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胜利纪念日里,已被大多数武冈人民忘记的两个风云人物

 水云生文化 2022-01-31

武冈市,湖南省辖县级市,邵阳市代管,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南岭北缘,资水上游。地势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由南向北倾斜,最高海拔1410米,最低海拔260米。资水由西南流向东北,汇纳众多支流斜贯市境。主要矿产有煤、铁、锰、铅、锌、滑石、油页岩等。全市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2013年),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26万。全市辖4个街道、8个镇、9个乡。市委驻迎春亭街道都梁路。武冈名胜古迹有云山森林公园、法相岩、武冈城墙、文庙大成殿、都梁侯国遗址、凌云塔、化龙寺、四季岩等。纪念地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旧址、宣风楼、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国家商品粮基地市、茶叶生产基地市、“丰收计划”重点市和省瘦肉型猪、辣椒基地及“铜鹅之乡”。


历史背景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为何要迁来武冈?

黄埔军校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5月,正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北伐统一中国,培养训练国民革命军军官,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由国民党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简称黄埔军校。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却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当时的军校,集中了革命军中最优秀的人才。最初有许多从苏联聘请来的教员,然而北伐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这些教员全部撤回苏联。
       1926年,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改组陆军军官学校,3月正式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0月27日,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汉就读。12月,又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汉就读。

 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汉旧址,现为武昌试验小学的一部分)

       在武汉,3月22日,国民党中央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旋即停办,又在1929年重新成立,1932年与南京军校合并。1936年1月,复由武汉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

       1938年秋,南京、南昌相继沦陷,日军大举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被迫南迁。开始迁往邵阳,为免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骚扰,武冈城墙易守难攻,祠堂、庙宇众多,不通公路成为迁往武冈的三大理由。该校在武冈实际教学时间历时七年多。为抗日战争培训了两万余名中层军官。

初入武冈

陆家大院、张家花园成为二分校校本部

(图为武冈十中,以前的陆家大院、张家花园所在位置)

       自1930年红七军攻打过武冈城以后,武冈安静了几年。从1938年夏天开始,随着日寇的逼进,武冈逐渐热闹起来。

       杨韶华调回武冈任武冈县教育局局长。她将武冈县立初级中学改为武冈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然后是吕振羽在武冈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武冈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也随之成立。

       武冈祠堂、庙宇、会所众多。解决了分校各队驻扎的问题,一幢祠堂,可容纳两三个队生活、学习。

       李明灏带着队伍从邵阳走水路先后来到武冈梯云桥下船南门口进城。武冈城西南角陆家大院、张家花园(现在的武冈十中附近)临近武冈南门口,交通方便。这里当时居民尚少,院内宽敞、环境幽雅,成为他初到武冈时选择临时本部首选。从此,每逢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穿着军装、讲着普通话、常从祠堂、大院里出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茶楼酒馆间。

       随他而来的队伍中有少将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他们都是久经历练的教官。李明灏安排他们带领各自学员分别入驻城内各大祠堂、庙宇。另有刘公武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部分第十五期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到武冈与李明灏汇合。

(当时的黄埔学员)

       北出武冈城60余里,高沙的曾八支祠、竹市的杨氏宗祠分别驻扎了第16期两个总队;山门的尹氏宗祠驻扎的是27总队;到第17期,学制由一年半改为两年,这是武冈分校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期,五千余学员在城内住不下,还分散到高沙、山门、石羊桥、公堂上的各姓祠堂。

(曾被征用的竹市镇曲塘村杨氏宗祠)

(曾被征用的山门尹氏宗祠)


寻遍武冈,选择法相岩为校址,开荒劈地,建设校园。

       安顿好随行的教官、学员后,时年41岁的李明灏就着手寻找合适的校址。他带领几位教官围绕武冈城转了几个圈,走遍了武冈城周围的山山岭岭,最后锁定了法相岩这块宝地。
       法相岩位于武冈古城东南方向不到2公里处,这里地上古树参天,绿荫如盖,洞奇石异,洞壑幽深。地下太保、花乳、芙蓉、朝阳、迎阳、栖真、隐仙、上屏八洞相连,溶洞中有地下河流水淙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陈与义诗《法相洞天》云:“洞门正在云深处,谁想人间别有天”;境内自然景观有:天柱石、云根石、蓄龙眼迹、擎天一柱、龙宫、五蛇出洞、千丘田、石马恋槽、金龟觅食、玉女妆台、岩山飞瀑、暗花楼、珍珠塔、石林胜景等著名景点;更有《金刚经》、碧玉簪等历代摩崖石刻七十余方人文景观。

法相洞天(法相岩——太保洞)

       当时,法相岩除了岩洞口偶有游人光顾外,周边一片荒芜。荆棘杂木丛生。

       李明灏选择这里为校址有他独到的考虑。他想充分利用法相岩岩洞的有利地形,将印刷厂、军火库设于洞内,提防敌机的轰炸,万一被敌人围攻,关键时刻可将全部学员转入洞内与敌人周旋,可从不同洞口撤往城内防御。他的住处(别墅)设在与军校一山之隔的山脚。他家的后院就有一个隐秘的进洞入口。从此可见李明灏将军作为军事家的眼光和缜密心思非同凡响。

       1938年秋至1939年春,李明灏率军校师生自立更新,艰苦创业,一边向上级争取建设经费,一边发动县府、乡绅捐款筹资,半工半读,建成部分校舍,基本上将法相岩上方的宝方山及其以东的大部分荒地垒土筑墙圈起来,再在土墙上拉起警戒网。山顶最高处设防御碉堡。同时,他的别墅也建设完工。

       1939年夏,校本部迁入校区,印刷厂设校门外太保洞,军火弹药库设在校内花乳洞。另设两重校门,四道门岗;沿围墙设巡逻岗哨。同时,李明灏将军携家眷同时入住别墅。一座守备森严的军校初具规模。

       之后的两三年,李明灏将军一边完善军校各项管理制度,仍然继续不断搞基础建设。

       分校中心位置的主要建筑布局为:一字排开的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这是校长及校本部的办公楼;应钦、崇禧两楼前对称分布了6幢平房,为校职工子弟学校——和平小学的教室。在文革中,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等建筑被拆毁。

       李明灏将军的别墅座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2.58平方米。原系三进两横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现仅存主体建筑四合院。

       中山堂坐北朝南,为三层砖木结构,包括正厅、左右厢房及花园等,共占地1300多平方米,1941年3月,中山堂破土动工,1943年7月竣工。中山堂是黄埔军校本校和12所分校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旧址建筑。

       第二分校撤并成都本校后,中山堂曾用作学生宿舍、医务室、党员活动室、校史陈列馆等。1996年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校史陈列馆迁出,武冈市文物管理局将其改为李明灏将军陈列馆。2009年,专家在“中山纪念建筑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一致倡议,将现存中山纪念建筑申遗,理由是“就犹如纪念林肯、甘地的建筑物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样,都具有在国际间教化社会的意义”。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冬季,武冈市政府启动了二分校遗址全面修复工程,中山堂,李明灏别墅以及少部分学员宿舍等附属建筑现已基本完成修复。

(图为已修复的李明灏将军别墅)

(图为已修复的武冈黄埔二分校遗址--中山堂)

励精图治育抗日良才,兴教办学建三湘名校

东征讨伐军阀(网络插图)

       李明灏将军早年入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深造。归国后,相继任长沙陆军讲武堂少校队长,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后任攻鄂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后任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因与蒋介石政见相左,不久即被解职。

       1929年,复任南京训练总监部监员,武汉“剿匪”总司令部少将参议,南京中央军校教育处长等职。曾通过上海的中共党员先后给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有关国民党进攻红军的重要情报、文件和地图,并要求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先后派聂荣臻、刘仁霖等做工作,劝其留在国民党内更为有利。

       1935年9月,始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主任,为制止该校政训处长任觉伍准备密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400多人,他亲去浙江奉化找蒋介石辩护,设法保护了这批革命力量。

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李明灏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教育实践经验。他深恶痛绝国民党的腐败, 身在曹营心在汉忍辱负重,一直将救国兴亡的理想寄托在中共党身上。他认为,教育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他带着教育兴邦的梦想来到武冈并身体力行。

(图为二分校第十七期二十八总队第一大队第二队全体官兵合影)

(图为二分校第十七期通讯兵科二十八大队第一队全体官兵合影)

       在军校教育管理方面,他除了在思想政治和理论知识上严格要求外,特别注重学员的实践,以达到一毕业就可参加实战的目标。李将军常常给学员们训话,激励学员们树立艰苦朴素、英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斗志。至今,在各总队驻扎的祠堂墙上,仍保留着当年学员用红土书写的“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至大至刚,至高至上”等警句标语。

       军校每周都有实弹射击训练,但是上级配给的弹药极为有限,李明灏便向邻近的军长师长们求援,同时要求学员严格预习举枪、射击,保证实弹射击时“领弹三,命中三”,尽量不浪费子弹。

军校的制式训练(网络插图)

       第二分校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0月,该校在武冈安营扎寨七年半时间,从第十四期办到第十九期,共招生训练12个学生总队,为抗日战场培训初级军官总计23000余人,约占军校本部和全国所有分校毕业生中的10%,武冈分校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特别是为长沙会战、湘西会战输送了大批军官。

(图为黄埔二分校学员在法相岩洞口留下的口号:好男儿杀敌去)

       在社会教育方面,当时随军家属和青少年子弟数以百计,加之不断有难民涌入武冈,学校教育成了大问题。李明灏将军为解决军校家属子弟的上学难问题,克服军校人力物力财力唯艰的难题,决心兴教办学。

       1939年秋,军校内的和平小学和城区的洞庭初级中学同时开学,面向军校和武冈、新宁、城步、邵阳、新化等县招生。李明灏兼任董事长,在他热情邀请下,著名留日学者刘侃元教授任校长。洞庭初级中学最初设在城内原驻扎官兵的李家祠堂和周家祠堂。和平小学最初设在城内许氏总祠(今红旗小学内)。

       1941年3月,李明灏将军发现离城约八里的唐富冲许家大屋宽敞,又较为隐蔽,便花钱买了改为学校,洞庭初级中学从此有了校舍。

(图中所示许家大屋即现在的工业园南端位置)

       武冈籍著名作家鲁之洛先生在《记洞庭》中是这样描述的:“初中部在离法相岩高中部四华里的唐富冲许家大屋。许家大屋是一座五进、大院套小院、雕梁画栋的豪宅。豪宅只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宿舍。教室是新建的两栋前后有花圃的新式两层楼房。学校前门是宽敞的足球场,后门是田径、篮、排球场,它们的后面,是有池、有塘、有丘的农场。”现在,这里被现代工厂所代替,但那池、那塘还在,那刘侃元校长带领学生们经常捡拾柴火的南山还在。

       1942年,李明灏将军邀请当时邵阳专区所属五县巨富豪绅成立董事会,他被推举为董事会的董事长。为学校筹措学田达数千亩,学田租赁给农民种植,所得租金成了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同年,向省教育厅申请注册湖南私立洞庭中学,洞庭初级中学升级为完全中学。这是一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国难中成长的学校,在李明灏将军的关怀下,洞庭中学的教师多还享受军衔和薪俸。再加上武冈这个时期相对平安,洞庭中学聚集了一批省内外逃难来的著名教师,洞庭中学办得风生水起。

       1942年开始,洞庭中学在省会考中连连夺魁,名震三湘,1943年,在黄埔二分校内增设了高中班。

       “恭信勤朴”是李明灏将军对师生们的要求,学生们将此四字作为座右铭严以律己,敦品励学,助人律己的良好校风蔚然形成。

       湘西会战前后,为确保全体师生安全,洞庭中学转移到绥宁、会同一带避难。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埔二分校迁回武汉。洞庭中学搬入二分校,李明灏将军将他的别墅全部捐给洞庭中学。

       解放后,洞庭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改名为武冈县第二中学,后成为省属重点中学。黄埔军校二分校当年的标志性建筑——中山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中山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肝胆相照与刘公武勠力同心治理武冈

(图为初入武冈时风华正茂的李明灏和刘公武)

       刘公武生于 1903年,号耕芜,湖南华容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德国伯林大学政治学院。他比李明灏将军小6岁,俩人都是海归高材生,李明灏 、刘公武在武冈共事的日子,正值全民抗战,国家多事之秋。 

       1932年起,刘公武先后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部秘书兼干部学校政治总教官,中央军校特训班政治教官,后任上校政治总教官。

       1938年,李明灏中将率国民党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由武汉撤迁武冈,刘公武带领在汉招考的二百多名学生,乘火车到湘潭下车,然后一路风餐露宿,一路宣传抗日,徒步到达武冈与李明灏汇合,并以少将军衔任中央军校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

       刘公武对李明灏以兄长相称,俩人正是血气方刚年富力强时,且抗日救国志趣相投,故配合默契,为武冈带来勃勃生机。

       1939年初,华夏大地兵荒马乱,动荡不安,武冈也是混乱不堪。

       比如当时的武冈县长宋仁楚被土匪围困于南乡,李明灏得知消息后立即火速救援。事后,宋县长碍于面子,辞职去了东安。县城不可一日无主,地方士绅会商后,公举林拔萃出任县长。林县长却因处理土匪张云卿不当而被“调省另有任用”,武冈县长一职空缺。

       李明灏为收拾武冈的混乱局面,特向省府举荐刘公武兼任武冈县长。1939年3月,刘公武兼任武冈县长,同时兼任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因为他两人的影响力,吸引许多有名的教师前来任教,不少热血青年纷纷投考军校。武冈一时成为湖南抗日救亡重镇。

       在李、刘二将军的协力治理下,土匪横行武冈的局面也得到有效遏制。

(网络插图)

        刘公武上任武冈县长的第一个治理对象便是土匪张云卿。张云卿是当时武冈最大的土匪头子,人多势众,其势力范围包括当时武冈的洞口塘、黄桥、高沙等雪峰山以南(因中共建政后,洞口1952年才从武冈县析出,设置洞口县)的大部分地区,张匪团伙到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面对强匪,又缝国难时期,李明灏、刘公武故决定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一是“招安” 张云卿,以营长职务相许,刘公武单枪匹马前往张云卿巢穴劝降,以国恨家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国立功杀鬼子,同时大张旗鼓宣传张云卿已率部出征抗日,造既成事实。二是进行军事胁迫,逼张就范,李明灏、刘公武组织军校学员队伍并携山炮在高沙等张云卿盘踞地频繁开展军事演习,给张云卿施加压力。张云卿被迫无奈,率部前往广西桂林抗日前线。

       随后,李明灏、刘公武着手清理小股土匪,自动缴枪的,按长短枪作价收购,发给《良民证》,鼓励回家生产,金盆洗手的既往不咎。对于个别顽固分子,一律就地解决。武冈匪乱成灾的局面得到暂时控制。

(图为李明灏和刘公武创办的《战斗日报》1939.4.7)

       武冈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为及时宣传抗日,唤起民众,在李明灏将军支持下,军校政治部创办了《战斗日报》,刘公武亲自兼任报社社长,并设立电台,直接收录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共产党新华通讯社发布的电讯。另外还创办了《武冈月刊》。

       《战斗日报》及时报道前线战况,大力宣传抗日,得到全校师生和武冈广大民众的欢迎与喜爱,对武冈的风气开化起到积极作用。

       《战斗日报》和《武冈月刊》,均由李明灏将军任主编并题写刊名,如今已是研究黄埔军校及其分校抗战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图为位于现武冈二中校园的李明灏将军的塑像)

(1939年,刘公武全家在武冈的留影)

       1940年1月,刘公武将军调任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政治部主任,后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湖南各界争取和平联合会常委兼总干事等职。他与李明灏将军虽然共事时间很短,但始终心心相通,1949年8月,刘公武积极呼应李明灏,参与程潜、陈明仁发动的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刘公武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 1986年春,刘公武将军携夫人到武冈故地重游,亲眼目睹武冈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感慨系之,赞誉有加。两位老人登云山时,由于当时进山公路未修通,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临时用竹椅改装了二顶轿子,刘公武不肯坐,坚持步行登山。途中,其夫人体力不支须坐轿时,刘老将军令其夫人先行下跪拜谢过轿夫,然后才可坐轿。1988年10月16日,刘公武在长沙病逝。

       1943年,李明灏任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从此离开武冈。将军在武冈工作生活近5年,离开武冈后他依然关注曾呕心沥血的军二分校,以及他亲手创办的洞庭中学。

       李明灏将军与共产党高级将领左权将军是表兄弟。他同情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貌合神离,白色恐怖期间,李明灏曾多次暗中帮助共产党。有资料显示,他早年就读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时,接受过由国际共产主义举办的秘密情报培训,并直接受周恩来同志单线领导,是我党的高级情报员。1948年,李明灏将军毅然向白崇禧递交脱离国民党声明。1949年1月,受中共党组织委派,他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军事工作。1949年6月,他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先遣代表身份到达长沙,会见程潜、陈明仁,商谈起义大计,促成湖南和平解放,加快了国家的统一进程,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李明灏先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史。

       1980年8月25日,李明灏将军在武昌病逝,终年83岁。

审判土匪(网络插图)

       而横行湘西南一带30余年,且不思悔改恶贯满盈的土匪“司令”张云卿,1950年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武冈干部群众共同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撞得头破血流,其部属惯匪被歼灭,胁从者作鸟兽散。匪首张云卿曝尸山洞,一命呜呼。这真是千年匪患一朝根除,共产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 完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