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了?

 瓦尔登的船夫 2022-02-02

新年刚过,按照传统正是走亲访友最为频繁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其乐融融,相信这是很多80后和90后关于过年的印象之一。

只可惜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变得不愿意走亲戚了,甚至还有些反感,如果不是父母督促,拜年的电话估计都懒得打一个,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解释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亲族文化。要知道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传递都是十分不方便的,萍水相逢的朋友,相忘于江湖是常态,也就是说见了面之后,即使相谈甚欢也很容易失去联系。

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都会先互报自己所属的故乡宗族,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等等。

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谢“说的便是这种十分有名的地域性宗族。这种介绍方式表面上看是一种礼貌,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出联系方式,让这次社交活动拥有实际意义,对方以后想要与自己联系时可以通过故乡宗族来建立信息传递的通道。

由此可知古代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建立在地域性的宗族关系基础上的,宗族是古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节点,或者说就是他在社会中的根,失去的这个根几乎就等同于在社会上失去了立足之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现代人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通信地址都没有,那么这个人是在社会生活中很难生活的,他既找不到工作,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社交关系,因为当别人想找他时找不到,他想与别人建立沟通时也很难。

明白了这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便会理解为什么逐出宗族,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惩罚,因为这会让一个人与社会脱节生不如死。

而反观现代社会,手机、微信和互联网的便利,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极为顺畅,见面互相留个手机号或者加个微信,就能保持非常长久的联系,而且是实时的联系。

甚至在互联网上没有见面的陌生人也可以彼此建立社交关系,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对古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同样也从根子上瓦解了宗族文化在古代提供的社交功能。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八九十年代以前走亲访友还是人们的刚性需求,但千禧年以后,伴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变得不太热衷于走亲访友了,甚至有些反感。

不是说这些年轻人不尊重传统,而是说这些年轻人在移动互联信息大爆发的年代中,已经出现了社交过剩的情况,甚至二十多岁以后就要做社交层面的断舍离了,因为认识的朋友太多,需要从中挑选值得交往的。

如果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保持传统的模式,那么请相信我,年轻人将会像古人一样十分热衷于走亲访友,因为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社会属性的总需要有刚性的社交需求。

说白了,不是什么人心不古,而是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进而动摇了传统观念。

2022.02.02(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