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你投票:宣风楼上三十多副对联疏漏层出,你说该换不换?

 水云生文化 2022-01-31


都梁联谭之十一

宣风楼碑联浅谈

作者:杨运焰

宣风楼,武冈一大名胜,一楼和二楼的楹柱上都挂满了联对,黑底金字,璀璨夺目,数一数,有三十副之多,着实蔚为壮观。我时常驻足于前, 细加品玩,欣赏之余,稍有心得。 现不投冒昧,抛出一“砖”,作引玉之谈,错谬处,还望作者方家包容。

有一联云:“汉为侯国明为王府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誉古满代;物有铜鹅景有云山古道新貌资水淼洗名重当今。”联中“资水淼洗”与“名重当今”,不知如何搭配到了一起?且“ 誉古满代”与“淼洗”二词,生硬得无法理解。

又一联云:“宣风雪霁御书高照宋元明清造就中华福地;凌云塔巍史册涌卷州郡县市谱写时代鸿章”。以“塔巍”去对仗“雪霁”, 何等生硬,至于这“御书”如何象灯光一样地“高照”,“史册”如何象波浪一样“涌卷”且莫论,就联对来说,写的应是武冈的事,但武冈什么时候立过郡?至少与史实不符。

又一联云:“土堡筑重楼登楼纵目云山胜景收眼底;化龙恢佛殿上殿放眼资水风光萦帏中。”上联“纵目”与下联“放眼”词义相同,明显合掌,且上联“收眼底”亦含“观看”之义,故合掌之外,更见重复。

又一联云:“宣扬两千年古城文明历史璀璨现实又璀璨;风化七十万炎黄子孙祖宗辉煌后裔更辉煌。”此联逻辑不通,“宣扬两千年古城文明”讲得过去,这七十万“炎黄子孙”是如何得以“风化”,用什么来“风化”?而且上联结尾连续九个仄声字,犯对联平仄之大忌,这种做对联的格式谁见过?

还有的楹联中,将“同保”写成“铜宝”,将“盛世”写成“杏世”,还有的对联书体不统一, 一副联对中既有简化字,又有繁体裁字,既犯书法之大忌,又影响到书法的美感。

在二楼我还见到这样一副楹联:“潜龙翰墨永历旌旗登楼抵掌谈故事;经舍弦歌都梁藻川文府凭栏击节颂前贤。”此联似曾相识,一查手头资料,果然是我市已故乡贤吴启仁先生所作,先生的原作是:“潜龙翰墨永历旌旗长笑登楼谈故实;精舍弦歌藻川文苑久从遗绪仰前贤。”精舍,乃古代学府的代称,清末武冈曾办过学堂希贤精舍,现精舍不存,遗碑尚在,距宣风楼不过百步之遥,不知何故,改“精舍”为“经舍”,改“文苑”为“文府”,看似改动不大, 但意义却有云泥之别了。

楼中楹联,都署有“下款”,撰联留款,自古就有,今还依然照办,但宣风楼楹联的留款,大部分为武冈市的党政部门,此举实在不妥,因为近者较之邵阳市的双清公园,水府庙,长沙的麓山寺和岳麓书院,岳阳市的岳阳楼,远者较之苏杭名胜,北京故宫,从未见当地党政部门署名悬联的,武冈算是开了先河,且悬挂上去的对联有许多是病联,有的硬伤非常明显,是病联而署名,署名者又是党政机关,这样一来,本想证明党政机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惜反而衬托出党政机关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苍白,弄巧成拙,真是用力做了一件亏本事。

当然,楹联中的确还有一小部分的上乘之作,如武冈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刘朝鉴先生所撰的一幅对联:“岸帻云山,濯缨资水,千古称雄州,仙人帝子基秦汉;怡樽霁雪,畅笔宣风,四方舒笑眼,化日光天沃舜尧。”联对较长,却文字流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联内嵌“宣风雪霁”一词而贴切自然,读来饶有趣味。佳作还有,限于篇幅,恕不例举。

再看那立在楼前的“宣风楼重修记”,不足千字的碑文中,其它的暂且不说,光错别字就有好几处,“璀璨”写成“璀烂”“后圮”写成“后记”,“丞相”写成“承相”,“城池金汤”写成“城池金烫”,还有些 字,缺笔少划。 如此硬伤,读者读来,能不“浮想联翩”?

如此种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外界的交往,我想,我不说,别人会说,武冈人不说,外地人会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说,下一代人也会说,毕竟,宣风楼是武冈的一张“名片”而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服”。




水云生文化

【 ID:zgyskwx】

休闲·品味·分享

深度都梁 · 内涵武冈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异议,合作

联系微信:yunshige201

于僻静处觅真知 唯独立时明周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