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真七子王玉阳与无棣的“道缘”

 宇闻休闲书苑 2022-01-31

玄真七子王玉阳与无棣的“道缘”

刘玉文

金代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在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于是黜妻屏子,尽断尘缘,悟道出家,创立新教派,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奉《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为经典。以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但因在当地应者寥寥,于是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离开陕西,赴山东半岛传教度人,在山东宁海所住道庵名“全真庵”,遂名定其教派为“全真教”。期间先后度化了马钰(丹阳子)、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七位高徒,世称“全真七子”。其中王玉阳居山东昆嵛山传道阐法,丘处机赞其“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在铁槎山(在今荣成槎山)云光洞炼形九年,得大道之要,创立全真道的支派嵛山派。王玉阳在修身、养性、规仪、治国、医学、方术、气功、文学及书法诸方面,造诣颇深,是金代道术高超,影响极大的全真大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赐号“体玄大师”。逝世52年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嵛山王祖。这位嵛山王祖与山东无棣县还有一段深厚的“道缘”。

王玉阳,名处一(1142-1217),字静通,号玉阳子。宁牟平海(今山东乳山)人,居云光洞九年,“炼成正气”, 便下山西行,遂游齐鲁,其中就包括沧州无棣棣州、滨州等地。王玉阳在修炼传道中留下了大量警世度人的诗词歌颂,著作有《云光集》四卷,共收诗词歌颂六百余首,多为赠答之作,其赠答对象有驸马、皇亲、按察使、太守、将军、千户、州判、巡检、县令、押司、孔目等文武官员,其诗歌标题明确标有无棣、棣州、滨州的就有数十首,而且与沧州无棣“皇亲四官人” “无棣林孔目”“无棣酒使”刘朝元,“棣州七驸马”等官吏有赠答,还在无棣新丰村“皇亲四官人”的道庵盘桓,并举行箓醮活动。可见全真七子王玉阳与无棣的“道缘”匪浅。

王玉阳在金世宗、金章宗两朝,先后于大定二十七年十一月、大定二十八年十二月、金章宗承安二年六月、泰和元年、泰和三年,五次奉诏入朝,这在全真七子中是唯一的一位。五次召见,每次携带弟子往返几乎都在无棣新丰村“皇亲四官人”的道庵盘桓。

《云光集·卷之二》,王玉阳〔初奉宣诏〕诗,序云:“大定丁未(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十一月十三日初奉宣诏:上腾和气彻三台,下布祥云徧九垓。化出空中清雨降,道横四海一声雷。”紧接着在〔奉旨起行〕诗序中说:“到沧州无棣县新丰村,皇亲四官人道庵盘桓。续奉圣旨,委天长观(今北京市白云观),大德宣至,十七日复委棣州七驸马,支起发钱二百贯。临行赠众:诸天仙眷满空浮,带我容光西北流。统摄万灵澄浩渺,翠光拨弄紫云头。”

从诗序可以看出王玉阳是在赴京途中得到住天长观的圣旨,并且他与无棣新丰村的“皇亲四官人”和“棣州七驸马”关系甚好,绝非初交,说明此前王玉阳曾多次到无棣、棣州布道,结识了皇亲国戚“皇亲四官人”“棣州七驸马”等上层官员,并让这些人接受了全真教教义。查阅《金史》,这位七驸马应是金熙宗第七女儿的驸马公名叫徒单绎,当时其官职为棣州防御使。《金史·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徒单绎,本名术辈,其先上京按出虎达阿人......尚熙宗第七女沈国公主。......二十六年,迁棣州防御使,以政迹闻。”金代棣州为防御州,防御使“从四品,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余同府尹。”(《金史·百官三》),这也与王玉阳的一首《赠棣州防御七驸马》(《云光集卷之三》)诗题中的“棣州防御”相符合,由此可取稳定“七驸马”就是时任棣州防御使的徒单绎.

“皇亲四官人”,多次出现王玉阳的《云光集》中,〔奉旨起行〕外,还有多首诗词赠答,如〔赠皇亲〕(《云光集卷之二》),〔赠皇亲四官人〕、词〔谢师恩·赠皇亲四官人〕、〔谢师恩·答皇亲见召〕(《云光集卷之四》)等。

特别是在《云光集卷之二》〔赠皇亲〕诗序提到:“戊申八月告暇还山,复经沧州,皇亲四官人请为黄录济度。”其诗曰:“恰如残雪遇春光,一切诸灵罪已亡。万物欣荣逢道化,瑞云洋溢满穹苍。”此处的“戊申八月”,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9年)八月。王玉阳于大定丁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初奉宣诏进京,第二年即大定二十八年(戊申)八月还山,返回途中又到无棣新丰村皇亲四官人道庵停留,并举行上大的黄箓醮活动。黄箓醮又称黄箓斋,系道士设坛祈祷,所用符箓,皆为黄色,故称。黄箓斋,道家洁斋法之一,由受者请来道士,设黄箓大斋,普召天神、地祗、人鬼,追忏罪根,冀升天界仪式。黄箓斋要筑高坛举行祈祷仪式,工程量较大,费时费力,场面宏大,仪式繁琐。在金代无棣新丰村,举行这样盛大的宗教活动,可以想见当时无棣一带全真道教盛行的景象。

这位“皇亲四官人”是何人,经考证,应是金世宗的四女婿唐括贡,《金史·世戚传》记载:“唐括贡,本名达哥,太傅阿里之子也。尚世宗第四女吴国公主,授驸马都尉,充奉御。特授拱卫直副都指挥使,五迁刑部侍郎,坐擅离职削官一阶,出为德州防御使。升顺天军节度使,移镇横海。”尚世宗第四女吴国公主,就是当今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的“四驸马爷”,当然可亲切的称为“皇亲四官人”。唐括贡“移镇横海”,即调任横海军节度使,沧州即横海军,故也称“沧州节度使”。金代节度使,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岛岛管内观察使事(《金史·百官三》)。王玉阳弟子所撰《体玄真人显异录》在〔太上云端〕一则中记载:“前沧州节使光禄修黄缭大醮四昼夜,乃洁己处心,依式咸备,将行醮事。师曰:'夫官高三品,亦人问之极贵也。复钦奉玄科,殷勤不息,乃感诸天惧乐,当有非常之兆。’至第四日夜设醮之际,众忽见太上老君乘五色明霞,见于坛上方,奏青词。”横海节度使也称沧州节度使,统辖沧州清池、无棣、盐山、南皮、乐陵五县,沧州无棣新丰村当然在其辖区内,证明这位“皇亲四官人”就是时任沧州节度使(从三品)的金世宗的四驸马唐括贡,他的道庵设在无棣县的新丰村。这“黄缭大醮四昼夜”即前述“复经沧州,皇亲四官人请为黄录济度”,这次黄录济度活动进行了四昼夜,而且还有“太上老君乘五色明霞”显圣的景象,“棣州七驸马”等当地官员及全真教的善男信女定会不失时机到场祈祷,施舍品物钱财也会数量可观。

王玉阳与无棣社会上层接触面很广,除了皇亲四官人之外,还有无棣县酒使刘朝元、无棣县林孔目等人。《云光集》中有〔赠无棣林孔目〕诗曰:“黜辩藏辉道自生,内停真遇性灵灵。气神交结还元海,寂寂无形出有形。”金承宋制:于州、县仿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吏员,称“六房”或“六案”,总其事者称六案孔目,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  

王玉阳除了在无棣县还曾在无棣县酒使刘朝元教“显异”的记录。《体玄真人显异录》(选自《正统道藏》)有一则“出神饮酒”的记载,原文如下:“师(王玉阳)被召,过沧州,有皇亲四官人请向自己道庵内驻止。翌日,辄有酒使刘公请师曰:'敢屈法身,暂临弊止,万幸。’师从之,诣彼廨宇,以至于斋毕,复启曰:'久知先生饮酒不醉,恨无绿见之。今道德闻上,幸获参承,敢祈畅饮一醉,愿之足矣。’师曰:'过蒙厚意,公之美酝想非村嘐之可比也,绿食之太饱,必不能任,略容少憩,当成大饮。’公诺而退,徐闻之师在厅上鼻息如雷。公乃同妻赵氏欲入酒库,以备师之所饮。忽见师在库中托瓷操瓢连饮之。二人潜身退步,复观厅上,见师依前熟寐。再窥库中,见师正饮,一瓮既尽,次瓮又将尽矣。夫妇惊讶,惶恐走至厅上,不待香而拜之。师觉曰:'荷公见召,已饮讫二瓮,予何以酬之?’遂令侍者取一旧汗衫赠公云:'物虽轻而价复高矣。凡人有疾,覆之可愈。’师寻赴阙,四方有病者闻之,来如辐赓,效如谷响。彼夫妇瞥然猛省曰:信哉,善绿可结,道力堪凭,遂将财宝散之贫乏,奴仆放以从良,二人分头出家,俱在道而终焉。”

“酒使”是金代负责曲酒专卖的官员,(酒)使,从六品。副使,正七品。其职责是“掌监知人户酝造曲櫱,办课以佐国用。余酒使监酝办课同此。”(《金史·百官三》)这无棣酒使夫妇都成了王玉阳的信徒。此后王玉阳多有诗词赠答,并先称其为“朝元公”,后称其为“朝元子”(修炼程度较高的弟子)。如〔赠朝元子〕诗序云“朝元子刘公精诚奉道,施惠过多。欲因此颂,激励出尘之心。”(《云光集卷之三》),此外《云光集》还有〔赴沧州朝元公请二首〕(卷之二),〔朝元公索〕(《云光集卷之二》),〔满路花·寄朝元公〕(《云光集卷之四》),〔望蓬莱(望江南)·寄朝元公〕(《云光集卷之四》)等多首赠答诗词。

无棣酒使刘朝元清王玉阳莅临其家饮酒,其时是“(王玉阳)过沧州,有皇亲四官人请向自己道庵内驻止。翌日辄有酒使刘公请师(王玉阳)”皇亲四官人“自己道庵”,就是在无棣新丰村的道庵。

金世宗对佛道活动控制比较严格,大定二十七年破例召见全真道士王玉阳,并敕命其为全真教掌门。这与“皇亲四官人”“七驸马”等女真贵族的信教和宣传不无关系,由此影响到皇帝,由此全真教得以合法存在。为了度化信众,扩大影响,全真教对皈依全真的信众,也仿照佛教,把皈依全真教的人士分为“道士”和“居士”,道士要出家、蓄发、吃斋、住道观修炼;居士则不出家,在家修行,可娶妻生子。王玉阳有《赠于公在家修行》诗“万般尘境任铺张,千种浮华莫论量。正己存心行大道,性灵何处没三光”就是佐证,“性灵何处没三光”说明在家修行也能到到修真的目标,“皇亲四官人”在沧州无棣新丰村有自己的道庵,就是“当官修行两不误”的居士。

金代沧州无棣新丰村位于何处,尚未查到确切记载。《金史·地理中》记载:“沧州,上,横海军节度。县五:无棣(县)有老乌山、鬲津河。镇一:分水。盐山(县)有盐山、浮水。镇四:海丰、海润,后增利丰、扑头二镇。”盐山县的海丰、扑头二镇,明代属于无棣县,扑头镇即今无棣县的小泊头镇,明初在无棣县地置“海丰县”,即以境内海丰镇名之。

初步考证,金代沧州无棣新丰村,应位于无棣车镇之北的邢王庄(现有10个冠以“邢王庄”的自然村)、白鹤观村一带。这一代位于无棣境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古河滩高地的中部,西临马颊河,自古以来土地肥沃,植被繁茂,正如《禹贡》所云“厥草惟繇,厥木惟条”,经后世垦殖,田连阡陌。“邢王庄”得名源于金代邢王完颜宗敏,完颜宗敏,本名阿鲁补,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子。天眷元年(1138),封邢王,皇统九年(1149),进封曹国王(《金史》卷六十九)。邢王封号持续11年之久,金代少见。封曹国王的时间是皇统九年(1149)九月,当年十二月金廷政变时被杀,在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已称帝)追封宗敏为太师,进封爵,其子也被封为王公,邢王一支比较兴旺。邢王完颜宗敏到无棣车镇附近建立庄园,是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河地理环境。北宋年间车镇是无棣县三镇之一,相当于副县级单位,金代彻镇,说明经战乱户口锐减,有大量无主荒废的耕地。金代“皇兄弟及子封一字王者为亲王,给二品俸。.....亲王食其禄而复领他事者,前此并给以俸。”(《金史·百官四》),即金代王公可兼职兼薪,金代一个正三品官可分得“职田三十顷”,多个正三品就是多个“三十顷”,加上“食邑封户(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本猛安(金初女真人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一猛安,相当于县级)分拨的土地等,加上女真贵族大肆侵占中原汉族人无主耕地,邢王爷的土地数量可观,他就选中车镇这块沃土建立新的庄园,必然形成佃客、农奴、杂役的新的聚集村落,于是冠以吉祥名字——新丰村。邢王宗敏有南迁记载,据《金史·兵志》:“贞元迁都,......宗正宗敏之族,处之中都。.....授田牛使之耕食,以蕃卫京国。......当是时,多易置河北、山东所屯之旧,括民地而为之业,户颁牛而使之耕,畜甲兵而为之备。乃大重其权,授诸王以猛安之号,或新置者特赐之名。”金代的沧州无棣县“新丰村”之名,可能就是“新置者特赐之名”。邢王宗敏一族已经从酷寒东北迁到中都,金代中都路南境到达今河北文安、大城一带,与沧州接界,对游牧王爷占地来说,沧州无棣近在咫尺,或以朝廷名义“授诸王以猛安之号”“括民地而为之业”建立庄园,在当时属于正常现象。邢王庄园初名“新丰村”,后世民间俗称“邢王庄”(详见2018年6月12日,拙文《山东省无棣县“邢王庄”村名渊源刍议》)。那“皇亲四官人”任沧州节度使的时间在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1161—1189),远在邢王完颜宗敏之后,其时邢王的庄园或仍名新丰村。

无棣车镇东边的黎敬庄、常家庄、宋家庄、苟家庄、岳礼庄五个村庄,在明代属于德王府的领地,后世统称“五皇庄”。德王朱见潾,是明英宗的庶子,天顺元年(1457)封德王,封地在德州,德王延续九代一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十个“邢王庄”与“五皇庄”类似。

金代无棣县新丰村的道庵,应是今无棣车镇邢王庄西边不远处的“白鹤观”,该道观始建于唐代,位于突出河滩的高台之上,南距汉代李左车墓(保全庙)不远,西与汉代樊哙墓隔河相望。皇亲四官人借此风水宝地上的旧道观,加以修葺增益作为自己道庵,符合常理。

  

【无棣白鹤观古槐】

道庵、道观,在金代有时通用,王玉阳之友“前金皇叔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密国公金源璹”所撰《全真教祖碑》中有“圣情大悦,命居于官庵”语,此“官庵”即王玉阳奉敕入住的“天长观”,也就是王玉阳诗词中所说的“奉宣请住天长观”“ 三宣赐紫天长观”(《云光集1卷之四》)沧州节度使皇亲四驸马的道庵,不会是陋室草庵。

无棣白鹤观是无棣县著名的道观,旧时有庙田数顷,香火旺盛。其得名传说有二:一说因道观影壁及殿梁上绘有白鹤,因而名之;一说因道观西临古河间有白鹤来仪,故而得名。至今流仍传着不少关于白鹤观的美丽传说。后来有移民聚居于近旁形成村落,因观名曰“白鹤观村”。今在古观旧址上尚存唐槐一株,苍郁参天,虬结嶙峋,古意昂然,蔚为景观。

   

【无棣白鹤观古槐】

宗教是文化载体,在北宋灭亡,游牧民族蹂躏中原,汉文化无可屏蔽的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全真教祖述老庄,兼容诸子百家和儒释道三教文化,崇尚圣、贤、仙、佛,遵循纲常伦理兼修六艺,可以说全真文化就是国学文化。全真文化不但教化了劳苦民众,而且还影响、教化了游牧民族统治者,这对保护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真七子王玉阳与无棣的一段道缘,也充分体现了无棣大地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全真教传播打下了深厚文化基础,无棣大地上的官民接受全真教学说,对中华传统文脉的赓续,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附】王玉阳诗词几首

《奉诏起行》

(序)大定丁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初奉宣韶。

上腾和气彻三台,下布祥云徧九垓。

化出空中清雨降,道横四海一声雷。

《临行赠众》

(序)到沧州无棣县新丰村,皇亲四官人道庵盘桓。续奉圣旨,委天长观大德。宣至十七日,复委棣州七驸马,支起发钱二百贯。《临行赠众》:

诸天仙眷满空浮,带我容光西北流。统摄万灵澄浩渺,翠光拨弄紫云头。

(《云光集·卷之二》

《赠皇亲》

(序)戊申(大定二十八年)八月告暇还山,复经沧州,皇亲四官人请为黄录济度。

恰如残雪遇春光,一切诸灵罪已亡。万物欣荣逢道化,瑞云洋溢满穹苍。

(《云光集·卷之二》)

《赠皇亲四官人》

出尘同结逍遥伴,更不争长短。自有元初真容面。增延福寿,妙通玄奥,品位重迁换。

静调龙虎常交战,灵宝攒心转。四大光明同一炼。升烟降雾,电驰雷震,瞥地神童现。

(《云光集·卷之四》)

《谢师恩·答皇亲见召》

三冬凛冽彤云布,六出飘飞絮。地凉天寒难进步。满途冰雪,唤回童稚,且向茅庵住。

贵州大醮无推诉,必要功圆聚。远逝新亡皆济度。加持妙道,展舒云宴,一会朝元去。

(《云光集卷之四》)

《寄呈老母洎圣水道众》

(序)承安丁巳,受第三宣,于六月二十五日到都下天长观。七月初三日宣见,赐坐。帝问《清净经》。师解之。次问北征事。师答云:戊午年即止。后果应。次问全真门户。师一一对答。帝深嘉叹。留连抵暮方出。翌日赐紫衣,号体玄大师。仍差近侍传旨,赐崇福、修真二观,任便住坐。每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时在修真观,作此一篇。寄呈老母洎圣水道众。

修真观下信逼通,往复祥光透碧空。昔遇明师开正教,今蒙圣帝助玄风。

玉阳自此权行化,法众从兹好用功。稽首慈亲毋少虑,皇恩未许返乡中。(

《云光集·卷之二》)

《奉旨催行》

(序)世宗寝疾,因忆,特差近侍内族诣圣水玉虚观传宣,令乘驷马车速来。八月中秋得暇回,洞天游赏恣徘徊。戊申(大定二十八年)腊月重宣至,驷马轻车昼夜催。至己酉(大定二十九年)正月初三日到都,世宗已于初二日崩,少主即位,宣使不敢奏见,遂乃还故。

先帝升霞泣万方,洪恩厚德岂能忘。

公卿不敢当今奏,却返云踪入故乡。(《云光集·卷之三》)

《赠无棣县林孔目》

黜辩藏辉道自生,内停真遇性灵灵。气神交结还元海,寂寂无形出有形。 

(《云光集·卷之二》)

《赴沧州朝元公请二首》

黄河泛溢接诸方,随处生灵尽被伤。即赴朝元同会话,急修黄箓祷穹苍。

孤心一点结知交,方外清名转转高。通阐内丹光满后,道成宗祖出天曹。

(《云光集·卷之二》)

《朝元公索》

黑水红云化度真,冲盈血脉益精神。龙蛇蟠绕光明聚,白马嘶鸣身外身。

(《云光集卷之二》)

《满路花·寄朝元公》

深蒙频见召,惊悚可奔驰。三州缘未尽,不能离。诸方主醮,叨忝度羣迷。忽承佳翰至,不久亲来,再同一话玄微。善称扬、大道根基。开发众心疑。前程关要处,谨精持。玄珠收得,时复饮刀圭。宝华圆满后,透过晴空,玉京别有嘉期。(《云光集·卷之四·词》)

《望蓬莱(望江南寄朝元公》

朝元子,偏共道相亲。

宿契良因今日现,未来妙果再铺陈。日日转清新。通造化,空外走蟾轮。

认正本来清净主,瑶台阆苑四时春。方称个中人。

(《云光集卷之四·词》)

《赠朝元子》

(序)朝元子刘公精诚奉道,施惠过多。欲因此颂,激励出尘之心。

欲求长生之因休心,欲了自然之道拂袖。

欲修真实福田济人,欲作扶缘演教和光。

(《云光集卷之三》)

《赠棣州防御七驸马》

为官王事所拘,学道虚空掌管。四民各艺争忙,达者不论长短。

(《云光集·卷之三》)

《棣州三清观上元醮作》

一就上元节,消灾拔苦亡。

照临天地静,福禄自然昌。

(《云光集·卷之三》)

《棣州崔殿试索》

玄元大道不难通,横志清刚万法空。一气包含天地髓,了真直赴大罗宫。

(《云光集·卷之二》)

《滨州高官人索》

欲脱轮回生死关,始初一点绝回还。忘情内炼真三宝,赢取逍遥出世闲。

(《云光集·卷之二》)

《滨州七官人病愈赠之二首 》

 虚无元气结成胎,清净光明转往来。会合三田无漏泄,遇真一点可回骸。

米麦精华发道芽,玉堂烹煮紫金砂。三才四象空轮转,九载携云蓬岛夸。

(《云光集·卷之二》)

《赠滨州高官人》

天堂非路远,俗眷岂能长。悟道归真理,全神纳伯祥。

(《云光集·卷之一》)

《劝棣州崔殿试入道二首》

存心养道芽,尤胜度仙槎。聚合真三宝,丹成步彩霞。

催行真大道,遇理起生涯。一片清虚境,逍遥度岁华。

(《云光集·卷之一》)

《行化至蒲台县失马寄呈朝元公详察》

失马虚空一化,的望朝元清雅。欢心体用仙机,别有祥鸾稳跨。

(《云光集·卷之一》)

《赠蒲台徐上押》

保持精秀骨中砂,引虎调龙养瑞芽。无相宝瓶晶火聚,冲和四大步烟霞。

(《云光集·卷之二》)

 《滨州七官人病愈赠之二首》

虚无元气结成胎,清净光明转往来。会合三田无漏泄,遇真一点可回骸。

米麦精华发道芽,玉堂烹煮紫金砂。三才四象空轮转,九载携云蓬岛夸。

(《云光集卷之二》)

《赠滨州大妙坚》

清净仙功决不难,损心物物事休干。神宫运度真三宝,七返圆融换骨丹。

(《云光集卷之二》)

《赠滨州店户赵会首》

来迎三岛客,去送五湖宾。教遇重阳会,嬉游四序春。

(《云光集·卷之三》)
  《赠蒲台刘四官人》

吾官福德已清高,更接云根固济牢。海底火行天上水,虎龙交媾列仙曹。

(《云光集卷之二》)

《赠蒲台胡四翁二首》

先天之道细精搜,全体光明上下流。炼就圆成遭济度,便乘丹凤入瀛洲。

孝无不顺上天和,更爇心香透骨肌。救拔阴囚离苦厄,志诚自得道扶持。

(《云光集卷之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