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名中医王希胜:肿瘤治疗--扶固化调

 新用户0166JAFV 2022-01-30

王希胜教授擅长治疗:各种实体肿瘤及乳腺增生、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癌前疾病的诊治。

王希胜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精研医术,医德高尚,虚怀求学,精勤不倦,在各种实体肿瘤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治病注重中医在临床上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指出临床治疗不能见病不见人,应从人出发,以病人为本,照顾到病人的整体。

在肿瘤疾病辨证论治方面,主张首先在于认证。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已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辨证既明,论治用药更应详酌。无论祛邪与扶正,都是为了达到恢复和充足元气的目的。至于祛邪扶正之孰先孰后,那就必须在辨证之时,随机应变。邪之与正,二者并重,扶正可以祛邪,祛邪即可安正,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而孰先孰后,则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施,绝不可先有主见。说以说病有久暂不同、缓急之异,临证祛邪与扶正的应用,妙用在灵活:有宜急祛其邪而后调其正者,有宜先固其正徐退其邪者,有宜寓攻于补者,有宜攻补兼施者。像这种情况轻重先后,当随证制宜。多年的肿瘤临床实践提出了“恶性肿瘤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虚、瘀、结、毒是肿瘤病机的关键,扶、固、化、调为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

肿瘤发病基本病机:虚、瘀、结、毒

1. 虚--正气亏虚是肿瘤的发病基础

现代医学强调肿瘤起源于正常细胞,是在不同因素长期作用下变异形成的新生物,源于机体,异于正常。肿瘤亦是自然产物,相当于“种子”,肿瘤的存在属于自然现象。而肿瘤的发生以体质虚弱为其根本,体质虚弱创造了肿瘤这颗“种子”得以生长的合适“土壤”,肿瘤形成后,由于其生长、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正常组织,消耗了大量的机体正常组织赖以荣养的气、血、津液,从而引起正气的进一步损伤,也是肿瘤预后不良的关键所在。此外,临床对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易耗气伤血伤阴,临床表现多为气虚、阴虚,尤以气虚为多见。因此,气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对此在多年的肿瘤临床治疗中,王希胜教授尤其注重扶助患者正气,通过调补先后天以助患者自身抗病能力的恢复来对抗肿瘤。

2.瘀--血瘀是另一个重要的有关肿瘤的病理机制

血瘀是另一个重要的有关肿瘤的病理机制,“瘤,即留而不去”,血流不畅、血液瘀滞最终成为“留而不去”的病理产物。正气内虚可导致瘀血内存,瘀血又进一步损伤机体的正气,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可能是肿瘤病人病情进展、治疗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瘀证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亦伴随着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血瘀证的有效途径。在临床运用中,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活血化瘀法也有不同的变化。现有的研究为肿瘤活血化瘀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3.结--瘀血内阻,久成结块,成为肿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正气内虚,瘀阻脉络,日久则形成积块。肿瘤患者无论是初次发病还是复发转移,大多均以局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或结于脏腑,或结于肢体,或结于经络,导致气机不运,血液不行,津液不流,浊邪不去,脏腑不通,局部疼痛。如唐容川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又如《杂病源流犀浊》论述肺积所成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形成而有块。”又《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者,必有形之血。”瘀血阻滞体内,则病变乖戾,一方面使得脏腑经络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另一方面瘀血与痰浊等有形之邪胶结,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总之,瘀血内阻,久成结块,成为肿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4.毒--瘀毒侵袭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

癌毒是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没有癌毒就不会发生癌症;而痰浊、瘀血是癌毒的帮凶,常狼狈为奸;机体的抗癌毒能力即正气的强弱影响着癌毒的盛衰和疾病的进退。针对癌毒的上述特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几个治癌思路和研究方向。

其一,癌毒既然是一个特异性的致病因子,那么就有可能有一种特异性的药物来预防之或化解之,如同对付“疫毒”一样;

其二,癌毒的始动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阳虚寒盛,即癌毒本为阴毒,抗癌最有效的药物当从辛热及有毒药中寻找,或可做为攻克癌症的突破点,如砒霜、雄黄、斑蝥之类,达到以偏纠偏的目的;

其三,癌毒虽为伏毒,但非静止不动,结合现代科技有望尽早发现端倪,在其尚未流散猖獗之时而切而除之;

其四,毒、痰、瘀胶着缠绵,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在抗癌治疗时必同步进行,杂和以治;

其五,正盛则邪退,补益和固摄正气调动自身的抗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癌毒的漫延和扩散,祛邪不忘扶正,治癌当先留人。

肿瘤的基本治疗原则: 扶、固、化、调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认识,可以概括为“实则攻之,虚则补之”。针对恶性肿瘤的治则,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肾壮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解郁等等。从肿瘤的发病机理,无外乎扶正及解毒二法。扶正又称为扶正固本、扶正培本,是基于肿瘤的“内虚”理论而确立的一大治疗法则。其目的是通过对肿瘤患者的阴阳气血的扶助与调节而改善其“虚证”状态,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达到祛除肿瘤的目的。解毒法则是针对癌毒的病机而确立的一大治疗法则。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过程中,除癌毒之外,还存在痰、瘀等病理产物,然而癌毒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决定了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而不同于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等所致的慢性杂病。因此,扶正和解毒是肿瘤治疗中的根本法则。

1. “扶”即扶助亏虚的正气

扶正补虚,调整机体的内环境,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所谓“养正积自除”,通过扶正,可以补益气血,调理脏腑阴阳,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包括肿瘤在内的防御能力、抵抗力和自然修复能力,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扶正补虚当宗《理虚元鉴》之虚证三统,即“虚证有三统,统于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阖之母,肾为性命之根……孰有大于此三者哉”。而肺、脾、肾之中又以脾为最重,脾胃健,能化腐水谷,滋生胃气、肺气、肾气等一身之气,中州得健自能灌溉四旁,又“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与胃相为表里,可分而不可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健脾益胃又为扶正补虚之根本。

2. “固”即固护胃气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脾与胃居于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所以,在调理机体时尤其注意调理脾胃气机。胃气宜固不宜伐,胃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又云“保的一分胃气,便保的一分性命”。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损伤气血,耗伤胃气;化疗损害脾胃,残伤胃气;放疗耗气伤阴,亦伤胃气。由此可见,在治疗肿瘤时固护胃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药物时就要注意慎用苦寒,少用金石,缓用攻伐,以保护胃气为要。

3.“化”即活血化瘀

《医林改错》云:“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在肿瘤发病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改变,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又一项基本法则,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肿瘤病程长,久病入络,瘀阻脉络亦是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依据。通过活血化瘀能疏通经络,破瘀散结,祛瘀生新,达到恢复气血运行的目的。肿瘤的活血化瘀治疗学术界有颇多争论,但中医讲求辨证施治,理应结合临床灵活运用,不能因噎废食。此外,化痰软坚亦属化的范畴。

4. “调”即调和调整失于和谐的脏腑功能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最基本的原则。其一,调整某一脏的阴阳失调。其二,调整五脏系统之间的阴阳失调。最终达到以五脏为中心这个五脏系统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处于正常的状态。或调整气机之升降出入,或调和血脉之循行常道;降肺气之上逆,调心血之运行,和肝气之横逆,补肾气之不足,益脾气之亏虚,通六腑之闭塞,使失于和谐的脏腑功能达到新的和谐状态。使病变的脏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复到健康状态,由疾病转化为健康。

王希胜,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临床重点专、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理事,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

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5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