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虚云:一生建寺保寺,却在晚年遭受毒打,终寿120岁留一字

 春寒料峭 2022-02-02

佛偈,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见难思刹。佛说,每一粒微尘中都有真理存在,只要看破了,都能够从中找到大自在。

一粒小小的微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却可以容纳整个世界。这世界有所谓的大道理吗?没有!有的只是永远不忘本心,坚守真我而已。

老法师祈雪展佛威

1900年9月的一天,西安城郊的卧龙古寺里,人头攒动,经声悠扬,法钹声、木鱼声参差交织,肃穆而庄重。

在寺中央临时搭建的法台上,端坐中间的是一位脸颊微陷、须发挂霜的年老禅师,他满脸愁苦,藏不住身上悲天悯人的气息,黝黑的脸庞沟壑纵横,只有那双微眯的双眼才能透出一股坚决和坦然。

要在这农历九月天,祈求来漫天大雪是何等艰难?根本是天方夜谭。

围坐在他身旁的,还有九位身着大红袈裟打扮的僧人,他们其中有来自终南山经年苦修的隐僧,有身后这座千年古刹的主持方丈,有大慈恩寺的得道高僧,还有同城法门寺的不世出的法师。

祈雪法会已经进入第七天,连续六天六夜的诵经唱佛,好像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或许上天还没有感应到苦民的诚意。已经时至中午,西安城外依旧昏天黑日,黯淡无光,到处饥殍当道,秃鹫待食。

不远处就是西安古城,城墙还顽强屹立在那里,诉说着这座古城早已经失去的繁华现在,它还在守卫的,是现今仓皇而至的皇亲贵胄,与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片瓦遮头的饥民无关。

这场大旱灾已经持续的太久,天灾人祸,瘟疫盛行,有人已经在拿树根充饥。目光从远处的屋脊收回,老和尚脸上的神情愈发虔诚和悲悯。他本是一名苦行僧,因佛法精深被这些达官贵人为西狩队伍伴驾,禳福祈寿。

他叫释虚云,法号虚云禅师。他一生走南闯北,兴佛保寺就是他的使命。

数天前,当他进入西安城,这幅惨不忍睹的画面,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哀鸿遍野,易子而食,但佛法慈悲。

虽然他已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动富户募捐办粥厂救灾,但是旱情不止,瘟疫不除,平民百姓还是没法再活下去,而这个仓皇西窜的朝廷自顾不暇,放任灾情绵延。只有来一场大雪,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晌午过后,天上忽然积起了厚重的乌云,吹起了冷风,没过多久,就飘起鹅毛大雪。终于下雪了。随祈的法师们都以大功已成,各自回寺,只有虚云法师依然静坐法台,直至大雪持续下了一周,西安城已是千里冰封。

因为他知道只有大雪覆盖足够久,才有可能赶走瘟疫,解除旱情。祈雪成功的当天,各地百姓纷纷赶到卧龙寺参拜这尊可以呼风唤雨的活菩萨。当时的慈禧太后听说这事,也火急火燎赶到现场,听说还没走近,哭着就拜倒在卧龙寺前的雪地里,直呼活菩萨。

为证佛果广结善缘

与很多盛名在外的高僧不同,虚云法师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才削发出家,恰恰相反,出家前他算得上是一个地道的官二代公子哥。他俗家姓萧,血缘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梁国萧氏之后。

战争爆发时,他出生在福建泉州一户官宦人家,祖籍湖南湘乡,他的父亲是当时泉州府僚,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办公室秘书,家境那是相当优越。湘乡自古民风彪悍,近代更是诞生了完人曾国藩,更有'天下湘军出湘乡'的美谈,湘乡人的骨血里有天生桀骜不驯的气质。

然而,自小佛性深种的虚云法师,好像天生就是为弘扬佛法而生,在他父亲眼里,他一直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存在。十三四岁时,他就爱好钻研佛法佛学,当时他母亲刚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想投身佛门,专心研佛,被他父亲严厉呵斥制止。

十七岁时,为断绝他出家的想法,家族亲人给他一下子说了两门亲事,但是虚云法师不为所动。隔年,他如愿以偿拜师常山老人,修行苦禅,为避免家人寻找,他隐居于深山岩洞,以清泉和苔草为食,专心研究佛法。

'真正的修行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体验,而不是心灵上的自我成就'。为了追寻佛法真义,虚云法师踏上四处寻师求学之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踏遍了各个名山大川,名胜古刹。

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安徽九华山,西藏,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国内外佛法圣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为他后来参禅著书立说打下基础,《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等,都是他呕心沥血,多年参禅悟佛的精辟之作

保全寺众舍身饲虎

虚云法师一生都在为佛教兴旺复兴做最大的努力。1905年,他发愿重兴鸡足山钵盂寺,为筹集建资,只身下南洋,历尽艰辛,获封'佛慈弘法大师';1912年,他开始主持中华佛教总会云南省分会工作,期间,共参与了昆明云栖寺、兴福寺、节竹寺、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的重建。

1928年,重建福建鼓山涌泉寺;1934年,重修六祖道场南华寺;1937年,重修韶州曲江的大鉴寺和月华寺,以收留抗战期间流落僧众;1944年,重建文偃法师道场云门寺。

1951年3月,一帮乱民包围了云门寺,囚禁了老法师,逼迫他交出寺里财产。乱民们自己一通翻箱倒柜后并没有找到任何值钱东西,转而殴打寺里僧众,可怜年逾百岁的老法师也被牵连其中,五窍流血,肋骨断折。

面对逼迫,虚云法师禅定以对,安之若素,乱民们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海内外僧侣同门联合营救,护送老法师入京避难,逃过一劫。

赴京前,他自书一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达待人,虚云大师不愧是得佛上师,堪比萨陲那太子以身饲虎之典故。

佛家讲究'戒定慧'

1959年,已经120岁的虚云禅师于云门交待后事,谆谆教诲自己的门人弟子:今后不管是只有片瓦遮头,还是广厦千万间,都需要坚持守住自己身上穿的这一领大衣,但怎样才能做到永久保守住呢?只有一个字,就是'戒'。

佛家讲究'戒定慧',指戒律、入定和慧根。戒排在首位,指完善道德品行。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天使和魔鬼,本我遵循自私原则,一切以自己为主,以快乐舒适为主;

自我是基于本我的经验做事,考虑当下的实际情况;超我代表人对高道德标准的向往。因此,本我自我基本是与魔鬼谋皮,而超我更应该是唯一追求。

虚云法师的'戒',是一种对超我的坚持,坚持对的,摒弃错的,不悲不喜,不离不弃,不忘本心,坚持操守。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守住身上穿的这一领大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