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祝福? ——父母永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文/蔡朝阳 大家好。一年,就这样,又要过去了。无论这一年,我们过得怎么样,是喜是悲,是艰难是松爽,这个年,还是得过。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时下的说法。鲁迅他老人家则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为什么?因为一种仪式感。按道理,岁末年底,我们是需要有所感慨的。 我也感慨一下。 疫情两年,大家艰难求生。就我所从业的教育而言,这一年,尤其是惊涛骇浪。但是,具体分解到每个家庭,日子也还是一天天的过。一日三餐,例行日常,写作业、读课外书,奔忙在上学放学和上班下班的路上。但是,疫情之后的行业洗牌,也许也会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核心价值。 2021年,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终于把一个“知识父母,自我进阶”的项目做起来了。到今天,我们运行已经将近一个月。这件事,私心里,我觉得,比做儿童项目,更为重要。因为,我始终觉得,父母的自我进阶,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祝福。 也就是说,我若只是做夏令营,那么,只是让孩子有1周或者10天,跟我推崇的教育观念相处。但若我们能跟各位父母一起进化,那么,你的孩子,1年365天,都能跟最切合孩子的教育理念在一起。我近几年致力于推动父母的自我成长,以前也写过文章,说《父母觉醒,孩子成长》,就是这个道理。 鉴于事务繁忙,总是不能下决心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今年,我和白宇极老师商量了许久,筹划密谋,终于做起来了。回看运行的这一个月,我非常感慨,也很欣慰,觉得自己又在做一件很对的事。 这一个月,我们一起共读一本叫做《准备》的书。由白宇极老师领读。他几乎每天在群里基于这本书提出问题,引发大家热烈讨论。我们的班长MIMOSA老师,把这些讨论,都收集起来。今晚,我又一次重读,这些讨论,尽量都指向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各位学友各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时时会有歧见纷出,这歧见本身,也能给大家以新的启发。 我们还利用一种叫做“myclub”的语音软件,展开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讨论。期间参考运用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形成了一个自组织的、民主而有效的讨论,尽兴而散。 当然,因为这些讨论经常瞎说什么大实话,所以我们采用“听后即焚”的方式,不留语音,也没有整理稿。之前有充分预告,没能参加的,只好抱憾了。 不过不要紧,这样的讨论每个月都会有。原定本月30号晚上还会有白宇极老师针对《准备》一书的个人读书分享。后来发现已经是除夕前夜了,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们是不是可以顺势躺平一下,就暂时推迟。 但你要是现在加入我们,还来得及我们接下去的读书讨论计划。下一本书,2月份共读的,是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 我和白宇极兄的“阿白夜话”,也持续了半年。有朋友跟我说,阿白夜话的教育理念,应该影响更多的人。若能影响2亿人,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闻言,我大笑。您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一种观念若要能影响这么多人,基本上就是病毒。我们人微言轻,仅仅想和身边几百个价值理念接近的家长共同进化而已。 还有朋友说,阿老师,你应该去做教育部长。您又想多了。我有史以来最大的行政职务,是总务处副主任。专业是修化粪池。我并不鄙视这个职位,至少在学校教育这个系统里,修化粪池还是解决真问题的。参看我《没有一个问题是真问题》一文。 今天是除夕,旧历最后的一天。我们身为父母的,大多数都会准备压岁钱,大大的红包,预备给孩子们最大的祝福。然而,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祝福,可能更胜于物质和金钱,那就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做能够自我进化的父母。在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祝福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人生,以他认为值得过的方式,去度过他唯一的珍贵一生。 这是我和白宇极兄要做“知识父母,自我进阶”这个教育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也要把这个祝福,传递给每一位读我文章的朋友。 感谢班长MIMOSA老师整理了我们每次在群内七嘴八舌的讨论。我随意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问题,是1月24日的讨论。没有做过任何修饰。只是隐去了参与讨论者的全名,以飨诸位亲友。 也欢迎您加入我们这个项目。是收费的,同时也是超值的。 1月24日 今日份问题:老师讲授知识重要吗?是不是自学也是一样的,甚至更好? 讨论回答 E: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李:老师讲授知识非常重要!但要看老师本身的水平,以及老师讲课针对的目标群体。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应该更加胜任水平比较整齐的学生群体吧?如果老师的教学不适合的时候,无疑是自学更好。即使老师很好,也需要自学能力,毕竟世上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老师,而且有些能力需要自己不断练习和摸索才能培养起来。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力和见识相辅相成地提升。以前很多学生在高年级逆袭的例子很多,现在很少了。我觉得原因可能是学校不仅占有了学生全部的在校时间,还利用作业等办法占有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学生没有多少可以自己自由安排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其它可能性了。 E:我外甥女,现在高一,寒假补课,昨天选修文科,她妈妈打来电话,问我意思,自己作为一个文科生,显然明白文科的方向和自己不足,所以,留了一句,选文科也挺好的,主攻写作和英语。物理成绩才20分。其实作为理科成绩,曾经高考顿悟,学分并不代表你的物理学识差,标准考试分数,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考试不代表你的知识。 陆:@E 考试不代表知识认同 何:不管是老师教的知识还是自己学的知识都不太重要,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重要。 陈:自学并能迁移的能力。 何:这个在教育学里面其实算是共识了,哪怕是体制内的老师在搞教研和写论文的时候也是朝这个方向搞的,就是在实践上不太落地。 格:对,就是学习力,这个能力更重要。 谢:如果是应试,学校里的老师比较有经验,也比较捕捉考试动向,贴近分数;但是目前看来仅仅是知识点本身吧。融会贯通,靠的是老师自身的阅历和传达提点,还有当然是孩子本身的求知欲和悟性。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当然自学也行,总比不学或者被摧残强。 晴:跟着好的老师重要。我觉得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与人的情感交流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特别是对于小的孩子来说,在现场的学习很重要,他需要与老师与同学产生情感的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这些远比知识点本身重要的多。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学的。 C:我个人感觉自己自学、提问、老师答疑、消化,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不过对于导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另外小组共学探讨的模式也很棒。 E:有学习小组那是太好,大家一起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人际关系的社交也能得到发展。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小组。 羽:老师讲授知识重要吗?是不是自学也是一样的,甚至更好? 我以为还是挺重要的,如果老师会讲的话,照本宣科的就必要不大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操作及现场的应变,还有声音情景都是有助于记忆和理解的。有些孩子可能自学更强,但课堂上可能更有多启发。 面:好的老师讲授知识就很重要。自学的一大劣势是,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浸润多年,有一个知识结构搭建在那里的,并且知道哪里缓哪里急哪里是关键。自学,如果没有搭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就会类似于在茫茫大海里摸索一样。很多自学成功的案例要么是父母给力,要么是课外自己找的老师给力。老师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拆解难度,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推动学习。奖励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可能确实跟自学比,不那么容易建立起学生自己的驱动力。萨米特那样的方法挺好的,老师提供框架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河:老师讲授的知识很还重要。特别是在初学阶段,需要老师引导和教授,要是遇上一个好老师就更好了,会让人豁然开朗。 自学也很重要。自学能力会决定是否能学的更深,走得更远。 两者结合是最好的。在《准备》一书中,老师们扮演着教授者、引导者、鼓励者;而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索着,这样的形式真是最好的了。 E:最理想的状况下,雅典学院的派风 李:我也觉得入门之后,如果有个能经常答疑的高水平老师,大概是学习效果最好了的。共学小组的话,一起学习的孩子也不能随意拼凑。 陈:看过郭初阳老师的语文课的人,这题都会有答案吧。 E:古罗马人在公元100年,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孩子要接受教育层次。读书来讲,自学第一,老师辅导第二。有负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老师排在第一位。 东:初学阶段入门还是需要老师讲授知识的,线上课程也可以,还有一个前提是,学习的教材体系要够完整(目前K12的教材不能满足自学的要求);同时,答疑老师是必要的,同等水平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必要的。如果有必要的资源支持,自学效果比统一授课效果好。 在目前的公立学校,学习是低效的,过程中,家长与学生可以尝试的方向是,尽量让老师认可学生可以选做作业(或替换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在不影响其他人上课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不听课,自己学习。 茉:这个话题我来说说,最近有一个新觉察,老师讲授的知识当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学习方法更重要,或者说学会学习更重要。因为如果知识,那哪里不能学呢,老师更应该教的是逻辑方法,学习方法,思维层面的提升。让孩子学会学习,向自己学习,向他人学习,向未来学习。我这里有一个自学的例子,前两天认识的95后,大学期间经常翘课,基本没上过课,都是自学,从来没挂过科,还考的很高,他想学的东西都是自己钻研,也有目标。毕业后做程序员,同时还搞了几个副业,后来辞职去了上海,又去北京,现在自己创业,还挺成功,世俗的标准:在南京有房有车。作为他自己,我看到他眼里有光,有梦想有热情。特别美好。我感觉如果不会自学,不会学习,又没有梦想,只能是螺丝钉,有梦想有担当的人可能早就掌握了自学的能力。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戴:老师讲授挺重要的,自学也挺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自己渴望学习,想要自主学习。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想学的时候才能学进去。时机对了的时候,如果基础差,自学还是挺容易受挫的,毕竟个人学习能力有限,很容易放弃。在学习饥渴期,刚好有老师授课,又能摸索出一套自学的方法,应该是最好的。相对而言,还是觉得老师讲授更重要,关键时期能得到关键帮助就好了。 茉:学习的模式可能要变,就像《准备》里那样的研学,探索。学习的场域也是共创的。另外学习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你最喜欢的那件事情就是你的天赋,是你最擅长的,你只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并不需要取长补短。一个团队或者说一个系统里,如果每个人的优势都得到极大的发挥,每个人的最高点支撑起这个系统的顶点。对于系统来说,扬长避短就行了。用好每一个人的优势。 赵:年龄小的时候,更倾向于老师教,因为喜欢玩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吧,需要有老师盯着,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完成学习。大一点了,有了自主学习的渴望和能力,倒是可以介入一定比例的自主学习,对于有的专业,老师教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遇到好的老师授课就更是不容错过。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有老师讲授。如果他专业过硬,可以在专业上收获满满,如果他诙谐幽默,可以吸收他幽默的精髓,如果他大度包容,可以感受包容与被包容的格局,如果仅仅是年轻漂亮,或是帅气十足,那就去感受天赐的美颜。如果不巧,遇到一个什么也没有的老师,就切身感受一下枯燥的滋味,这种概率会比较低吧,每个人身上都或这里或那里有他的闪光点,更多地靠近他们的真,善,美,总会有所收获吧。 潘:我的理解是知识跟谁学都可以吧。孩子小的时候,老师有两种,特别威严的老师,TA会听;另一种是“亲其师,信其道”,Ta喜欢的亲近的人就会愿意听。可能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学校听老师,家里听父母。这时候,差异就会有,学校教育目标很明确,大多老师也只是执行者;而家长对教育的教育方向也各不相同,孩子们的老师便参差不齐了。同意孩子小时,老师很重要。老师教授,可能更多是指学校教育的方式吧。进入中学后,老师(包括家长)的引领可能更为重要,教授的知识反倒不一定比自学来得深来得广,中学生如果自主学习能力强,对待学校老师大概能体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许多孩子也并不完全认同所有的老师(包括课本知识,尤其是文科),这时候老师的解惑和答疑才能真正推动孩子的生长,这种老师相对较少。当然,大多时候这种助力更多地来自开明的父母吧,毕竟学校主要还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单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学完全没问题,甚至会更高效,但学校生活更多的还有同伴相处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的发展,而自学很难完成这些。 贝:重要,也不重要,一样,也不一样。老师重要是因为老师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讲授,自学难度是很大的,对小朋友来说。自学当然很重要,老师讲授从时间和内容上是有一定局限性。所以老师应该是广义范围上的老师,不拘泥于传统学校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W:我注意到白老师的问题有个侧重点,觉得老师“讲授知识”重要吗?其实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老师“讲授知识”不重要,老师更重要的不应该是“讲授知识”,而是两点:其一,这个知识有什么背景和来历,其二,这个知识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要怎么去掌握它?是要硬记,还是有方法有规律可以推理演绎?这个方法和规律是什么?前者能展现老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后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自学,我并不是完全认可,至少在学习一门学科的初级阶段,我认为自学不太能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因为在这个阶段,老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督促。有些学科,如果不是非常热爱,并且有毅力有决心的人,很难坚持下来,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对某个知识感兴趣时,兴致勃勃买了各种教材来自学,结果往往就是停留在前几章,就进行不下去了,成人尚且如此,更别说还在学校的学生。总结一下就是,老师的重要性并非体现在讲授知识本身,而是别的方面,自学并不能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Lisa:教授知识不重要,重要是思维和方法。掌握了思维和方法,自学也是一样的。 飞: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教”和“学”的关系?对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讲授知识”只是教的一种形式。老师可以有很多教法,讲授知识是其中最原始的一种,所以并不是很重要。自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有驱动,有目标,有资源的前提下,根据身边的案例来看认为自己摸索更好,更有利于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 珍: 伊莎贝拉的故事读后感 《准备》这本书已经读过一遍,这几天在断断续续地读第二遍。本书引言介绍的是伊莎贝拉的故事。伊莎贝拉这个女孩在萨米特高中成立一年的时候独自找到了塔文娜女士,她想要转学到这里学习,原因是萨米特承诺在这里上学的人都能上大学。她出身不好,父母吸毒由奶奶照顾她的生活。在原来的学校加入了黑帮,还纹身了。但现在她意识到,与黑帮分子在一起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上大学,所以她来到萨米特向塔文娜女士求助。 虽然塔文娜女士不想与黑帮有任何牵连,也不相信伊莎贝拉能够彻底脱离黑帮在萨米特完成学业,但是塔文娜没有用既有的成见对待伊莎贝拉,而是给了她一个机会。进入到萨米特的伊莎贝拉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养活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己上大学的目标。相比那些只要好好学习就是高中生活全部的孩子来说,伊莎贝拉无疑承担更重的负担,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伊莎贝拉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取得成功,获得快乐,并对自己真诚。 塔文娜女士的感受是“正如同所有我认识的孩子一样,伊莎贝拉想要的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什么救世主。”塔文娜女士的这句话岂止是说她所认识的孩子,而是针对每一个孩子而说,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机会。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恰恰没有做到给孩子机会。小的时候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不给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因为“我很忙,要挣钱养家”。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家里面所有的活都被家长干了,美其名曰“你们小孩子干不好”。没有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机会,美其名曰“要上辅导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没有给孩子胡思乱想的机会,因为要好好刷题考试,不然成绩落后了怎么办。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家长们发愁了,现在的孩子心理怎么这么脆弱?现在的孩子能力怎么这么差,都没吃过苦。 但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塔文娜女士的这句话“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取得成功,获得快乐,并对自己真诚。孩子们不需要任何人拯救,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
|
来自: 新用户2356fYU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