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往事(314):武则天用人两个特点

 金色年华554 2022-01-31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06)

帝王的责任一是拿权,维持帝国的稳定,武则天这方面没什么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合格;第二是干事,带领大家把帝国建设得兴旺发达,这方面武则天争议比较多。

有争议也正常。像武则天这样的人物,往往有多幅面孔,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前面司马光的评价,集中在用人方面,他这个评价可以说相当高,其实这也不是他个人意见,采用的是唐朝人自己的看法,唐德宗、宪宗时,都有宰相提出过类似说法。

这看法对不对呢?我认为对了一半:武则天'知人’,但没有、也不可能做到'善任’。原因很简单:按当时人的观念,她这个皇帝得位不正。解决不了皇位合法性的问题,她就不可能做到任人惟贤。为了保证安全,她必须重用亲近的人、听话的人,甚至奸邪的人,如告密者和酷吏。

武则天是最能适应形势的,针对当时情况,她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用人风格,总结起来两句话:一句叫高录取、高淘汰;一句叫不拘一格、正邪兼用。

高录取高淘汰不是武则天的发明,汉武帝当年就是这个玩法:找人的时候求贤若渴,杀人的时候视如粪土,只不过武则天程度更加严重。

一个突出的标志是宰相。武则天换宰相之勤,历史排名第一,前前后后用了七十多个宰相,其中被杀(含自杀)的据统计有近二十个。

宰相都这么随意,其他更不用说了,可以参考下面这段记载: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

文章图片1

鬼朴——做鬼的材料

这段话形象描绘了当时一种现象:做官容易保命难。连值班宫女们都摸清了规律,一见有新官任命,窃窃私语:“瞧,送死的又来了!”

武则天、包括汉武帝,为什么采用这种高淘汰政策?

汉武帝自己有个说法:'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说有的人不肯好好干活,留他做甚?当然这只是个托词,真正原因有两条:

第一扩大官吏选用面,便于更多更快地找出人才。至于试过了不满意的,那当然只好淘汰;第二涉及一点心理学,就是为了让人听招呼、好好干,有必要营造一种恐怖气氛。

人性的特点是趋利避害:又要享受当官的好处,又要少吃苦受累。这种快进快出的政策,好比一根高高扬起的鞭子,使臣僚们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要么老实听话,要么卖力干活,要么既老实听话又卖力干活。汉武帝为什么能干成那么多事?汉朝多年来的积累是一方面,另外这种高压政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武则天用人第二个特点:好人坏人杂着用。

一方面为了把事情办好,她要用贤人、能人;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她这个名不正言不顺、可以说在大唐王朝里横插一杠子的'周朝’,她又要用小人、庸人。

小人不用说了,告密者、酷吏,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正是靠这些人,武则天铲除了拥护李唐王朝的强硬派,或者说死党,为建立武周王朝开辟了道路。

这些人对她是有大用处的,也是轻易舍不得放弃的。著名的大酷吏来俊臣,最后疯狂到什么程度?宰相、大将军这些搞搞已经不过瘾了,竟然准备对武则天几个侄子和三个亲生儿女:太平公主、李显、李旦下手。就这样,武则天还舍不得杀,说'俊臣有功于国’,惦念着他对自己这个大周国的功劳。后来看民愤太大才批准死刑。“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如此作恶多端,你说武则天不知情?她就是需要这种人。

庸人主要是她身边一些亲信。这些人没什么真本事,依附武则天而生存,因此武则天对他们很信任,刻意栽培、放手重用。

比如说她宠爱那个假和尚怀义,竟两次当上总指挥(大总管),率军讨伐突厥,宰相都只能给他当副手。他这个总指挥还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有职有权,宰相李昭德作为参谋长(行军长史),某件事上跟他有点分歧,他上来就揍,李昭德还只好低头讨饶。国家大事,简直视同儿戏。好在这两次都没真打,否则还不知道惹出什么祸害。

契丹骚扰河北,她又派侄子武懿宗做大总管,娄师德、狄仁杰这些能人,还是只能打下手。这次就没那么幸运,敌人一打进来,武懿宗望风而逃,'闻贼将至,懿宗惧,便欲弃军而遁……时人嗤其怯懦,由是贼众进屠赵州而去。

但就这么一个逃跑司令,'百姓有胁从贼众后得归来者,懿宗以为同反,总杀之,仍生刳其胆,后行刑,血流盈前,言笑自若。’面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又比谁都胆大残忍。

小人、庸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领导的依附。他们缺德少才,群众口碑极差,没了上面的支持,是绝然混不下去的。正因为如此,武则天对他们既信任、又重用,简直是不可一日无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