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人亚蒙·哈默的自传。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目前几乎不为人所知的人的传记。而且也是在旧书摊上看了半截,才了解到有这么个人。 这个神奇的人活了几乎一个世纪那么久,20世纪20年代,他在俄国受到列宁接见,20世纪80年代初,他跟戈尔巴乔夫往来无数,他跟邓小平谈生意。 他作为当代为数不多的活人,见证了苏联草创时期的破落和生机,他称之为衣衫褴褛的革命,也见证了那摧毁世界的力量是如何垮台,他一个人见证了伟大事业的崛起和覆灭。 网上几乎都很难搜到一张真正的正面照 传记里对20年代苏维埃革命胜利初期,整个俄国的悲惨状态的描写,可能是除去现代文学作品以外,唯一能客观展现那个时代画面的记录。就如同苏里科夫和列宾的油画一般,肃静地阐述在那个雪国里发生的惊人事件。 题外话,一战真是人类史上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大事件,不仅因为它的惨烈与毁灭,还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人类几乎是被一战的狂飙裹挟着进入了现代社会,瞬间抛却了尊严、忠诚、迷信、高贵。没有一战,就不会拖垮俄国,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也就不会有苏联崛起,更不会有中国后来的百年辉煌了。哈默确实是那个时代典型美国创业者精神的代表,精明的商业头脑,灵活的处世手腕,勇猛的进取精神。在那个协约国组织围攻苏维埃的年代,他以一届书生之身,深入到苏俄的腹地,调查研究拿第一手资料,按他的说法,“被列宁的手轻轻碰触了一下,他的生活乃至人生轨迹就完全转变了”,他看到了满地的商业机会。 哈默的主要商业模式,与过去所有政商的商业模式没有区别,即是从最普通的贸易开始,以薄利的方式,输入苏俄急需的各类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再输出苏俄富产的皮毛、矿石。美国通过哈默的个人行为,打破了协约国当时对苏俄的封禁,在获得暴利的同时,也为哈默争取到了极为难得的苏俄高层人脉关系资源。这也让他成为当时的石油巨头之一。 所不同的,他盯住的商机,都是被封锁区域,高危区域的商机,如果活到今天,他也会像中国一样,成天跟伊朗、跟阿尔巴尼亚做生意。他的优势,就是敏锐的商业直觉,在任何事情上都以商业化思维来处理,这样能够促使人形成一种开明、灵活的价值观,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再就是善于从截然不同的领域把握住关键问题——这是一种商业嗅觉加上高超管理能力的综合能力。 他的名言是:天下没有坏买卖,只有坏的买卖人。 有意思的是他对列宁和托洛茨基的描绘,他对列宁的感觉是,完全被列宁的热情和魅力所折服,他远比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更加平易近人。 最重要的是,列宁比几乎所有当时的共产主义者都更加实际和懂得变通,他一再强调俄国的薄弱基础以及美国的强大,强调两个国家完全可以互补合作。而托洛茨基则展现出了一种宗教式的狂热,从哈默的角度来看,托洛茨基是个狂热信徒。如果是托洛茨基而不是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遗产,那么世界格局将会完全不一样——托洛茨基一定会在全世界煽动革命,将斗争和战争引向整个欧洲。 只要托洛茨基活着,斯大林就一天不能安生。这个狂热的书生,也深深地影响了另外一个伟大的人——陈独秀。 当然,也正是由于他有着当时几乎所有西方银行家和企业家都没有的亲历苏俄革命的经历,他掌握的苏俄信息远远多于其他人,在其他人因为信息不对称看来是极其冒险的事情,在他那里就成了一本万利的机会。 如在他生意最艰难时刻的斯大林掌权初期,他被驱逐出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都被取消,国有化持续推进。但哈默却始终没有放弃与苏俄贸易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生意往来,且大量接受苏俄的本票业务——苏俄当时面临外汇紧缺的情况,大多时候只能用本票作为支付手段。 大多数西方商人都认为苏俄的信用一定会很差,而哈默由于对苏俄政府的了解,知道即便斯大林也需要发展经济,推动贸易,因此一定会非常注意国际信用。 哈默由此干脆在巴黎开设了票据业务,专门低价收购留存于西方商人手中的苏俄本票,并持有到期,统统都得到了苏俄政府的承兑。并由此还发了一笔横财。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禁酒令,三十年代罗斯福总统废止了禁酒令,让美国人开怀畅饮。大家突然间发现,短缺的并不是酒,也不是酒的产能,而是装酒用的桶子,不仅生产桶子的工厂早就关闭,而且连桶板都没有供应。 这时,哈默与苏俄的关系又起了作用,苏俄一直是酒桶板的出口大国。哈默立即与苏俄最大的几个原木供应商取得联系,垄断掉他们整整一年的供应量,于是乎,大赚特赚。 上世纪二十年代禁酒令 在苏俄期间,哈默的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罗曼诺夫王朝满满库房的艺术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油画,复活节彩蛋,各类王室用品,在苏俄外汇紧缺时期,哈默凭借与外贸部长米高扬的私人关系,收购了巨量的艺术品,并通过外贸公司的渠道,逐步转移到了美国。 哈默力图在美国销售这些王室用品和艺术品,却又恰好碰上“大萧条”,他们的艺术陈列室和画廊无人问津。哈默的商人个性让他认为,没有不好的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苦苦思索推销的方法。 最终,他找到了百货公司展销这个途径,联系了上十家百货公司,仅有一家给了回复愿意提供展销铺位。于是哈默把第一批艺术品都搬了过去,并且联系当地报纸,以新闻而非广告的方式报道了他的个人经历,以及这些俄罗斯艺术品的来历。 人们蜂拥而至,掀起了大萧条时期难得的一个购物狂欢。于是,其它百货公司纷纷效仿,邀请哈默去展销。可以说,哈默创造出了早期百货销售的一个模式,巡回展销。同时,还配合以新闻报道、专题讲座等方式持续扩大影响。至今,这些方式还在中国上演。 由于他与苏联的独特关系,在中国对外开放时,也把哈默及其项下的西方石油公司列为了第一批合作名单。哈默得以与邓小平交往,并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西方公司。1982年他开发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矿,成为当时中国最大一单外资项目。他还获得了在中国海开采石油的经营权。 当然,也只有通过这本传记,才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外投资者开设的特权幅度有多大,大到现在也觉得夸张。 哈默于1990年去世,享年92岁。有点奇怪的是,自他去世后,至少在中国就已默默无闻,且无人问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