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治富·第七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

 泊木沐 2022-02-02

马治富

曽用名致富,祖籍河南,现居北京,斋号聽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民建会员,一级美术师,北京三希堂艺术院副院长、中艺清风书画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修研班工作室导师,北京启辰文化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燕山国画院特聘住院画家,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专业画家,先后进修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美院,首都师范大学山水课题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精英班画家,先后学习导师有,原国家画院院长龙瑞,祁恩进,王天胜等等,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全国大型美展并获奖。

作品欣赏

家在青山绿水间

画家马治富在艺术的追求上用了超乎一般从艺者的精力投入与不断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来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取得了让人叹服的进步与成绩。用心用笔描绘了山奇水秀、气韵生动的青绿山水画面。画面上山峰、雾霭、瀑布、江水,草木、古建筑交相辉映。画家在色彩的使用上十分巧妙,渲染点缀恰到好处,使画面呈现出深邃莫测的艺术氛围。

其实马老师强调对山川意趣的表达,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情念。一处山乡、一片花叶,无不蕴含着其浓浓的情思。他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一并融入他的传统水墨青绿世界,于静谧山川中令观者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清新和远离尘嚣的宁静,在通过自己的笔墨为自然山川立写传记,这不禁让人想起李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情结。

这一山水情结的实现,首先必须是自然对象自身的情趣,而能否真正把握住“趣灵”的原则,还要取决于画家能否做到道技兼得,也就是说既要充分掌握客观物质对象内在之“道”,抓住自然物象之“质”,又要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表现能力;在这一问题上,马治富老师坚实的传统技法基础保证了他“手”与“心”的一致,能对传统技法从传统绘画理论的高度予以审视、扬弃,这是当代青年画家也应做却大都忽视的问题。

在他的画幅中,古圣所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悟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以趣为意的精神确立,正是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也正是中国山水精神之大意趣,是素朴的生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读他的画,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即情会心、因景达意、随物婉转的优游自信和生机。作品《清平盛世》描绘几个大青花瓷上各种青山绿水小景,相互呼应,博有生机,在这里,画家把雄浑之气暗含在苍茫而朦胧的气氛中,采用大块面青色和绿色,浑然的墨色荤染一体,首先创造出一片整体的青墨韵味,去强化表现春山之趣,从而创造出一个寻常景的浑然意境;又用象征云雾的繁密的白点,去打散那种青墨调,画面平添了诸多情趣,点与面、黑与白,形成节奏的强烈变化,画面生动活泼,富于情调。

画家马治富的青绿国画山水作品,同样以竖幅条屏的形式入画,以虚实相映的笔墨,描绘了山高水远、飞瀑流泉的景色。画面上山峦连绵,苍翠的树木,苍茫的山色,一条瀑布状如白练,在山下汇聚成湍急的溪流逶迤而去,几栋白墙红瓦的古屋在树木掩映处隐约可见,错落有致。作品构图严谨,笔墨写意,充满朴拙阳刚之美,水墨与色彩相互交融之美。

时下许多画家片面追求笔墨自身的所谓情趣不同,马治富老师的山水画似乎仍是“再现”型的写实绘画,但实则在“再现”之中浓缩着强烈的个性表现力,他把自然山水的感性形态和“道”完全作为一个交融一体的存在,使客观物质对象的“形”在画幅之中充满了生机、饱蕴着“趣灵”感。时下许多画家往往追求形式表面的情趣美,比如通过对笔墨的特殊运用,通过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通过对构图的分割、解构、反常规的处理等,求得表象上的情趣。但马老师则是极尽张扬自然物象的天然情趣,他不囿成法,能巧妙地将自然物象与生活感悟结合起来进行解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涵咏自如的契合点。他的山水画,都在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映涵关系的原则,而且进行了极致高级的追求。

龙瑞---於国家画院……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