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二代测序,我们如何提高肺炎的诊治水平

 呼吸科的故事 2022-02-02

春节前,来自北方某四线城市一家医院的医生向我发出求助,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复杂的病例,情况如下:

影像如下:

具体化验结果如下:

  • 血常规+CRP:白细胞6.12*109/L,中性粒细胞96.7%,血红蛋白156g/L,C反应蛋白91.4g/L;

  • 生化:谷丙转氨酶103U/L,谷草转氨酶195U/L,谷氨酰转肽酶144U/L,白蛋白25.3g/L,肌酸激酶1011U/L(参考范围24-195),乳酸脱氢酶695U/L(参考范围109-245),葡萄糖30.8mmol/L,肌红蛋白1317.9ng/ml(参考范围0-70),钠129.3mmol/L,钾3.75mmol/L,钙1.68mmol/L

  • 尿常规:酮体+,葡萄糖+;

  • 凝血功能:D二聚体4.14mg/L(参考范围0-0.5)

  • 降钙素原11.86ng/ml(参考范围0-0.25)

  • 病原学抗体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柯萨齐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全阴性;

入院后给患者使用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效果不理想,体温单如下:

不知道大家猜猜看,这位患者肺炎的可能病原体是什么?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很多医生只能求助于二代测序(NGS),我当时也是建议他们给病人做一个二代测序明确病原体,但是对方告诉我,他们本地还没有开展NGS。不过,我总结了一下病人的病情特点:

  1. 老年男性,急性起病;

  2.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

  3. 入院当天开始发热,最高体温超过39摄氏度;

  4. 体温单上有明显的相对缓脉;

  5. 实验检查中白细胞总数不高但中性比例明显增高,CRP和PCT明显增高,白蛋白明显下降,LDH和肌酸激酶异常增高;

  6. 影像以单侧大叶性肺炎为主。

根据这些病史特点,我第一个反应就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于是我建议他们用多西环素治疗,并推荐他看看我写的公众号文章:

通过调整用药,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停掉,改用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我个人建议单用多西环素,但他们不放心还是联合用药),虽然体温在2天内仍有波动,但是在我们的坚持下,不用退热药,3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各项指标也下降了。

另外,患者的D二聚体增高又让当地医生不太放心,同时患者氧饱和度不高,很容易让他们担心肺栓塞的问题。我进行解释,让他们不用担心,实在担心,可以预防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患者之后的治疗很顺利,终于在春节前出院回家,各项指标恢复或者基本恢复正常。

这几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各地普及,我们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方面的进步迅速,但是也仍然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医院还没有条件开展,或者由于检测费用高,患者承受不起。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不!我认为临床医生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总结疾病规律和特点,来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二代测序能帮助我们加深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但它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的专业分析。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对二代测序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不断提升和优化对临床微生物学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优化的知识结构来指导临床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感谢这位同道对我的关注和支持,稍微纠正一下,我的书名是《医生为什么会误诊》。有不少医生通过看我的书,对他们的临床思维有一些帮助,陆陆续续也交了一些没见面的朋友。看到我的一些观点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造福当地患者,我自己也倍感欣慰。

目前,这本书仍然有售,购买链接如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