贱者的多少同情之心! 明“责”实叹,正笔反用,以嬉戏调侃之文,写人生贵贱之慨,这正是《责髯奴辞》的一大特色。在思致之奇妙、寓意之深切、行文之诙谐上,黄香这篇小品,均可与宋玉《风赋》那“大王'雄风’”、“庶人'雌风’”的著名赋咏相媲美。 ![]()
王褒《责须髯奴辞》校注 西汉王褒的《责须髯奴辞》可以看作是《僮约》的姊妹篇, 张溥谓:《僮约》谐放, 颇近东方。 "《责须髯奴辞》行文亦谐放不羁, 颇为奇特, 用一般得志者之须与须髯奴之须比较, 小中见大, 间接地反映出两种人物命运的截然不同。 马积高先生《赋史》谓:“字较《僮约》文雅, 仍清丽可诵。 ”对于该赋, 今之赋文选家多不选, 费振剐先生主编的《全汉赋》不收, 王洪林先生的《王褒集考释》只注释而未对异文进行考辩, 徐可超先生的《表现世俗内容的《僮约》与作为宫廷作家的王褒》只是在论述《僮约》时连带而及, 这与该赋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及文学价值不相称。 该赋收于《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马积高先生《赋史》云: “《责须髯奴辞》《艺文类聚》以为是王褒作。 ” 按:《艺文类聚》未收此赋, 马先生可能误记,《古文苑》卷十七《杂文》《全汉文》卷四十二 ,《骈体文钞》卷三十七《杂文》, 但各本之问异文较多, 为了全面的研究王褒的文学贡献, 笔者觉得有比勘各本以定出较合理文本的需要。 我以唐徐坚《初学记》为底本, 参之《古文苑》宋章樵注本、 清严可均《全汉文》本、 李兆洛《骈体文钞》本和相关工具书, 某些地方也参考了王洪林先生的《王褒集考释》。 兹引原文如下: 我观人须。 长而复黑, 冉弱而调。 离高若缘竣之竹, 郁郁若春田之苗。 因风披拂(2), 随手飘飘(3)。 尔乃附以丰颐, 表以蛾眉(4), 发以表颜(5), 呈以妍姿, 约之以绁线(6), 润之以芳脂。 莘莘翼翼。 靡靡绥绥。 振之发曜, 黝若玄圭之垂(7)。 于是摇须奋髭(8), 则论说虞唐(9); 鼓署动甓, 则研核否臧。 内育瑰形, 外阐宫商(10)。 相如以之闲都(11), 领孙以之堂堂。 岂若子须(12), 既乱且赭。 枯槁秃瘁。 劬劳辛苦。 汗垢流离, 污秽泥土。 伦嗫穰擂, 与尘为伍(13)。 无素颜可依, 无丰颐可怙。 动则因于憋灭(14), 静则窘于因虏。 薄命为髭, 正著子颐。 为身不能庇其四体, 为智不能饰其形骸(15)。 癞须瘦面, 常如死灰。曾不如犬羊之毛尾, 狐狸之毫氅, 为子须者(16), 不亦难乎? 校注述之如下: (1)该赋在《初学记》中题为 汉王褒(责须髯奴辞;《古文苑》认为是东汉黄香所作, 文题作《责髯奴辞》;《全汉文》作《责须髯奴辞》;《骈体文钞》作《责髯奴文》。 按: 究之文体, 其为赋无疑, 故以“辞” 称为妥; 《说文解字・乡部》:“须, 颐下毛也。 ” 段玉裁注: “须在颊者谓之髯……须在颐下, 髯在颊, 其名分别有定。 ” 可知“须” 既为类称, 又为单称, 类称包括髯, 单称只为颐下毛, 此赋只言须, 而不及髯, 须、 髯并称, 盖连类而及, 又《初学记》先出,其题亦符合连类而称的原则, 故其题当为《责须髯奴辞》;已知《初学记》先出, 加之谐放风格与黄香赋大异, 故, 此赋当以王褒作为是。 (2)《古文苑》同, 作因风披靡”,《全汉文》《骈体文钞》作 因风披拂” 。 按: 检古书, 形容随风扬起状以“披拂” 为佳, 如《宋史・乐志》:吹嘘于喁, 披拂氤氲。披靡义正相反, 谓随风倒下状。故, 此以《骈体文钞》为确。 (3)本句《初学记》《全汉文》《骈体文钞》皆同, 作“随手飘飘” , 唯《古文苑》作“随风飘飘” 。 按: 飘飘, 体轻貌,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赋,天子大悦, 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问意。 ” 又风吹状,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飚, 风飘飘而吹衣。 ” 而言被风吹起状,“飘砜” 为是, 如《后汉书・文苑列传》:“被轻桂, 曳华文,罗衣飘飘, 组绮缤纷。 ” 故, 此以” 随风飘砜”为是。 (4)本句《初学记》《全汉文》《骈体文钞》皆同, 作“表以蛾眉” , 唯《古文苑》作“ 表以峨眉”,“蛾” 作“峨” 。按:《诗经・卫风・硕人》有”螓首蛾眉”,《汉书・扬雄传》有“何必扬累之蛾眉”《后汉书・崔驷列传》有”扬蛾眉于复关兮” 等等, 未有称蛾眉为峨眉者(峨眉只为地名或山名之称), 疑《古文苑》因形近而误。 (5)本句《初学记》《古文苑》《全汉文》皆作“发以素颜” , 唯《骈体文钞》作“发以表颜” 。 按: 本篇赋后有“元素颜可依” 句, 又参之它书, 疑当作“发以素颜”,《骈体文钞》误, 如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素颜敛光润, 白发一已繁。”李白《古风》: “绿酒哂丹液, 青蛾凋素颜。 ” (6)本句《初学记》《古文苑》《骈体文钞》皆同, 作“ 约之以绁线”, 唯《全汉文》作” 约之以绌线“。按: 绁, 绳索, 《广雅・释器》:”绁, 绳索也。 ”《国语・晋语四》:“从者为羁绁之仆, 居者为社稷之守, 何必罪居者!"疑《全汉文》因形近而误。 (7)本句《初学记》《古文苑》《全汉文》皆作“黝若玄硅之垂” , 唯《骈体文钞》作”黝若玄圭之垂” ,“ 硅” 与” 圭” 异文。 按:《说文懈字・土部》: “圭, 瑞玉也, 上圆下方……硅, 古文硅从玉。 ” 可知“硅” 与“圭” 为古今字, 古书二字并用, 如《尚书・金朦》:“周公立焉, 植壁秉瑾, 乃告大王、 王季、 文王。 ”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如圭如璋, 令闻令望。 ” 但作为一词出现时, 古书多用“玄圭” , 始于《尚书・禹贡》:”禹锡玄圭, 告厥成功。 ”故, 二字通用。 (8)本句《初学记》《古文苑》《骈体文钞》同, 作“于是摇须奋髭” , 唯《全汉文》作“ 摇鬓奋髭” 。 按:《古文苑》宋人章樵注。 一作鬓” , 可知此处二者皆通。 (9)本句《初学记》《全汉文》《骈体文钞》同, 作” 则论说虞唐” , 唯《古文苑》作“论说唐虞” 。 按: 本作“唐虞” , 指尧舜二帝, 此处为叶韵而作”虞唐” , 唐、 臧、 商、 堂押阳部韵。 (10)本句《初学记》《古文苑》《骈体文钞》同, 作“ 外阐宫商” , 唯《全汉文》作“外阖宫商” 。 按:《'说文解字・门部》: 。 阐, 开也。 ” 又《门部》: ”阖, 门扇也。 一日闭也。 ” 审之文意, 参之类书, 《全汉文》把“阐” 作”阖” , 疑为形近而误。 (11)本句《初学记》《全汉文》作“相如以之都雅” ,《古文苑》《骈体文钞》 作“相如以之闲都” 。 按: 此处用司马相如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司马相如《上林赋》作“姣冶娴都” , 《汉书・司马相如传》作“妖冶闲都”,《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有“ 仪貌都雅”,《晋书・庾亮传》有“风情都雅。 故, “都雅”,“闲都” 相通。 (12)本句《初学记》《全汉文》《古文苑》皆作“岂若子髯” , 唯《骈体文钞》作“岂若子须” 。 按: 此处若从上下文看, 通篇言须, 似以“须” 为妥, 但《初学记》《古文苑》为唐、 宋类书, 可靠性较大, 故存疑。 (13)本句《初学记》《全汉文》《古文苑》皆作“与尘为侣” , 唯《骈体文钞》作”与尘为伍” , “伍”、“侣” 异文。按: 《说文解字・人部》: “伍, 相参伍也” ,《玉篇・人部》:”侣,《声类》云, 伴侣也。 ” 究之文意, 似言与尘为伴; 又, 王褒《四子讲德论》: “于是相与结侣, 携手俱游, 求贤索友,历于西州。 ” 用类书早出。 故, 此处作“侣” 为切。 (14)本句《初学记》作“动则困于德灭” (按: 此简化字当是'总’ , 为辨析之故, 此条关键字作繁体),《古文苑》同《骈体文钞》作“动则困于悠灭” 、《全汉文》作“动则困于灭” 。 按: 恣, “摁” 的讹字, 《中华大字典・心部》:”惣,总伪字。 ”《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九引段成式《酉阳杂俎》: “丈人试遣惣元, 未必不如惣有。 ”《集韵・董韵》:“拖, 皆也。 ” 德,《广雅・释诂》:” 簿, 皆也。 ” 实“越” 义同“抱” ,而”总” 为“惣” 的讹字, 亦延而代”德” 字出。 故, 此当依《初学记》作“动则困于德灭” 。 王洪林先生按反切训“惣灭” 为贼, 可备一说。 (15)本句《初学记》《全汉文》作“为智不能御其形骸” ,《古文苑》《骈体文钞》同, 作“为智不能饰其形骸” , “御” 与”饰” 异文。 按:《说文懈字・彳》: “御, 使马也。“则”为智不能御其形骸” 喻为(这个髯奴)之须所寓身体的智慧不能使御自己的身体, 即主宰不了自己, 而为他人所驱使。 《说文解字》段注:“饰, 凡踵事增华皆谓之饰。 ” 即意为(这个髯奴)之须所寓身体的智慧不能使他的身体增加光彩。 二说皆可通, 但以前者为佳。 (16)本句《初学记》《全汉文》与《骈体文钞》皆同,作”为子须者”, 唯《古文苑》作“为子须” , 无“者” 字。 按:此处为判断句式, 当有一“者” 字, 疑《古文苑》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