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特辑】春节传说故事中的心理意义

 心灵小屋1566 2022-02-0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习俗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它们是古老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重温几则春节传说故事,或许会让我们和自己内在古老的智慧做一个链接,体味文心吉庆的喜悦。

图片

年兽的故事

春节又称过年,当人们张灯结彩、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忙大年”的时候,我们可能忘记了有个“怪兽”也正参与其中,这个怪兽就是“年”。关于“年”的传说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等到快过春节,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图片

在这个故事里,危险的“年兽”和喜庆的“春节”竟然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祸福相依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阴阳是一体两面的,“趋福呈吉”与“驱邪避灾”是一个同时发生的过程。

但如何“驱邪避灾”呢?

故事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找到我们内在的“红色、响声和火光”。

“年兽”平时生活在海底,可以看作是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的人间苦难的原型意象,“年”也是我们面对苦难、战胜苦难的人生岁月。

故事中的白胡子老爷爷,像是存在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智慧老人,他并不害怕年兽,因为他有破解苦难的良方,就是用“红色,响声和火光”来制服怪兽。

春节是迎接春天的节日,生命经过了前一个“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重新进入“春发”的阶段,万物将要复苏,“红色、响声和火光”代表了重新启动的新的生命力,是我们内在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其实人间的“苦难”永远是相对的,“苦难”不是存在于外在,而是在我们的内心的一种感受,当我们内在的生命力太弱,无法应对外在生活的挑战,就会感到像有一个吃人的“怪兽”要把我们吞噬掉。

春节是一个盛大的心灵能量启动仪式,“贴春联、放爆竹烟花、闹红灯”这些都是仪式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一个仪式,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老人原型和心灵的能量,除旧布新,为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做好准备。

同样,“怪兽”也是一种存在于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心理能量,这也是怪兽为什么平时生活在深海里的原因。只是这种能量在没有进入意识心灵之前,是我们的“阴影”,它是原始的生命力,具有“攻击性、破坏性”,这种阴影投射到外在,就会有一种“无力”感、“苦难”感,而这种能量如果被收回并得到转化,就会成为我们内在战胜苦难的积极进取的力量。

所以“怪兽”从海来底到陆地,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个转化的时机。当孩子们身上穿着虎头帽、虎头鞋,拿着布老虎、咕嘎虎笑逐颜开,一家人其乐融融,对未来充满展望;当人们通过赛龙舟、舞狮子、舞龙等表达内心的喜悦和进取的精神,这何尝不是怪兽力量转化的体现呢?怪兽从“吃人害人”的邪兽转化成了保护新生力量带来希望的吉兽,这也是过年盛典的重要意义之一。

过年了,也许我们该对盛典中的主角——“年兽”说一句:“你好,欢迎回家!”

图片

压岁钱的故事

每到过年,孩子们会格外高兴,因为可以拿到压岁钱,我们往往把“压岁钱”看作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祝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压岁钱”其实还是小孩子发明的。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然后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半夜时,当祟要用白手摸孩子头的时候,孩子的枕边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大家知道了也纷纷效仿,果然祟以后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岁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图片

父母为了孩子不生病,彻夜不眠,一下勾起了小时候生病时父母辛苦照顾我们的回忆,不由会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心里也会热乎乎的。春节也是一个唤起亲情的情感链接的时刻。游子不管多远,每到春节,都要赶回家中,只为吃上一口父母做的年夜饭,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最幸福的事情。

就像故事里为孩子“守祟”的老夫妻,他们是孩子的守护神、保护神,也是我们内在的正性的父母意象,孩子因为这份守护,能够远赴他乡,也能够千里归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亲情观、家庭观。但聪明的父母也应该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守护孩子一辈子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故事中,这对老夫妇是有智慧的,他们虽然为孩子担心,但没有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当孩子在自己用红纸包铜钱的时候,他们没有制止孩子,而是观察和等待,允许孩子自我探索,结果孩子自己找到了吓跑“祟”的方法——用红纸包八枚钱币。

从象征层面,“钱”也是一种心理能量,而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也具有特殊的内涵。“八仙”是中国人心目中能够扶贫救弱、疗愈人间疾苦的仙人,他们都是由凡人修炼所成,在人生初期都曾经历人间苦难,之后通过个人修行成为“仙人”。

可以说,“八仙”是最接地气的仙人,而这也说明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八仙”的原型能量;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体现了心灵的个体性;“八”也是一个“全数”,代表着一种圆满,所以“八枚铜钱”具有自性的象征。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能够和自己的自性链接,成为他自己。

图片

在故事中,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性的爱的环境,孩子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自由探索,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形成内在稳定的客体意象和自我价值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养育模式原型

如今,“压岁钱”动辄成千甚至上万,在货币价值上早已远远超过了“八枚铜钱”,孩子们可以在物质层面轻易实现“一夜暴富”,但在心理层面的“增值”却有待考量。或许重温这则故事,对我们的现代父母如何真正地去爱孩子会有所启发。

图片

桃符的故事

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的“桃符”就是一种贴在门上,用来辟邪,用桃木刻成的神符,也是现在对联或者门神的原始形式。

那人们为什么要在大门上贴桃符呢?

在神话故事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和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妨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木板后来就叫做“桃符”,后来演化成贴春联和贴门神。

图片

桃符 | 图源:网络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桃符是用来避鬼的,“鬼”是死亡的代名词,往往代表着黑暗、恐怖和抵御,人们会把遭受厄运和“小鬼作怪”联系在一起;从心理学的层面,也是我们内在死亡焦虑和迫害性客体的一种投射。

而要如何克服这种原始焦虑呢?

人们首先给这种“恐惧”做了命名,之后划出了界限,并安排了它们活动的时间和看管的神,这样“死亡焦虑”就变成了一定程度可控的。

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会有死亡的一天,但死亡有一定的可控性,这样我们仍可以有一个心理空间可以安定地活在当下,而不会被“鬼”缠身,惶惶不可终日。

这也是古人解决“死亡焦虑”的智慧。而“门”是一个边界的象征,可以看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的地方,能够保护我们内在心理能量的汇聚和不崩解。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外出前都会给唐僧画一个保护圈,这也是一种心理保护边界。曼陀罗被荣格称为自性的原型,在荣格陷入抑郁的人生阶段,正是通过画曼陀罗稳定了内心,而曼陀罗的外在也具有一个边界。

所以挂桃符,从心理层面上理解,都是在增强我们的自我意识的边界感、安全感,可以说这也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健康防护的方式。

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桃符被更有文化内涵的对联取代,对联的红色增加了节日的喜庆,让人内生喜悦,而精美的书法和巧妙的对词也成了春节时候的一道文化盛宴,现代的“桃符”已经不光具有心理保护的作用,更是把阴暗的恐惧焦虑情绪转化为了积极的精神享受。

图片

在中国人心中,“鬼”并非完全是一个贬义词,毕竟每个人死后都会成为“鬼”,“鬼域”也是人死后要去的地方,“鬼”和“人”只是平行生活在两个空间里,各有规则,二者只要互不侵犯就好,只有那些破坏规则的“鬼”才需要被惩治。

同时“鬼域”和“人间”也并不是毫无联系,因为“鬼域”中也有自己过世的祖先,在民间,春节也是祭奠祖先的时候,要给祖先烧纸钱、供排位,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亲情观。

在这种祭奠活动中,人们处理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对丧失的哀伤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具有很深的心理意义。

灶王神的故事

春节中还有一个群体也忙活起来,就是各路神仙,最具有烟火气的神仙就是灶王神,他平时住在民间的灶头上,等于是天庭的一个特派员,他的职责是“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有过错恶行的人会被灶王报告天帝,大错要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2日,所以,灶神掌握着人们的寿命大权,又被称为“司命”或“东厨司命”,不可小瞧。

关于灶王神的传说有很多种,我们选择其中一则:

说是古代有一家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俩,哥哥是水泥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手艺高超,被称为“张灶王”,他还能帮助垒锅台的人家调节家庭矛盾,左邻右舍都尊重他,张灶王七十岁寿终正寝,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家里就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弟弟只会吟诗绘画,虽已花甲,却管不了家人,家里矛盾丛出,鸡飞狗跳,闹得不可开交,这让他很是头疼。

有一天,他想出了好点子,在腊月二十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突然把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现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

“我刚刚梦到大嫂已经成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妇听了这番话很是惊恐,忙取来张灶王平时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架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居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效仿供灶王。

图片

“灶神”其实就是保障“家和万事兴”的“家神”。灶神原来是一个水泥匠,也就是与“水”和“泥”打交道,“和稀泥”的本领也是一种缓和紧张关系的能力,这也是“张灶王”的另一面:帮助邻里调节家庭矛盾。

“锅灶”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但是开火做饭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大家都各不相让,谁也不愿意服别人管,日子肯定没法过,而弟弟画师用一张灶王的画像解决了危机,他的办法其实是唤起了人们内在的神灵,“头上三尺有神明”,只有当内在的神被启动,和谐的秩序才能最终建立。

从这一点,不能不佩服我们老祖先的智慧。“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自古是个大难题, “灶神”的存在,可以让大家在心理上有所忌惮,也会相应地调整收敛行为,各让一步,一些小矛盾就化解了,也不至于积成大矛盾。这可能比街道委员会更具有威慑力。

“灶神”的另一个名字——“东厨司命”也很有意思。因为一般认为命由天定,但在这则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言行对“命”的影响,就像《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在前半生完全相信“命由天定”的说法,而在后半生因为一个得道高僧的点拨,实现了修身改命,于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了凡四训》,劝解众人修身向善,所以神话中的“司命”并不是妄言,只是这个“司命”仍然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很难再让年轻人相信灶王神的存在,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所有的神都是我们内在心灵原型的外在投射,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启动的是内在“司命”的原型意象,走修身立德的道路。

图片

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好多,无法一一讲述,它们都是集体心灵的提炼,无不具有心灵的启迪意义。故事一般都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春节最吸引人的是它是一个玩乐放松的节日,在紧张忙碌了一年之后,我们丢掉“盔甲”,回归家族,回归文化传统,回归本心,回归儿童,而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好的载体,我们讲给孩子也在讲给自己的内在儿童,那里蕴藏着爱、激情和活力。

春节的盛典刚刚启动,我们可以给家里的小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给子女准备好红包,贴上春联,然后一家人围在灶台旁,忙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阖家团圆,举杯畅饮。

祝大家虎年吉祥,幸福美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