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夕与守岁

 新用户0096fsbV 2022-01-31

除夕是一个特殊的夜晚,“除夕”之“除”,是“改变、变换”的意思。这个特殊时刻对于远古时期的人们来说,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除夕的风俗,大概起源于某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

除夕守岁的习俗来自于一个与“年”有关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隔365天(一般是除夕这天)就窜到人们聚居的地方来祸害人,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之后,天亮前就跑回了深林。人们与“年”打交道多了,渐渐发现“年”害怕响声、火烛和红色,于是,对付“年”的办法传递开来。从此,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挂)上了红对联(桃符),并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说明魏晋时就有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隋唐时,守岁的习俗尤其盛行。“帝王宫廷在除夕夜守岁,燃檀香篝火,大摆酒宴,极尽豪华奢侈。据说隋炀帝时,每当除夕夜,在皇宫用沉香、檀木架篝火,常常一夜就要烧去这种珍贵的木料百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韩养民郭兴文《节俗史话》)

这之后,除夕守岁的节俗在宋、元、明、清各代相沿袭。到了宋朝,守岁的习俗大范围传播开来。像宋人孟元老就有这样的记载:“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东京梦华录》卷十)而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写道:“围炉团坐,达且不寝,谓之守岁,此皆故宋之遗风,亦岁终之一乐也。”说明明代风俗与宋代基本一致。

伴着守岁,除夕之夜要点亮蜡烛,称作“守岁烛”。像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的说法。而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也有“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的相关记述。值得说明的是,富贵人家的守岁烛可以粗大如椽,置于寝室,通宵明亮,一直燃到翌晨天明。而穷困小户之家,也要点支细烛,虽灯火如豆,但求终夜不灭就行了。

在我国民间则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说法,在古时“百善孝为先”的伦理观之下,儿女们为祝愿父母长命百岁,自然是要通宵守岁的。“古时候的守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对于年长的老者来说,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时光的意思;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陈玉新主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按照这种说法,古人对除夕守岁异常重视就很好理解了。古人除夕守岁一般是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要吃到深夜。

时至今日,我们仍坚守着守岁这个古老的习俗。在辞旧迎新的特殊日子里,在夜幕四合、万家灯火中的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杯酒言欢,其乐融融。这是属于我们的每一年中最珍贵的时刻,它充满了烟火气,每年除夕夜准时上演,虽经历多多,却依然向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