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七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保存 黄元御在其书《伤寒悬解》中认为:此为中风、伤寒之总纲也。 病之发热恶寒者,为发热为主,恶寒为次,发于阳也,卫为阳,风伤卫气,是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营血为阴,是为寒伤营血,是发于阴也。 如此理解:则是中风之初,卫伤则闭太阳寒水(也可说是闭营血),而生内热,后营血不宣,亦外见恶寒。 若是伤寒外寒,而卫气不达,乃续见发热,亦有发热。 最后黄元御点出:中风非无外寒,究内热多而外寒少,伤寒非无内热,究内热少而外寒多。 总结一下就是:发于阳为中风,风伤于卫,称为发于阳;伤寒,寒伤营血,称为发于阴。 足太阳膀胱经 大师黄元御的解读的确很到位,那么我围绕黄元御大师的解释做出以下深入思考。 第一:如上所说,中风为发热重而恶寒轻,伤寒为恶寒重而发热轻,临床上实际也是这样,这样说来是不是这二者都算发热恶寒,只是一个轻一个重,所以这二种都属于发于阳。 第二: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时候,用词绝对是精确的,我们可以用“一字之安,坚若磐石”这样来形容伤寒论里的条文。 所以张仲景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那一定是有发热、有恶寒,才叫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一定是无热但恶寒才叫发于阴。 那中风和伤寒都有发热的症状,也都有恶寒的症状,所以自然不能算发于阴,只能算发于阳。 第三:伤寒论第八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我们把这句话缩短一点来看为:太阳病,七日愈,行经尽故。 不缩短来看我们也能看出这条条文是可以支持太阳病不发生传变是七日愈,如果伤寒是属于发于阴的,伤寒论第七条说发于阴,六日愈。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话伤寒论第七条和第八条不是矛盾了吗?那大家认为张仲景这样一个圣人编撰的著作会自相矛盾吗? 当然不会,我们既然要学习伤寒论,第一要点就是要坚信伤寒论,这样我们才有讨论和学习下去的必要。 那如果想要不矛盾的话,中风和伤寒属于太阳病无疑,都是七日愈,那么自然都是发于阳。 河南省南阳市医生祠 那中风和伤寒都算发于阳的话,什么算发于阴呢? 因为伤寒论辨的是六经,有三阳经,也有三阴经。那发于阳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发于阳三经呢,发于阳三经皆有发热恶寒。 那发于阴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发于阴三经呢,发于阴三经皆为无热恶寒,后世医家称这为伤寒直中三阴。 那讲到了直中三阴,拓展一下,发与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发于脏呢,发于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发于腑呢?如果上述我说的是成立的,我认为也是可以的。 理由如下: 足太阳经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其中的膀胱、胃皆为腑,胆亦为奇恒之腑。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脾、肾、肝皆为脏。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那从发于阳为发于阳三经,是不是也可以说发于阳为发于腑,发于阴为发于脏呢?当然是可以的。 这里的阴阳是很大的一方面,我们是可以拓展的,千万不要被局限在阴阳里的某一点上。 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不难看出阴阳二仪被分成四象以后,阴阳的内部的看法就可以有二种,阴阳各占二象。 太极阴阳图 四象生八卦,阴阳又各统占四卦,阴阳自然就有了四种看法。 这里是一种思路,希望大家有想法的继续拓展留言,我们一起学习。 那么后世医家说张仲景没有说到直中三阴的情况自然就不对,因为实际按照我们这么分析下来,张仲景早已经说到了这种情况。 最后说一下大师倪海厦的看法: 倪师认为:发于阳是病发于白天,发于阴是病发于晚上。认为这样算来其实都是六日愈。(具体想了解倪师的看法可以搜索就能看见)。 杭州西湖八卦田遗址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发于阳,七日愈,发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我们中国的数字最早都来源是河图、洛书,这是起点。 我们同样先来看一下大师黄元御的解读: “六日、七日,为水火之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火,阳也,故数七;水,阴也,故数六。满其成数,是以病愈也。” 黄师的说法也是很有权威性的,但是我相信不是那么容易让人看懂的,就是会让人觉得懂了,又感觉没有懂的感觉。 河图 我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洛书里奇数一、三、五、七、九皆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皆阴数。 发于阳为阳病,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为火数,火为阳,今阳病得起本然之数助,病易愈; 发于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为水数,水为阴,今阴病得本然之数助,病易愈。 奇数一、三均未过大衍之数五,数未成大势,偶数二、四亦均未过大衍之数五,数亦未成大势,过五之数相助,势大易愈。 最后我凭我的记忆大概介绍一下大师黄元御。 黄师勤奋好学,学识了得,本欲考取功名,后得眼疾,多为庸医皆投苦寒治之,使之目疾不愈。 后因五官不正,不能走仕途一路,古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恨庸医之多,后转学医。 不多久即大成,适逢皇家有病,去看速疗其疾,皇帝问其师承,黄师言:无师自通。帝赐:“妙悟岐黄”之匾。 后因同行构陷,不能再行于医,便通宵达旦写下诸多著作,不幸很多著作也佚。 黄师重阳,恨庸医,四库全书、医宗金鉴均未收录其医书,因为黄师认为里面的解释都是错的,所以看不起其它的医生,遭到排挤。现在黄师的书能流传下来也是实属万幸。 注:伤寒大家解释得都很多,我只是想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问题希望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