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资江----《水经.资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28

卷三十八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

资水,在今湖南省中部。南源夫夷水出广西资源县南,西源赦水出城步苗族自治县北,在邵阳县汇合后,北流经新化、安化等县折向东,经益阳市到湘阴县临资口入洞庭湖。长674公里。《汉书·地理志》零陵郡都梁侯国: “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 《水经》: “资水出零陵郡都梁县路山,东北过夫夷县,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1]

无阳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水经·沅水注》:“县对无水,因以氏县。”东汉废。[2]比对相关文普资料,颇疑西汉无阳县故城与芷江县垅坪乡社塘坪遗址、大垅坪汉墓群等[3]有渊源。

武冈县,西汉元朔五年 (124) 封长沙定王子刘遂 为都梁侯,置国。故城在今武冈市新东乡七里桥。东汉改 置都梁县。三国吴宝鼎元年 (266) 将都梁县改名武冈县。因武冈山得名。西晋武帝时 (265290) 分置武冈、都梁、建兴3县。武冈县治今武冈市区西南。东晋改“冈”为“刚”。南朝梁大通二年 (528) 改武冈县为武强县。南朝陈省武强、建兴二县并入都梁县。隋开皇 (581600) 初废都梁县,并入邵阳县。[4]

五溪蛮,西汉时改黔中郡置武陵郡,又称为“武陵蛮”东汉时沿置武陵郡,后改称“五溪蛮”。黔、湘、桂三省()毗邻地区,现今侗族聚居的天柱、黎平、锦屏、榕江、从江、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分布的剑河、三穗、镇远、雷山、荔波、独山、芷江、城步、融水、融安、罗城等县和散居的其他地方,绝大部分处于五溪流域。历史上所称的“黔中蛮”、“武陵蛮”和“五溪蛮”中的一部分居民,可能与侗族先民有关[5]

唐糺山,《读史方舆纪要》卷75湖广宝庆符武冈州都梁山引《水经注》作唐纠山”。有学者认为唐纠山在今城步县北广福山的茅坪坳[6]

大溪迳建兴县南,又迳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建兴县,西晋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百余里。南朝陈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南梁州。寻废。[7]

都梁县,侯国。西汉元朔五年(124),封长沙王子刘遂置侯国。今武冈、洞口、城步、绥宁县地。故城在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县治东的新东乡七里桥。东汉改国为都梁县,属零陵 郡。三国吴改名武冈县,属昭陵郡。西晋分武冈县北境复 置都梁县,今武冈、洞口、隆回县地,故城即今隆回县 治。属邵陵郡。隋朝省,并入邵阳县。[8]

都梁香《荆楚岁时记》所提及得都梁香,荆楚一带尤盛。盛弘之《荆州记》即称:都梁县有小山,山水清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谷,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号县云。[9]郁冲聪认为选择都梁香作香汤,或有就地取材的因素,也显示了荆楚一带崇佛的当地特色。[10]

△东北过夫夷县。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迳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注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夫夷县(扶阳县),西汉置。治今湖南邵阳县西,近夫夷水,属长沙国。元朔五年(124)封长沙定王子义为夫夷侯,改属桂阳郡。元鼎六年(111)属零陵郡。三国吴仍为县,宝鼎元年(266)属昭陵郡。西晋属邵陵郡。东晋改为扶县,当是避桓温父夷讳去“夷”,改“夫”为“扶”。南朝梁改为扶阳县。陈仍改为夫夷县。隋开皇九年(589)并入邵阳县[11]考古资料显示夫夷侯国故城位于邵阳县小溪市乡梅州村南,系西汉遗存。分布范围不详。夯土城墙残存长约10米高6米宽2米。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124)夫夷侯国治于此[12]

邵陵水,邵水 (一名邵陵水) ,源出邵东县双凤公社回龙峰西北的岩凼里。《湖南省志·地理志》(1961年版 )通过实地勘测认为,邵水先后汇注黄陂水、槎江水、路水岩河、龙潭河、檀江水等,至邵阳市区青龙桥注入资水。流经邵东、邵阳二县及邵阳市 ,全长112公里 ,能通航的57公里;流域面积为2068平方公里[13]

△又东北过邵陵县北。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迳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

邵陵县,西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昭陵县置,为邵陵郡治。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隋改为邵阳县。[14]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西南流迳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迳邵阳县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迳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石泉与鲁西奇认为上述郦注这段文字有错简脱误,难以通读,如把古今资水合一,就完全讲不通。其一,《注》云高平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西南流经高平县南,东过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按:沅陵县,按照传统说法,是在今湘西沅陵县,与资水之间远隔数重山水,尤其中隔雪峰山山脉,是资、沅二水的分水岭,地理形势决定了沅陵境之水只能入沅,而且只能是东流(偏北或偏南)或西北流及北流;绝不可能成为资水的支流,由沅陵越过雪峰山东至邵陵县境而南入资水的支流邵水。其二,如果我们再联系对比古今资水之同名支流的情况,就更清楚地看到这段《注》文中所记,与今资水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例如,今夫水(又称夫夷水)是今资水的最大支流,出自广西资源县金紫山,东北流至今邵阳市与资水汇合,其流向与注文所记夫水大致相合,但却并非为《注》文所说是注入邵水之支流(除非以注文之邵水作为资水之别称方合)。而现今之邵水则为资水东侧之又一小支流,源出今邵东与祁东二县交界之古奇洞,北流,转西穿过今邵阳市,入资水。与《注》文所记之邵水(邵陵水)又全然不合。[15]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

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我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

关羽濑,又叫关侯滩,位于湖南益阳城西青龙洲、萝卜洲上游附近,滩北有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关王庙,这里河面开阔,沙洲鳞次栉比,河水清冽,水流滔滔,有如万马奔腾,所以叫关濑惊湍。甘宁屯兵的资江南岸蛇山上有甘宁故垒,又叫夜月台,明末张献忠曾驻兵于此。[16]

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

茱萸江、益水,当地学者认为益水就是资水,史书上有很多的记载:“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水经注》) 又“西南有资江,亦日益水。”(《明史·地理志》) 又“益阳江在南,一名茱萸江,即资水”。(《清史稿·地理志》) 从上面引用的史料可以看出,资水又名益水,或可称益阳江,或可称茱萸江。不过,自北魏以来,人们只称“资江”。资江发源于武冈西部,从新桥河以上入益阳境,流贯本县西北部,长达四十八公里而出,入洞庭。因此,也有人把横贯益阳县的这段资江叫益水或益阳江。[17]

益阳县,秦置,因县在益水之阳,故名。治今益阳市赫山区,属长沙郡。西汉属长沙国。三国至南朝陈属衡阳郡。隋朝属长沙郡。[18]颇疑与阳市赫山区三里桥的铁铺岭城址有关,该城址系东周--汉遗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宽200.南北残长300米。东南面城墙外原有护城河,现已夷平文化堆积厚03-22米,采集有东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钵、罐残片,以及汉代的方格纹陶罐绳纹筒瓦、板瓦、瓦当和青砖等。[19]

图一 兔子山遗址远景

图二 J3出土的第一枚木牍

图三 J6⑧层出土大量陶罐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益阳兔子山遗址获评“十大考古新发现”。益阳兔子山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三里桥铁铺岭社区,是战国楚至宋朝益阳县治,其延续时间之长、保存遗迹之丰、出土文物之多极为少见。发掘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遗址古井中出土简牍1.5万余枚,十分罕见,简牍的时代从战国楚经秦、两汉直到三国孙吴时期,内容基本上为文书档案。其中,秦二世元年文告为认识秦二世提供了新资料,“张楚之岁”觚是考古发现简牍中惟一的张楚时期实物资料。至2013年底,遗址共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弄清了城址的性质和基本范围,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共清理古井16口,灰坑56个,灰沟7条,房屋建筑遗存9处。出土简牍1.3万余枚。(上述图文摘自益阳兔子山遗址获评全省十大重大考古发现益阳在线2015-06-15

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赤,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

有井数百口……古人采金沙处,当地学者认为此处约在益阳金银山、邓石桥一带,确产沙金,竖井无数。《文献通考》证实:“湖南漕司言,益阳县近发现金苗以碎矿淘金赋榷入官,新修私窑禁地之利”近年淘金者更多,古老相传,至少有1700年以上。据专家研究 ,此属绿岩型金 ,益阳地区板溪群变质岩中 ,特别是变火山碎屑岩和变细碧角斑质熔岩分布区 ,在天然和人工重砂中 ,均可见到自然金颗粒。[20]

金银山金矿 产地:益阳市谢林港镇

     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益阳江口,有学者认为湘江的悬浮含沙量比其西侧的资水又要高些,《水经注》记载:资水分流人湘江的“益阳江口”在当时又称为“清水口”,即表明资、湘二水有清、浊之别。洞庭湖水注人长江时的含沙量是极低的,《水经注》说它“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显然,由入湖河流带入的泥沙在湖中几乎完全淀清,故湖泊处于缓慢的自然淤积之中。[21]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2]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3]备注:13-A社塘坪遗址 (垅坪乡社塘坪村东·商代)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4-07米,暴露有灰坑遗迹。采集有铜镞及夹砂黑陶、夹砂红陶、磨光黑陶、泥质灰陶残片。陶片纹饰有附加堆纹、方格纹、网纹、绳纹、弦纹,器形有大口缸、鼎、罐、壶等。23-B大步头墓群 (垅坪七里桥村北·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面积约60万平方米。1984年清理7座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有鼎壶、罐、钫等,另有铜器、铁器、滑石器等(摘自湖南文物局:《中国 文物地图集. 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420页)

[4]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5]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民族学研究第三辑中国民族学学会专题资料汇编

[6]罗威:《水经注》中有关资水文明的记载,益阳师专学报.2000,(03)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9] (宋)李昉等撰. 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3850-4350.

[10]郁冲聪:作为异物的香料与六朝人的精神世界,《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 P91-96页

[1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12]湖南文物局::《中国 文物地图集. 湖南分册》 ,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291页

[13]罗威:《水经注》中有关资水文明的记载,益阳师专学报.2000,(03)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5]石泉、鲁西奇:古湘、资、沅、澧源流新探(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02)

[16]易永卿:近代益阳城市文化探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03)

[17]鸣九、鸣钟:“益阳”名称略考,益阳师专学报. 1983,(01)

[18]《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19]湖南文物局::《中国 文物地图集. 湖南分册》 ,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244页

[20]罗威:《水经注》中有关资水文明的记载,益阳师专学报. 2000,(03)

[21]李跃龙: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3湖泊演变,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专题资料汇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