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剽悍晨读 2022-02-03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2年2月3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行动科学》。
 
这本书是由被誉为“当代管理理论大师”的克里斯·阿吉里斯、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和戴安娜·史密斯所写。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行动科学立基的哲学和科学原则,并通过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学习和技能之间的距离。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学校学习

 
在我们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最强的学龄期,我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
 
比如,背诵自己并不理解的课文,演算非常抽象的概念,记忆看不见摸不着的经度纬度等等。
 
即便老师一再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可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多以记忆的知识为主。
 
就拿化学来说,谁能把化学公式背得滚瓜烂熟,谁就能大概率拿到高分。
 
可是,说到底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你背诵大量的公式,不懂那些原理,或者没有条件做实验,你就失去了起码的学科根基。
 
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有一句贯彻始终的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的出现,原因也不难理解。
 
我们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理解知识、背诵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考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
 
直到大学毕业,检验我们合格与否的,也是纸面上的知识。
 
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被动的。
 
每天上课学习的都是新的东西,每次考试留给我们复习和理解的时间并不富裕。
 
考试仿佛成了一种背诵知识的竞赛。
 

竞赛

 
直到上了社会,我们才发现,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像一下子都用不上了。
 
“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像锅盖下捂不住的开水,从锅里四溢出来。
 
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是这样的。
 
记者走访了10年前的数学奥赛冠军。那批孩子在当时被称为数学神童。
 
可是,10多年过去了,他们没有按照大家预想的成为数学界的天才,解决数学领域的难题,提出新的数学命题,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数学新时代。
 
他们中只有个别人留在大学当数学老师,而其他人都只找了平凡的工作,淹没在了人群中。
 
事后,记者走访了很多在数学领域很有造诣的专家。他这才清楚,那些孩子只是对数学公式敏感,但是缺乏深厚的数学根基。而这些根基是建立在大量数学实践的基础上的。
 
这些孩子记住了大量的数学公式,以及演变后的各种奇怪公式,但是他们对于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一无所知,也并不理解这些公式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在学术界的地位。所以,他们只会应用,但不会研究实践,自然也很难成为数学家。
 

学习金字塔

 
关于学习效果,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学习金字塔。
 
它用数字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
 
我们在文稿中,为你准备了一张图,请点击查看:
学习的方式被分成了两部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最差的学习方式是听讲,收获只能留下5%。
 
主动学习最差的学习方式是讨论,收获可以留下50%。
 
而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这个金字塔其实只展示了一层含义。
 
它的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被动学习可以带来知识;主动练习则能带来技能。
 
知识改变命运是一种肤浅的理解,真正改变命运的是:技能。
 
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它说的就是技能。
 
即便是打游戏,如果你能打进全国玩家的前列,那么别管你是什么出身,你都可以实现阶层跨越。
 
重要的从来都不是知识,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真正值钱的是你需要有某项非常突出的技能。
 
总结一下,行动、行动,大量行动,这是你应该写进2022年的关键词。你学习任何东西,报任何学习班,都应该以实践为第一前提,否则这个东西就不值得你花费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