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记忆 | 过年期间的习俗(每小平)

 一棵树a0fj6u5l 2022-02-01

图片

金牛辞旧岁,瑞虎迎新年。

过年团圆,携礼拜年。

过年走亲访友的敬语:等候客人称“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接待客人称“恭迎”;未能迎接称“失迎”;中途先走称“失陪”;请人勿送称“留步”;看望他人称“拜访”;请人赴约称“赏光”;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未见称“久违”;邀友做客称“恭请”;陪伴朋友用“奉陪”;请人解答用“请教”;请人帮忙用“劳驾”;接受好意用“领情”;请人指点说“赐教”……

按照长安民间习俗,亲戚朋友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可根据彼此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遵循“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原则。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以后必须带着礼物去到父母亲家。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喝茶聊天,吃饭、玩耍或出外看景色。在长安韦曲、杜曲一带,走亲戚从初二开始先到丈人家、外甥到舅家拜年,或到姑家、姨家拜年走亲朋好友家的风俗。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妻同行,俗称“迎婿日”。总之,七大姑、八大姨家都要走一遍,不上那家去,他们心里不美气、会犯病。主要亲戚送四样礼,寓意四季发财、四季平安、事事如意。如果亲友家有小孩,需准备发“红包”。曾记得,母亲手挎装满精心制作大肉包子、瓶子酒的竹篮,引领我姊妹们到舅父家出门的情景,热情的舅父、表哥表姐欢迎我们的难忘时刻……

十里乡俗不同。然而,在长安区细柳、斗门等地区,却讲究大年初一新女婿到丈人家走亲拜年的,其它风俗大致也同长安中东部一样。

 二是礼节性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左手握右拳)或握手礼。平辈行礼时,抱拳拱手;给长辈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拳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三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也有的主动跪拜,主人应离座作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可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拜访。凡一年来对别人欠情的(如老师、领导、律师、医生、经理等) 就要带上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节、只是到院门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新年好!”或“过年好!”等吉祥祝福话,主家都需要回敬对方才是。方便时也可在屋里坐一会儿,无过多礼节。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汉族拜年的风俗,从汉代开始,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以后,许多人家在家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古今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书信、名信片、电话、电报拜年、手机短信、微信和视频网络拜年等方式。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织成龙形,置于床脚或炕头,此记载见于清代富察敏崇所著《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印制红包袋)分发给孩子的压岁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如今长辈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数额也越来越大、金额也越来越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经济困难,父母亲过年给我们的压岁钱多为分币或角币,很少有伍角或一元的,贰元少有,伍元根本发不起,壹拾元“大团结”父母亲都少有。曾记得,父母或亲友发给我的分分压岁钱,舍不得买鞭炮、玩具或糖果,就这每年积攒的压岁钱还不足交学费的贰元钱……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前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卜本年的年成。此说法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物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晴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杀人的风俗。

 贴画鸡。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说道:度朔山上有株大树,树上栖只天鸡,当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所贴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避邪的重明鸟,众人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了一个木头状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上,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用以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的样子类似鸡,以后人们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现在仍然记得,在擦洗净“架阁”小格格木窗后,母亲和姐姐给糊好白纸的窗上用麦面浆糊小心奕奕贴窗花的情景……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吃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因此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的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条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不洗衣服、做针线活。垃圾多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外头向里边扫。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和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室内外,大年初一不大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只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泼洒。初一不杀生,图吉祥!此外,大年初一若说错话、做错事,不要指责和打骂。

 正月初二:祭财神。初二是开斋日,又是米娘娘生日、也是祭财神日。这天一早,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一般住户家无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位极糙的木刻板、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 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的那些财神夹在木制夹子上,设一祭坛;铺户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是日有登门售财神像者,如不欲购,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原先讲究出已嫁女不在娘家过年、看花灯……

买卖人家祭财神一般用五宗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当年要发大财。住户祭财神则用猪、羊肉各一方,馒头三碗,每碗五个,汤三盅、茶水一杯。买卖人家由掌柜的主持致祭,住户则由长辈主持致祭。程序是燃灯、拈香、叩首,然后将财神码儿放在院中钱粮盆内,用松树枝、芝麻秆一并焚化,院中此时鞭炮声如爆豆般炸响。

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这一天,凡是住宅旁边有水井的人家,早晨要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叫开井;这天又叫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因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小年朝又为谷子生日,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的日子,因而初三晚上要早早休息,不可打扰老鼠嫁女,以免遭到老鼠的祸害。

正月初四:禁出门。这天传闻是灶君下界查点户口日,因而众人禁忌出门。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若老板不请某伙计来拜神,意思是不聘用走人。还有一说:灶王爷初四日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远出。正月初四又称“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有“三羊开泰” 的吉祥象征。

正月初五(破五):迎财神、开市。民间传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而过了年初一,迎财神是一项重要活动。在财神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财神即“五路神”,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为争市利,商人们先于初四接财神,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而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能发大财。

初五也是舅家给外甥送大灯(灯笼) 的日子,需要好烟好酒、两顿饭菜的盛情款待。从初五以后,每晚孩童们便可打着猪、牛、羊、鸡、鱼和火轱辘、宫灯、花灯等在街巷、麦场、房前十字等四处张扬,比试谁家的灯笼好、款式新颖、结实耐用。娃们一边打灯笼,一边唱喝:“灯笼烨,舅家来;他舅给娃买下咧!”“灯笼红、灯笼灭,谁打灯笼是个鳖……”

开市。旧时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在正月初五开市。人们认为:选择财神生日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认为破五前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也有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临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做肉菜时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此外,恭送回家过完年的先人们归茔,鸣放鞭炮……

正月初六:开门迎客,扫除垃圾。“送穷”: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送给他,他也会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宋代送穷风俗很流行。送穷风俗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 。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 的做法。

正月初六是马日,可马到成功!综合全国各地习俗,各地送穷方式各异,充分反映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思。曾记得,给稻地江村外甥送灯,为抄近路在稻地梁梁上骑自行车,因“路”太窄曲,车倒竹篮内食物也倒出来,好在麻花、粽子、灯和蜡完好无损,今日才道出来。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大放鞭炮。如果这天有12岁男孩进店消费,因12是6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过年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为“人日”、是女娲造人的生日,又称“人胜节”或“七元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戴在头发上的习俗。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 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而在北方则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来食用的习俗,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香港民众喜欢吃及第粥,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苻也不能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放生祈福。传说初八日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意指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晴朗、预示今年五谷丰登收成好、天阴则年歉。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户外,放归田野大自然中去。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信众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寿、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身体健康。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老鼠嫁女。这天凡磨、碾、石锤子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有的地方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叫“石不动”、“十不动”,这天石头可是个宝。河南风俗这一天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须吃馍饼,人们认为初十吃饼一年之内会有财运。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活动。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五谷丰收。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各地祀鼠活动日期不同,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处,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天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妻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传说典故略……

十一日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饭菜还可再利用来招待女婿和女儿,不用再破费。民谣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二至十五,民谚:有心拜年、十五不晚。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有的地方舞龙舞狮,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 ,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上元节”。元宵早期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冠名“元宝”“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寓意。这一天少不了吃元霄、汤圆等。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沿沣河一带也有将燃灯从上游河头到马王一带夜晚“放河灯”。

正月十六日夜晚则是小孩的节日,从正月初五舅父送来的纸扎火轱辘灯,鸡灯、羊灯、鱼灯、宫灯和玻璃灯、塑料灯等,从初五晚上打灯笼直到元宵节。

杜曲童谣:“灯笼也,舅家咧,他舅给娃买下咧;娃把灯笼失塌咧,他妈把娃打扎咧……”玩灯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怼着别人灯笼重重的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叫做“碰灯”。习俗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俗称“年撂”、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掉,来年再用新灯笼。

图片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正月为元月,因而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十元节。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并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霄、阖家团聚、同庆佳节、观看元霄文艺会演。此外,西安古城墙灯谜会、大明宫、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游园晚会、长安广场等地的猜谜灯会,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姓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铲除了吕姓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宫灯、镜灯、风灯、琉璃灯等。元宵节除燃灯外,开奥运会、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还要燃放烟花焰火助兴,我国的烟花焰火甚至到世界各地进行燃放,广受观者好评和称赞!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年轻的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外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也有很多情人借机相会。

 按照中国的民间传统,元宵节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节燃灯的风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上族、庶民家家户户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到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真正反映出国家兴盛和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多彩。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吃圆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代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瑭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中就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的诗句。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通用了。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在晴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和愿望。在儿时艰苦的年代,我还吃过黑糖做的元宵。元宵主要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初始,人们把这种食物叫“ 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吃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说起吃元宵,这里有一个笑话故事。我有一乡当,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城吃元宵,因不懂吃法,他平时吃饭狼吞虎咽,一碗热乎乎很烫的元宵,他没有咬就往肚里咽,结果既狼狈又把口腔食道烫伤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条子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明清以后,灯谜已发展成为城乡人民在年节、特别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到处可见猜灯谜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在清代,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形象的描绘了许多猜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场面。

 在元宵节赏灯的活动中还有猜灯谜游戏,充满了智慧和乐趣。猜灯谜始于宋朝,那时每逢元宵节时制作灯谜,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非常有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长安韦曲从南街到北街、从区政府到长安饭店十字,有数十家县级部门和单位在公路两边的人行道或院内设立猜灯谜活动。影响较大的有:县文化馆,县文化局、县财政局、县武装部、县公安局、县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县农业局、和沿街县药材公司、县饮食公司、百货大楼、长安饭店等单位在两侧人行道吊挂成千上万条灯谜供熙熙攘攘的游人竞猜。药材公司出一谜语:既是中药又是动物?猜一中药名称?当时我想起学过的《中药汤头歌诀》,兴冲冲撕掉谜语到兑奖处,回答:冬虫夏草。当即领到了一份小奖品,乐兹兹的、高兴的又去竞猜其它灯谜……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就是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欢庆活动。传统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节的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华夏儿女特有的狂欢精神。在现今和谐社会,元宵节已成为完全娱乐性的节日。由于疫情的影响,过年耍社火、闹元宵等群体性活动减少或停办。但每年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的综合文艺活动“春晚”“联欢晚会”却盛况上演,歌舞演唱一年更比一年强……

真所谓:

欣逢盛世过新年,安居乐业笑开颜;

国富民强奔小康,幸福日子万年长!

祈愿虎年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幸福安康! 

图片

感谢每曾辉、刘雪琴等亲人的言传身教;张利萍女士提供的部分过年习俗和风土人情;每鑫、每媛的文字支持和帮助,特表谢意!

2022年2月1日

图片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编辑:梧桐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