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冈文保探秘:大湾桥渡槽精神鼓舞着他,他家逐渐改变了原来一穷二白的面貌

 水云生文化 2022-01-31

峥嵘岁月悠悠去 

愚公精神代代传

---《武冈文保探秘》之大湾桥渡槽

    出武冈往北20公里,武冈湾头桥镇与洞口县南泥乡交界处有个高家铺村。村中垄间横跨一座恢弘的引水渡槽,名大湾桥渡槽。该渡槽长600余米、宽3米、高10余米,共有桥墩25座,连接24大拱,大拱上有48小拱。这是武冈、洞口两县于1976年共同建成的大业水库重点配套工程之一。该工程从1971年冬季挖基坑开始,至1974年夏季通水成功,历时近4年,共耗费20万余日工。

新中国成立后,武冈把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1964年至1978年,武冈全县贯彻“小型为主、全面配套”方针,每年冬季组织40000名劳力大干水利,常年有两万劳力在水利工地上施工,家住大湾桥渡槽边上的刘兴乐老人就是其中一员。回忆起四十年前的峥嵘岁月,他由衷地感叹道:“大湾桥渡槽,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化身.......

出生于1954年的刘兴乐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成为孤儿,过房到叔叔名下。他叔叔孤身一人,重疾缠身,家徒四壁。刚读完小学三年级,11岁的他便开始在生产队做工,从每日2.5工分起,挣工分养家糊口。他吃苦耐劳,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十五六岁的他虽未成年,却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劳动力,在生产队逐渐成为一把好手。

1971年冬天,大业水库枢纽工程接近尾声,配套工程全面启动。大业水库设计灌区面积五万余亩,武冈占一万多亩,主渠需要从泉塘公社通过。而泉塘公社垄中有一条由南向北而流的溪流,两岸地势低洼。经过武冈县大业水库建设指挥部勘查预算,因高家铺大湾桥位置合适,附近石山资源充足,决定在此修建大湾桥渡槽。没有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大湾桥渡槽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正式开工了,从此工地上红旗飘扬,激情万丈。

与此同时,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公社党委带领全乡干群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又重温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精神。苦干加实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工地上成为主旋律。

参与修建渡槽的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1845岁之间。要挑选家庭出身好,思想、政治、劳动表现好,身体条件好的人投入改天换地战斗。泉塘公社13个生产大队各抽调了1020 名劳动力专门修渡槽。第一年以挖桥墩基础和开山取石为主,工地管理按照生产队模式,统一吹号开工、收工。

大湾桥渡槽的设计,起初是一个外地请来的女设计师所做。因她设计的跨度太大,造成了基础工程难度和成本增加,工程进展缓慢。泉塘公社特意向县委请求特批,将正在接受处分的水利技术员刘佑民调来工地发挥特长。刘佑民十分珍惜这次将功赎罪的机会,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原材料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

挖掘桥墩基础时因地下环境不同而挖的深浅不一,浅的2米左右就露出了石底。深的46米不等。有几个桥墩位于溪边烂泥田里,挖了5米仍是烂泥,最终采用打松树桩垫底的方式,将数百根6米长的大松树垂直打下。再在松树桩顶倒混泥土,确保桥墩基础万无一失。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指挥部第二年开始仿照部队编制模式管理,实行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每两个生产大队的人组成一个连。共设置了拱架、石工、砌工、铁工、机修工等专业连队。石工连又分成了爆破、凿工、运输班,18岁的刘兴乐被安排到石工连,成为石料运输班最年轻的一员。

运输班根据石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同设置八人抬、四人抬、三人抬、两人抬四种方式。3年多时间,石工连打平了毛家山、罗家院子等5座石山,取石万余立方米。整个工程属运输班的任务最繁重也最艰巨,运输班运输石料最近的距离1公里,最远的在2公里左右。一般每组每天只能抬5个来回。

最初,发拱采用的是土砖堆砌模型法,存在工程量大的问题,一下大雨也有模型垮塌的危险。后来选择采用木方造型法。考虑水泥砂浆凝固时间和结构稳定性问题,发一个拱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发拱前两天,石料等材料必须备齐到位。这两天,便是运输班最劳累的时候。为了赶时间,刘兴乐他们往往马不停蹄,汗如雨下,时常累得走路打了踉跄。尽管如此辛苦,在拱架连需要的时候,他们还会义不容辞加入移动拱架的阵容。

平时,所有人自带粮食上缴连队食堂,统一在各连队开餐。县里每月补贴每人15斤大米,发给每人每月生活补贴费4.5元,每个人的劳动工分回队由大队记,参加生产队分配。

大湾桥渡槽解决了大业水库主干渠引水过垄的难题,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它是武冈、洞口两县县委、政府领导班子集体领导的丰硕成果,是广大干部、群众用智慧汗水浇铸的一座丰碑,凝聚成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斗大一个字的宣传标语镌刻在渡槽两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两年奋斗,万代幸福”“滔滔渠水随人意”,渡槽槽头纪念碑上更是留下了催人奋进的口号。该工程建设难度大,在没有重型机械辅助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建成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四十多年过去了,仍然在正常使用当中。因其过硬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弥足珍贵,2019年被武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湾桥渡槽,真正成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化身,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进。

刘兴乐从参与修建大湾桥渡槽开始,到渡槽完工,他几乎没真正休息过一天。渡槽完工后,他继续在其他水利工程做工。由于他为人诚恳、做工扎实、勤俭节约,也积攒了一些家底,1978年,热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结婚对象。他结婚后更加努力工作,一直奉献在武冈的各大建设工程土石方工作当中,诸如武冈机场、洞新高速、武靖高速等大型建筑工地上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正是埋在他心里的大湾桥渡槽精神鼓舞着他,他的家庭逐渐改变了原来一穷二白的面貌,子女成家立业,自己也住上了小洋楼,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年67岁的他,虽然满头银发,但他老当益壮,干劲不减当年。他表示,只要身体不出大问题,他还将继续发扬大湾桥渡槽精神,带领子孙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