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向村妇讨水喝,村妇故意往水里撒了把谷壳,刘基:有大智慧

 广州玉 2022-02-01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中国古代共经历了3个大一统时期,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如果说秦汉、隋唐是奠定了汉地版图的话,那么明清时期则完成了大一统的升级。

每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离不开那些开国雄主的丰功伟绩,自然也有他们身后一众誓死效忠的文武大臣。如,明朝的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的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后,从游僧乞丐一跃而成为开国皇帝,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之外,更少不了常遇春、徐达等这样的大将奔袭于鞍前马后。

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除了那些居功至伟的武将之外,一帮文臣的智慧加持,也让朱元璋指点江山最终变成了实事。这些智囊中,除了我们熟悉的李善长、朱升之外,还有一个刘伯温。

“英雄不问出处”,就像朱元璋本人,刘伯温在成名之前,也历经了一番人生修为。可以说刘基(字伯温)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安,年轻时曾遭遇了不少困顿。有一次,他口渴时向一个村妇讨要水喝,竟然还被村妇“羞辱”一番。

朱元璋年少得志

史料记载,刘基生于公元1311年,死于公元1375年。年少时的刘伯温表现出比同龄人聪慧的一面。他五六岁就开始识文断字,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一目十行,十二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元朝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竟然考中了秀才。

古代,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说,要想改变命运,科举考试可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被寄予厚望的刘伯温没有让家人失望,年少成名的他,更是让乡里人为之赞叹。都说刘伯温日后必成大器。要知道,古代很多文人穷其一生,也就是一个秀才收场,可刘伯温12岁便轻松完成了这个目标,可见其才情确实很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伯温后来进入府学学习。在一些儒家经典的学习和领悟上,刘伯温不但超出了同龄人,在有些问题上,他提出的见解,甚至让老师也难以阐释。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佶屈聱牙的春秋经,刘基没花多长时间就学完了。

刘基不但对古文献有很深的研究,他在诗词歌赋、音乐、兵法,甚至是天时天文、玄学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3岁时,刘基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为官几年,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赢得了百姓的称赞。不过,他同时也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此后不久,面对元末的残暴统治和战火连连,遭受排挤的刘伯温索性辞官。赋闲在家的他,开始研究治世之道,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有良知读书人应该做的事。

山中讨水,却被存妇“羞辱”

刘伯温已经褪去了“年少轻狂”的外衣,毕竟在官场上,他曾目睹过元末“人吃人”的惨状,居家三年,让他沉淀了许多。

刘伯温与后来的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更是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却被一个村妇“羞辱”,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值壮年的刘伯温回家之后,成为了一个支教先生。有时候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便会独自一人到山林里悠闲散步。一次,刘伯温在散步时,不知不觉被山里的景致所吸引,已忘了来时之路。不知过了多久,刘伯温才走出深山野岭,此时的他口渴难忍,幸好发现一家农舍,欲上前讨些水喝。

刘伯温来到农家院子门口,叫了两声,这时从屋子里走出一个妇人。刘伯温说明来意之后,这位农妇端出一碗水,刘伯温正准备豪饮时,农妇突然往水里撒了一些稻谷壳。刘伯温不知是何意,他以为这是农妇在羞辱他,不过,刘伯温也没多说什么,只能低着头,边吹散谷壳,边慢慢喝水。用现在的话说,刘伯温不敢说,他也不敢问。

农妇问刘伯温为何独自一人来这里,刘伯温说,他主要是想到山里看看风水,不知不觉竟迷了路。一番交谈之后,农妇认为刘伯温是个博学之人,便问他眼前这所宅院附近,有没有什么好的风水宝地。刘伯温看了看农妇,又看了看手里端的一碗水,随手指了一个方向。刘伯温顺治手指的方向告诉农妇说,那里不错。

农妇很开心,又端来一碗水,不过刘伯温此时已经不那么渴了,而农妇这次却没有往水里撒谷壳。刘伯温一脸疑问。之后,刘伯温在得到农妇的提示后,顺利走出了密林。

受到皇帝礼遇

大智若愚,才是真智慧。

刘伯温既然赋闲在家,怎么又和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农妇慷慨送水,为何又要“难为”刘伯温?有句话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刘伯温虽然精通经史擅长风水相术,不过最后还是为朱元璋所害;刘伯温虽然聪明一世,却不知农妇的真实用意。

元末可谓群雄争霸,郭子兴、徐寿辉、方国珍、陈友谅等割据势力风起云涌。在各路英豪中,要数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更胜一筹。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间各有攻守,一时间中原大地饱受战火,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在扛过郭子兴的大旗后,将红巾军发扬光大,在他的带领下,红巾军力克诸路义军,势如破竹,可谓一家独大。征战到最后,只剩下张士诚、陈友谅两支劲敌。此时,老朱最想要的不是以一敌十的武夫,而是可以入则为相、出则为帅的文武兼备型人才。

当老朱的大军来到刘伯温的家乡时,听说了刘伯温的能耐,于是他也学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去刘伯温家里请求刘基出山。刘基本是先出仕后归隐,但其还是挂念时局。朱元璋与刘基一见如故,刘基向朱元璋提出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此后,朱元璋按照刘伯温制定的军事策略,没过多久,就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南方地区。

朱元璋曾在人前人后夸赞刘伯温,说他就是昔日的张良。我们知道,张良可是西汉时期的“谋圣”,可见刘伯温确实居功至伟。

然而,熟悉这段历史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屠戮有功之臣,明初“四大案”被诛杀和牵连之人就达十几万,老朱将“兔死狗烹”演绎到了极致。一时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刘伯温千算万算,也算不到老朱要对他下黑手。

好在宅心仁厚的马皇后送的两颗枣一个梨(早早离),才让刘伯温全身而退。不过好景不长,左丞相胡惟庸案爆发后,刘基被诬陷。刘基入京谢罪后不久就去世了。明武宗时,刘伯温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再遇村妇,解开心中谜团

早在辞官归乡的时候,刘伯温路过几十年前的那片密林。回想当年的种种时,刘伯温感慨万千,而向村妇讨喝水的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脑海。历经许多年,不知道那位恩人还是否健在,尤其是当年妇人为何要在碗里撒上谷壳,一直困扰着刘伯温。出走半生,看过世事无常,只是刘伯温依然解不开这个谜。

为了解除疑惑,刘伯温又叩开了那户人家。当年的农妇仍然精神矍铄,不过已经两鬓斑白,苍老了许多。而当老妇人看到刘伯温时,也一下子认出了他。她急忙拉起刘伯温的手,指着刘伯温当年曾经指着的方向,说那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现在已经建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庄园。刘伯温看着这满眼的景致,加上自己此时的心境,他似乎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刘伯温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妇人询问起了那个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问题:撒谷壳,是不是村妇当年真的瞧不起他这个穷书生?

老人家听完会心一笑。原来老妇人并没有瞧不起他,而是因为天气太热,刘伯温出了一身的汗,而给他的那碗水又很凉,妇人怕刘伯温着急饮水,喝下去可能会落下病根,于是便撒了一把谷壳,这样的话,刘伯温便只能慢慢的喝。

刘伯温惭愧不已,自叹不如,连连夸赞老妇人真乃大智慧。

乱世书生刘基,择明主而侍,他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征战中,他屡次帮朱元璋脱离险境,他不仅仅是治国安邦的奇才,更有心怀天下的格局与心胸。只是,老朱晚年的多疑和狠毒,让刘伯温不寒而栗,最后郁郁而终。

反观刘伯温讨水这件事,我们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相。农妇撒了一把谷壳,在我们认为是对刘伯温的一种羞辱,但想不到的是,她居然是替客人着想。当我们想要了解真相时,大可询问清楚,不可带上情感色彩枉加判断而辜负了别人的一番好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