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门桥》震撼上映,首日破6亿:看电影前,你应该知道的3件事

 微微传奇 2022-02-03

图片

文 | 有书京介 · 主播 | 安东尼
图片

春节档期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你去看了吗?
 
片方出品人说:“和《水门桥》比起来,《长津湖》只能算是一部超长的预告片。
 
作为《长津湖》的续集,影片上映首日,就陆续打破17项纪录。

图片
 
有网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分享说:
“本以为是一部借着主旋律故意煽情的片子,但没想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走出影院都站不稳!
 
钢七连的每个战士,都把保卫祖国这种坚定和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还有人边看边哭,因为片中有太多戳人的场面。

图片

 
不同于杜撰的故事,这是段真实的历史。
 
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也没能体会到胜利的快感。

图片

 
很难想象,我们的先辈用迫击炮和小米加步枪,硬生生地打退了敌人的钢铁洪流。
 
单薄的身躯,又冲过了无数次枪林弹雨。

图片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毅力?
 
无论你是否看过这部电影,不妨先了解这3件事。
 
你将对先辈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
为什么要三炸水门桥?
 
作为敢死队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副连长姜庆云(老人于去年3月18日去世),是炸桥任务的见证者
“10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16个人。
 
其中一名排长带着其他15名战士继续冲锋,全连最后只留下了1个人。”
零下40多度的气温,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
 
他们反穿棉衣,背着几十斤的炸药包,在夜色的掩护下,奔着水门桥强行突袭……

图片

水门桥旧址


就在不久前,美陆战一师吃了败仗,为了保存实力,他们选择撤离。
 
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的水门桥,是剩下1.4万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图片 

只要通过了这里,前方便是宽阔的平原,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便可利用速度逃出生天。
 
一场围绕水门桥的“炸桥”与“修桥”,成为敌我双方,互相拉扯的战略焦点。
 
图片 
但我们大大低估了美军“基建狂魔”的实力。
 
前两次炸毁桥面,美国的工兵不到24小时就恢复完毕。
 
第三次炸桥,志愿军连续三次进攻,终于炸毁桥墩。
 
可敌人却连夜组织了100多名技术人员,在完成实验后,用巨大的降落伞将8套钢梁组件空投至阵地。

图片 空投时场景


不到两天,美军再次架桥成功。
 
他们心惊胆战地通过水门桥,但等待他们的,是我军早已部署好的第二处埋伏……
 
 
图片
真正的战场,到底有多惨烈?
 
美军的辎重和车辆陆续从水门桥经过,附近高地埋伏好的志愿军阵地,却迟迟没有枪响。
 
为什么要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溜走,埋伏的志愿军是睡着了吗?
 
部署的军官急得几乎要破口大骂。
 
战士们赶忙去查看现场,可这一看,眼泪瞬间模糊了双眼。
 
那些趴在雪里伏击敌人的战士们,如冰雕般一动不动,全部牺牲。
 
他们被活活冻死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

图片
 
电影的上映,打开了许多老兵沉重的记忆。
 
老兵王群森至今还记得,他曾背着一个战友跑,战友的肠子拖在地上很远距离,他又重新奔过去,拿来放到战友肚子里!
 
图片

老战士丁根昌回忆当时自己的连队,差不多200人,最后只剩下了20个人。
 
图片
 
88岁的尚瑞尧第一次执行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去收殓烈士遗体。
 
到处都是血水和背包,还有战士们的遗体,他当即忍不住抱头痛哭。
 
图片
 
在雪地里熬了3天3夜,周全第终于听到冲锋的号角,可他的四肢早已没了知觉。
 
看到战友往前冲,他却只能任凭眼泪簌簌地往下流。
 
图片
 
刘石安老人曾亲眼目睹敢死队的冲锋。
 
30多人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前赴后继往前冲。
 
当来到坦克身边时,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图片
 
不要觉得电影的场面夸张。
 
创作者的想象力,不足以描述血与泪的交锋。
 
真正的战场,远比银幕中的故事更加血腥惨烈。
 
 
图片
联合国军如何评价志愿军?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
 
里面的美国退役老兵,回忆起中国志愿军,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你不必去找他们在哪里。
 
他们在你背后,在你面前,在你周围……”
图片

许多高傲的美国大兵,都曾经受过太平洋战场的洗礼。
 
他们装备精良,海陆空三军紧密配合,是世界上最强悍的部队。
 
但在真正见识到志愿军的实力后,许多人再也不敢轻视。
 
联军中,澳大利亚军队善于近战。
 
记得有一次短兵接触,志愿军防守阵地只有三十人,澳大利亚军队在人数上占据优势。
 
面对敌人,三十名志愿军士兵丝毫没有惧色。
 
他们在气势上完全压制对方,甚至到最后,他们还对敌人发起了反冲锋,澳军被吓得溃不成军。

图片
 
一位叫麦克·琼斯的老兵在日记里写道:
“中国士兵太可怕了,每一个人都想跟我同归于尽,他们根本不怕死!”
美国第一骑兵师的约翰少校,在战后接受采访时称:这场战争,简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一场“中国式葬礼”。
 
前美国陆军将军麦克尔艾伦甚至直接放言:“只有傻瓜才选择中国作对手。”
 
美国学者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总结了这场刻骨铭心的战斗: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我们的志愿军,有着西方军人读不懂的精神。
 
几千年来,我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它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受尽屈辱到奋力崛起。
 
它薪火相传,百代不衰。
 
正因为如此,无论何时,我们都有信心逆风翻盘。
 
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片
 
电影首映的当天,一位来自淄博的老兵止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盈眶:
“看到了吗?我们那个时候,一个连都牺牲了。
 
我们要记住烈士,我们要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
图片
 
一顶军帽,顶着祖国的重托;一身绿军装,裹着单薄的血肉身躯;一杆钢枪,挑着胜利的希望。
 
当志愿军战士们前仆后继地冲锋时,他们想的是取得前方的胜利,是保卫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让我们这一辈不再饱受战争之苦。
 
没有人喜欢打仗,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历史的重任。
 
宁可鲜血流尽,不失一寸国土。

图片 
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的上映,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心里树立敌人。
 
它让我们铭记,先辈的牺牲,痛的教训,和平的来之不易。
 
点个【在看】,致敬所有保家卫国的志愿军。
 
家国故土热血温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