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特刊】吴穷/中国节之辞旧迎新中国年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1-31

中国节之  辞旧迎新中国年

作者:吴穷

今年的梅花来得早,水边的梅花一树又一树,暗香浮动。

比梅花来得更早的热热闹闹的年味儿。千门万户,除尘打扫、腊肉腌制、零食采购、新衣添置,如朝圣般的返乡游子……满满仪式感的行为,赋予了日常特别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诸多节日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完美的春节,要从旧年的最后一天,一直绵延到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才算结束。

岁序更替,从旧一岁的结束,到新一岁的开始,中国人用最隆重的的仪式来表达对这个时间转换节点的特殊情感。

为什么会有春节?最早的春节是什么样子?

先民把答案,藏在那些关于过年的诸多民间故事里。

在时间计量逐渐形成的远古年代,最难熬的是冬季,天寒地冻,食物稀少;但熬过了月穷岁尽的年三十,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了。那些美丽的传说和习俗,于是和春节这个节日一起,帮助先民战胜了对严寒的恐怖,并跨越了时间、空间,甚至跨越了民族,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息。那些虚无又纯粹的家国情怀,也因每一个人在每一年的同样时间开展了同样的活动,有了华丽的附着,数千年循环不止,生生不息。

作为传统节日的春节,最早于汉代。《后汉书》记载,新年第一天,朝廷举办了大朝会,除了赐宴欢饮,汉武帝还让大家针对经史中的问题展开辩论,并规定,胜者可以将败者的坐席拿过来垫在自己的坐席之下。有个叫戴凭的儒生,凭着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口才,驳倒了一位又一位儒生,到最后“重坐五十余席”。“戴凭重席”的从容,源自平日累积的深厚功底。

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的重大节庆,大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端午节之“菖蒲酒”,重阳节之“菊花酒”。古代春节饮的酒,也和平日不同,称为椒柏酒和屠苏酒。椒柏酒是分别用花椒、柏叶酿制的两种酒,取其多子、长寿之意;屠苏酒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说屠苏是草药名,一说是造酒的草庵名。历代过年饮屠苏酒的风俗也很别致,古时讲究长幼有序,饮食总是长者为先,但是屠苏酒却相反,合家共饮时,饮酒的顺序是自少而老,苏轼写“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说的就是这种风俗。《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府除夕祭祀仪式完成后,“男东女西归坐”,饮的也还是屠苏酒。

公元1069年正月初一,王安石在京城饮罢屠苏酒,挥毫写下一首七绝。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是初始的意思;元日,是新年之始,也是春之始、月之始。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这首《元日》大约是历代所有写新年诗词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爆竹除岁、春风送暖、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诗歌穿过千年的时光,展现给我们的依旧是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一幅辞旧迎新的万象图景。

中国人一直很关注一个现象,为什么人的道路不同、命运不一?为什么一些人物能够建立不朽功勋?古人发现,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志。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树立的人生理想与使命感,有志向就会有动力,有动力便能引领行动,攻坚克难,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若无志的指引,即便天资颖异,也只能一事无成《伤仲永》。

“诗言志”,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心志隐晦地藏在诗作中,结合写作背景,才能领会其深意。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表达渴求赏识之意;张籍写给李师道的“换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借节妇之口,委婉拒绝政治拉拢。如此,《元日》的所言何志?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先生,被封“荆国公”。他,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文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王荆公体”;其词存世不多,但大多尝试开新风;其文更是雄健简练,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和。文坛领袖欧阳修初读王安石的文章,便惊叹他的才情,赠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称赞这位后起之秀有李白、韩愈的功力和风骨。谁料王安石在《酬永叔见寄》诗中作答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他不愿做韩愈那样的文学家,而是希望追循孟子。他的志,就是要做辅佐明君的贤臣,经世治国,造福苍生。

他有立志的高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有守志的刚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步入仕途。

初入仕途的王安石,亲眼目睹了范仲淹庆历改革失败的全过程。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在此后的仕途中,王安石多次拒绝入京任职。

基层,能让他更多地实践自己的政治志愿。

1047年年初,二十七岁的王安石任鄞县知县,独当一县。

为了兴修水利,让百姓免受旱灾之苦,王安石跑遍全县14个乡。他登上高山,看采石工人凿石;乘船周游,考察地形地貌;亲临开渠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深入村庄院落,宣讲治水事宜。天刚放亮,已经踏上征途;夜已深沉,还在路上奔走……他不知疲倦,克己奉公,明代古文家茅坤感叹:“县令如此,知非俗吏。”

贫困的鄞县成为王安石的改革试验田,他在鄞县首创县学,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后来新法中实施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科举改革等,都有他治理鄞县的影子。

在这里,他为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次大考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并且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离任后,鄞县百姓集资为他修建祠庙,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清代。

鄞县治理给予了王安石经验与信心,他陆续在通判、判官、知府等直接接触社会运转的地方官职位上,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改革措施。

公元1068年四月初四,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的王安石,终于接受了皇帝宋朝第六任皇帝神宗的“越次入对”。

那是二十二岁的宋神宗与四十八岁的王安石第一次见面。

这一刻,距离他向宋仁宗上改革书——《上皇帝万言书》,过去了十年。

神宗是欲励精图治的君主,他有制服两蕃、恢复汉唐疆土的雄心。制服两蕃,有赖于建立一支强大能战的军队;而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宋神宗没有这个家底。此时,貌似强大的大宋帝国,不止要面对北辽、西夏的虎视眈眈,还要面对冗员、冗兵、冗费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

宋神宗急切地需要一位力行大改的能臣。

王安石以自己洞察世事、体察民情的治国能力,得到了大宋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不久,他又向皇帝上了一道折子——《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对宋朝立国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作出了详细解答,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以来的种种弊端:国家之所以百年无事,是老天爷眷顾,但百年无事的背后有许多隐忧,政治上因循守旧,农民负担很重,军事上积重难返。要想改变眼前的困局,唯有施行新政。

一对一奏,王安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体察和深刻的改革思想,尤其是那句“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令神宗怦然心动。

宋神宗像信任自己一样信任王安石,他重用王安石,入阁拜相、主持熙宁新政。

年逾半百,王安石终于迎来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机会。

这位改革家,以财经改革为核心,兼顾军事与科举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行了“青苗法”等一系列新法。

这场持续十六年之久的革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他运用现代的国家干预主义理念,强化政府对商业的干预,并试图开创借助金融资本扩大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之路,实现国家利益与民生的双赢,从而实现富国强兵、制服“两蕃”的最终目标。

凭借其超前的财经改革思想,清廉自守的品格和舍我其谁的勇气,王安石拉开了与同时代的政治人物距离。

但任何一项重大的革新,必然要触动贵族阶层的利益,从而毫无疑问要受到重重阻力。新法刚刚推出,便遭到保守势力的围攻;新法推行的十六年,也是天下反对滔滔的十六年。

这个无私无畏的人,被后来的正史描摹成刚愎自用、不近人情、生财忘义、变乱祖宗法度以至导致国家灭亡之人。

但是,与王安石同时期的贤人,和王安石所争论的只是对新法的不同看法,从未有人诋毁王安石的个人品德。

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连旧党都在观望时,已经赋闲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恰恰是反对新法最卖力的众人之一。

后来,离开黄州的苏轼,特意绕道金陵,和骑着毛驴的王安石同游钟山,谈禅谈诗谈学术,也谈政治得失;

更久的后来,司马光在废除全部新政后,又上奏宋哲宗称,实行青苗法对百姓是有利的。

谁说知先觉者,总是要以孤独与寂寞、被误解甚至众叛亲离为代价呢?

其实,无论革新变法的结果如何,都无法掩盖出发时壮志凌云的光彩。

公元1069年,正月初一,桃李春风里,这位怀着赤诚心、立志为天下苍生革故鼎新的政治家,在新法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前夕,怀揣对未来的信念,满心欢喜。

他迎接的,是一个簇新的四季!

作者简介

吴穷,中学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曾获岳阳市金鹗奖金奖。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