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弹杀伤链(下)

 摘了不看 2022-02-02
4 飞行链

飞行链ADDA是导弹自发射至抵达目标的飞行过程,是在与敌方对抗博弈中反发现、反识别、反拦击的过程,是穿透敌方防御的过程。飞行链DDPA由反发现(Anti-Detection)、反识别(Anti-Discrimintion)、反拦击(Anti-Attack)三个部分组成。飞行链闭环的快与慢就是导弹飞行的快与慢,飞行快有飞行快的穿透方法,飞行慢有飞行慢的穿透策略,不主要取决于速度,主要取决于穿透防御的能力,即导弹的突防和抗扰能力。

同一种导弹进攻体系相对于不同的导弹防御体系,其穿透能力是不同的。同一种导弹防御体系相对于不同的导弹进攻体系,其防御能力也是不同的。导弹性能总是有所长有所短,总是突出了“三反”中的一环,针对某一种防御体系,同时也表明没有一种防御体系能够阻止所有进攻导弹的穿透。任何一种防御体系都是主要针对某一种进攻体系,都是主要选择“三反”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就使导弹飞行链快与慢有了选择性,而选择的标准就是穿透性。对于进攻性导弹而言提高“三反”和穿透能力,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技术反发现、反识别、反拦击,主要是采用技术措施提高“三反”能力;二是战术反发现、反识别、反拦击,主要是采用战术方法提高“三反”能力;三是体系反发现、反识别、反拦击,主要是通过体系作战压制和削弱敌方防御体系能力,使进攻导弹的“三反”能力得以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进攻导弹的穿透能力等于1-P发现·P识别·P拦击,其中P是防御体系的相应能力。对于进攻导弹而言,只要使防御体系的一个P为零,则穿透能力就是100%。因此进攻导弹只要追求“一招鲜”,就可以显著提升穿透能力,而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也是美国的防御体系给我们挖的陷阱。这种陷阱就是“突防迷雾”。

进攻导弹的穿透能力,等于技术穿透、战术穿透和体系穿透的反发现、反识别、反拦击能力之和。这就意味着要提高穿透能力,要从技术、战术和体系上综合施策,单一依靠某一种手段是低效的。如果只热衷于技术“三反”,对战术和体系“三反”重视不够,不仅会提高穿透的代价,而且穿透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技术穿透是基础,战术穿透是手段,体系穿透是关键。

不同弹种具有不同的飞行特征,使其技术“三反”能力各有所长所短。弹道导弹具有弹道高且固定的特征,飞行中易被发现和拦击,在防御体系无力同时拦击多目标的情况下,使得弹道导弹仅靠反识别能力,即可显著提升穿透能力。亚声速巡航导弹具有隐蔽飞行特征,飞行中难以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则易被识别和拦击。因此亚声速巡航导弹只要提升隐身能力和飞行隐蔽能力,即可显著提升技术穿透能力。高超声速导弹在临近空间飞行易被发现和识别,但由于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使其反拦击能力增强,从而显著提升技术穿透能力。可见没有任何一种导弹具有先天的穿透优势,必须统筹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必须发挥各种导弹的穿透优势,使敌在高中低三个穿透通道上始终处于被动和压制。

飞行链闭环快,如高速导弹可以压缩防御的时间窗口,从而获得穿透的优势。飞行链闭环慢,如亚声速导弹可以迫使防御拓展空间,从而获得穿透的优势。快也有利于穿透,慢也有利于穿透。我们不能只重视技术穿透,更要加强战术和体系穿透。我们不能放大防御反穿透的能力,以免误入歧途、陷入迷雾。


5 毁伤链

毁伤链是杀伤链的关键一环,在相继完成筹划链、任务链以及飞行链闭环之后,克服了千难万险,实现了导弹与目标的交会,而能否实现对目标的有效杀伤完全取决于毁伤链的闭环。毁伤链CRCR由能量控制(Control)、能量释放(Release)、能量转化(Conversion)、目标响应(Response)四个部分组成。毁伤链的闭合是毁伤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任何相互作用的失效都会造成毁伤链闭合的中断。毁伤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毁伤要素的关系

首先是引信与战斗部的相互作用,我们称之为引战配合。最佳的引战配合设计,是使得战斗部能量释放的范围与导弹脱靶量最佳匹配,是对毁伤能量方向进行精准调控,使战斗部释放的能量向目标聚集向目标投放。良好的引战配合设计是将导弹的脱靶量精度与战斗部的能量范围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权衡。更小的导弹脱靶量设计可以减少战斗部能量需求,但会增加导弹的复杂性。最极端的例子如THAAD采用动能碰撞杀伤的防空导弹,导弹脱靶量为零,不安装任何战斗部仅靠导弹的动能直接撞毁目标。这对导弹精度链闭合造成极大的挑战和复杂性,而且在攻防博弈的对抗条件下,这种复杂的精度链非常脆弱,在受到干扰和压制情况下精度链极易中断,导致导弹作战失效。

更大的毁伤作用范围设计可以降低导弹制导控制精度,但会使战斗部能量和重量增大,进而影响导弹总体设计,影响导弹体量和装载量。最极端的例子如“炸弹之母”——近10吨的重量和数吨的装药量,可杀伤地面数百米直径范围内所有的人员装备和设施,而炸弹的制导仅依靠GPS。虽然这种炸弹威力巨大,但由于体积大重量重,只能由大型轰炸机携带,战场运用受到很大限制。引战配合不仅是权衡的选择,也是一国技术特长的导向。如同样的防空导弹,美军的途径往往是动能碰撞,而俄军的途径依靠高威力战斗部。这和美国的制导技术先进不无关系,这也使得俄军的导弹在体量上往往大于美军导弹,但从实战能力上看,并不能得出美军更先进的结论。适合国情军情的毁伤途径才是最恰当的途径。

其次是引信与目标的相互作用。有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一种是接触式的作用,引信触碰目标之后感知目标深度和层数等,进而引爆战斗部,深入到目标内部实施毁伤;另一种是非触发式的作用,引信在接近目标过程中,通过感知目标特性、测量和确定与目标的相对方位,进而引爆战斗部,对目标实施能量覆盖式杀伤。无论哪一种相互作用,都离不开引信的感知能力和对目标的特性认知水平。从引战的结构特征看,其能够感知的时空范围和信息维度数量都是十分有限的。这与其承担的引爆控制使命是相当不相称的,从而造成引信技术难度大。引爆控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导弹制导控制与引信一体化是解决这种不相称的有效途径。

第三是战斗部与目标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战目匹配的问题。战斗部与目标的匹配既取决于毁伤能量的方式,又取决于目标对毁伤能量的响应。恰当的能量方式与高效的目标响应是战目匹配的目标函数。实现恰当的战目匹配要把握住以下四点:一是采用定制毁伤的思路途径,灵活选择失基、失能、失性和失联、失智的“五失”毁伤技术路线,而不是固守失基毁伤的老路,固守击毙、击毁、击沉、击落的传统模式;二是研究目标关键特性和易损特性,选择目标最关键且最易损的特征,找到目标的“死穴”和“七寸”,作为毁伤的发力点和着眼点;三是对比各种毁伤模式,选择最匹配的毁伤能量;四是研发毁伤元和战斗部,并依此确定导弹方案和打击方式。战目匹配的本质在于,利用最恰当的毁伤模式和能量方式,对准目标的“七寸”和“死穴”发力,对目标关键能力实施杀伤。

第四是引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引信通过环境与目标发生作用,在战场对抗博弈中,环境对引信总是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引战配合和毁伤产生负作用。引信是一开放式的感知系统,因而对环境极为敏感。一些复杂的自然环境就已经造成引信工作的困难,更何况针对引信的干扰压制。敌方的干扰也是通过环境与引信发生作用,对引信产生影响。环境是引信感知的桥梁,环境是引信受到干扰的媒介。引信与环境不可分割。

第五是战斗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些能量的产生和传播,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实现,如空气和水中的超压,环境就成为毁伤的条件。而一些特定的环境却阻碍能量的产生和传播,如地下目标的地表覆盖,环境成为毁伤的障碍。无论是毁伤的条件还是障碍,毁伤能量与环境不可分割,战斗部与环境相互作用不可忽视。对于成为条件的环境要善加利用,对于成为障碍的环境要巧妙回避,对于双重角色的环境要综合权衡。

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四大因素的接力闭环:引爆控制—能量释放—能量转化—目标响应。引信和目标决定引爆控制,战斗部和环境决定能量释放和转化,能量方式和目标特性决定目标响应。相互作用的强弱决定毁伤链闭环的快慢和弹性,相互作用的消失意味着毁伤链闭环的中断。毁伤链闭环是瞬间的过程,毁伤的过程虽然短暂,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个不能缺失,毁伤因素的接力一个也不能中断。把毁伤的短暂过程作为一个历程去研究,作为一个链路去闭环,我们就可以进入毁伤的自由王国,我们就有了杀伤目标的物质基础。


6 评估链

评估链是导弹杀伤链的最后阶段,负责评估上一次导弹的杀伤效能,评估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评估链MDCC由评估方法(Method)、评估数据(Data)、评估计算(Calculation)、评估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组成。完成一次导弹作战任务之后要进行一次评估。一要评估上一次导弹作战实施情况是否达成了作战目的,与筹划方案有哪些变化,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变化。如果没有达到作战目的,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二要评估目前态势及未来走向。敌方在遭受上次打击之后已经或将要做哪些调整,是否需要改变我方的方案计划,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三要评估下一步的导弹作战行动,一方面是如何进攻,如何改进策略和战法,如何调整兵力和火力,如何提升穿透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防御,如果敌方开始反击,我后续在进攻的同时如何加强防御作战,攻防如何转化和衔接,两类杀伤链闭环如何统筹。

评估过去只是总结经验,筹划未来才是评估应有之义。下一回合的导弹作战必然有所调整、有所改变、有所加强。经过上一轮导弹作战,我方作战意图已经暴露,敌方必会做出相应改变,因此我们没有时间和资源,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估,必须一个行动接一个行动地施压,直至达成导弹作战的目的,但又不能盲目打击、重复作战,必须对打击结果进行评估,对后续的作战给出指导。这就决定了评估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评估所具有的快速性要求和风险性因素。

显然按照评估链闭环的要求,明确评估要求、获取评估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得出评估结论。如此按部就班地评估,只是理想化的和平时的流程。在战时的评估则必须:一要边打击边评估,打击的过程就是态势变化的过程,就是敌变我变的过程,因此评估不能等到作战结束,必须从作战的一开始就获取战场数据,就分析作战态势,就预判作战结果,就预筹下一步行动,这样作战和评估并行不悖,作战和评估反复迭代,作战结束也意味着评估结束,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即可展开;二要在没有时间和信息评估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打击的力度,可以进行补充的导弹打击,可以实施机动力量的导弹打击,对原计划打击的目标实施第二轮、第三轮的导弹打击,即便第一轮已达成目的,后续的打击也利于巩固打击成果。虽然有可能多消耗了导弹资源,但换来了导弹作战的时间差,换来了导弹攻防作战的主动权;三要无评估打击,集中优势火力打歼灭战,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次打击就达成作战目的,导弹作战的最高境界是未战而先胜,通过一击即可灭敌,则无需再进行后续打击,也就无需再进行相应的筹划,因此,评估的最高境界是无评估,不是无法评估,而是根本无需评估。

评估结论只是指挥员的参考,指挥员的决心判断才是开展下一步行动的关键。指挥员的决心判断体现了对导弹作战结果的预测,体现了对战场态势变化的预判,体现了对下一步行动的选择,体现了当机立断的果敢。指挥员的决心,可以输入筹划链以调整计划,可以输入任务链即开始新一轮打击。评估是导弹作战的结束,更是导弹作战的开始。

7 “五链”之间的关系

导弹杀伤链MOKC闭环是大闭环。从图1中可以看出MOKC导弹杀伤链像一只大碗。碗底是DOPA筹划链,意味着筹划链既是导弹杀伤链的基础,也是导弹杀伤链的起点。另外四个链像碗沿的四个碗耳,意味着它们是导弹杀伤链的重要支撑。碗形的导弹杀伤链MOKC实际构成两个导弹杀伤链闭环:闭环一是由“五链”构成的闭环;闭环二是把碗底筹划链去掉,由其它“四链”组成的闭环。闭环一更适用于日常训练和战前谋划,闭环二则侧重于应对战时和临机决断的情况。

碗形的导弹杀伤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样的层次划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划分为战役层、战术层和战斗层,其中战役层为筹划链,是由战役指挥机构负责的闭环,战术层为任务链和评估链,是由任务部队指挥员负责的闭环,战斗层为飞行链和毁伤链,是由导弹系统完成的闭环;第二种划分为筹划层、任务层和执行层,是按任务性质所做的划分,筹划层对应战役层,任务层对应战术层,执行层对应战斗层。无论哪一种层次划分方法,都是上一层决定下一层,下一层反馈于上一层,由此形成层次嵌套的结构。如果把碗形导弹杀伤链的边线拉直,导弹杀伤链就变形为V形,V形导弹杀伤链如图3所示。导弹杀伤链顶点是V形的底点,从顶点向左上延伸就是上层向下层的发展。自右上向左下延伸,就是下层向上层的反馈。这种导弹杀伤链的层次结构是由作战的指挥层级所决定的,指挥层级越多,导弹杀伤链层级越细,完成导弹杀伤链闭环的时间越长,对作战的主动和取胜越不利。

图3 V形导弹杀伤链

随着战争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导弹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无论在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导弹都是毁伤敌方的重要手段。导弹杀伤链的构建和运用,对于树立导弹中心战的作战理念,对于构建完整高效的导弹作战体系,对于掌握导弹作战的特点规律,对于引领导弹作战体系、导弹作战平台、导弹武器系统和导弹武器装备未来发展建设,对于打赢制衡强敌的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