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这3种行为,扼杀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阿布的书柜 2022-02-03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能够与人和睦相处。”

大多数孩子这种与人相处的能力,最初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但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面对朋友或者同学时,表现出了非常严重的交往障碍。

其实,这些问题早就隐藏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的,来自家长的一些错误行为会影响孩子对人际的感知,甚至是扼杀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1、只在幼儿园里学开口


很多父母都清楚,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该只局限在幼儿园,社会才是更广阔的空间。

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又对孩子和别人说话过于谨慎,有的父母还更倾向于自己替孩子说。

比如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担心孩子买不到常吃的那种零食,就干脆自己去帮孩子买、帮孩子付钱。

殊不知在货架上找东西、付钱这一流程,可以让孩子有更多开口和寻求帮助的机会,进而使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更加具象化。

作为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敢于自我表达。每个幼儿一开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开口,比如爸爸妈妈等。

但是复杂的社会中有太多不熟悉的人了,学习与不熟悉的人说话可以帮助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思考对方的语境,从而培养表达、理解、鉴别的能力。

父母能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先在家里人面前表现自己,说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渐渐的,当家里来客人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为大家表演,之后可以带孩子到小区或朋友家中,与陌生人交谈。

2、坚决划定孩子的交际范畴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间时常会因为各种事情产生冲突,甚至是打闹吵架。小孩子吵架,吵过就忘,但部分父母却颇为“记仇”。

有的家长会说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负你,他是坏人”之类的评价。

事实上,家长这样做不仅是过度保护,并且人为地给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简单地分成了“好人”和“坏人”。

粗暴地干预孩子对人的鉴别、判断会对孩子的人际思考带来负面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杜绝“笨孩子”,只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取得成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希望他能和日后有大概率成功的小朋友相处,于是要求孩子只和聪明的小朋友一起玩。

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思想:聪明意味着学习好,不用和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交往,也不必对他们付出同情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即便孩子的朋友在某个方面不如自己的的孩子,但是,总有值得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的地方。

3、杜绝孩子之间的冲突


不少家长害怕孩子间产生冲突,比如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就息事宁人地说:“不要抢,我再给你买一件。”

家长千万别做“和事佬”,其实这样是扼杀了孩子与人交往的一次机会。孩子往往是在冲突中发现原来别的小朋友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他还特别希望别人与自己一致。

因此,是自己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适应自己,用什么办法达到相互适应,这些问题激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思维与技能。

就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逐渐领悟到怎么才能与人沟通,并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所尝试的方法必然有不成熟之处,而这个时候才需要父母的介入和帮助。

所以,父母的正确做法,就是带领孩子正视冲突,并积极地想办法分析和解决冲突,这也是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的“黄金时刻”。

人际交往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才能尽早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的体察与判断,例如情绪、愿望、意图等等。

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自主思考,能帮助自己采取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最终获得相应的心智成长。

点“在看”,告诉我你来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