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 “ 保定军校 ”)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头衔。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也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 “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 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开学。第九期学员 ( 即 1917 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此时已有部分教官离校,另谋生计,又遇校长易人, 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保定军校尽管在末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说来学习质量还是高的,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 ![]() 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 , 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 ”,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 6553 人。其 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该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深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光绪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将弁学堂),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国民三军军长兼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先生,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加入同盟会,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庙衔,今幸福街) 为军校同盟会的秘密集会点 ,民国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与冯玉祥将军合作发动北京兵变,逮捕并囚禁了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率领的国民三军进驻保定后,释放了被曹锟、吴佩孚囚禁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史文彬同志、长辛店分会干部陈历茂、保定分会会长何立泉和副会长白月岳等参加 “ 二·七 ”大罢工的党和工会的负责干部; 何遂先生在军校加入同盟会, 后任北洋第六镇统制 (师长)吴禄贞的参谋,积极协助推翻清朝帝制并参与在保定建立燕晋联军大总督府的革命行动。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在芦沟桥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吴艺五、刘汝贤、周季展、李竞容、周思诚、商震、王法勤、黄曦、沈涛、王紫斋、刘建藩、倪德勋、张文、童保暄、张璧、瓮巨卿、安溯颜、刘耀奎、钱鼎和陆军速成学堂的方声涛、吕公望、林知渊等 , 都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刘文辉等。 ![]() 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革命阵营的高级军政首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 。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 ( 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长)、吴佩孚(北洋军阀政府时的直鲁豫巡阅使)、秦德纯(国民党政府国防次长)、齐燮元(北洋军阀政府时的江苏省督军兼皖赣巡阅使、日伪时任华北治安总署督办兼华北绥靖军总司令),还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此。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民国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国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 ![]() 尽管保定军校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 但是它的影响和事迹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熊秉琦、靳云鹏、吴佩孚、齐爕元、孙 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李世荣张 群、杨 杰、陈调元、李济深、商 震、季 方、叶 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痛、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虫、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洋、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 诚、白崇禧、钱大钧、刘 峙、薛 岳、张寿龄、上官云相等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辎重兵科同学名单:信文灿、唐宗尧、程堪、杨正坤、李宗程、李如枫、黄志勋、赵恩煦、胡祖舜、彭德云、成杰、万耀中、侯尊召、江孝纯、窦桂芳、梁殿枢、金锋、侯谷、范树珍、饶汉杰、侯光龙、郭之缙、周庆桐、卢景鉴、温力正、陈国梁、任为凯、粟福畴、梁宗标、张联辉、刘珩、高岳嵩、尹邦光、徐鸿晋、魏朝纲、彭济伟、蔡嗣雄、叶裳、沈文诰、刘福德、岑荣宗、金履新、曾泽寰、温定国、李务滋、陈荣宗、杨义、谭时、张伟、梁毓藻、王世康、李扶疏、李扬敬、林振镛、林廷华、黄盛昆、简作桢、马克仑、徐金龙、刘茂恩、李经田、孙毓英、王经邦、李世儒、汤文彦、孙棣生、张家锟、马负龙、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铨、贺学礼、董汝梅、范锡庚、董汝桂、杨泽沛、陈宝增、王得来、董玉玢、贾成勋,共81名。 ![]() 保定军校图片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 ![]() 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 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 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占地九十二 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亩。大操场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亩,以西面之面积最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