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水门桥》和《狙击手》还不够好?

 manfly991 2022-02-04

大家好我是南瓜,同志们新年好呀!

过年期间有两部抗美援朝主题的电影上映,想必大家应该都去看了。

我自己看完以后的感觉是,《水门桥》比上半部《长津湖》结构更完整一些,目标明确,没有上半部那种混乱的感觉。

但电影剧情上漏洞还是不少,军迷们看着肯定能挑出一堆毛病,个人觉得电影总体能给7.5分,0.5鼓励分。

而《狙击手》相对而言,场面就没那么大,集中在一场小规模战斗博弈上,但强在描写细腻,每一个人物都有刻画,双方战术上的博弈也很精彩,纰漏不多,总体给8分。

当然,我知道很多观众在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少疑问,比如为什么这个桥如此重要,我们要反复争夺?比如为什么我们的战士明明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还是要拼命完成任务?比如为什么我们和美军的狙击小队单挑了一个小时了都没人来支援?等等等等。

这也是两部电影共同的问题——缺乏背景介绍,导致观众很多时候比较难理解主角们做事的动机和意义。

南瓜今天就结合两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说一下这两部电影各自的优缺点。

1

首先是《水门桥》,这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阶段东线战场上的事。

当时,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吃了一次大败仗,第七师第三十一团被我军歼灭,团旗也被我们缴了,这个团还有个名字叫“北极熊团”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战斗开始前,有个炊事班班长托通信班长一个事儿,他说你打仗的时候,帮我找一块布给我,我好蒸馒头。

结果战斗结束后,通信班长发现有一块质量很不错的布,蓝白色,就扯过来准备送给炊事班蒸馒头,后来大家才发现,这块布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这块蒸笼布现在还放在咱们的军事博物馆里。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仗打到这个地步,美军整个撤退过程有多狼狈可想而知。

在大溃败面前,美军的指挥官史密斯让长津湖附近所有部队赶紧往咸兴、兴南地区撤。为了提振大家的信心,他们不管撤退叫撤退,叫反向前进。

我们当然不能让敌人从容地撤退,要尽可能把他们留下,扩大战果。

但是,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志愿军这边已经疲惫不堪了,战斗减员之外,还有大量因为缺乏冬衣产生的冻饿减员,很多团能集合起来战斗的人还不到一百个。

最严重的79师战斗伤亡2297人,冻伤2157人,一个师被迫缩编成5个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

再加上志愿军重火力严重不足,很多人手里的“重武器”只有手榴弹,我们很多部队虽然在美军撤退的路上一路阻击,但还是拦不住急着跑路的美军。

没办法,只能炸桥了。

志愿军把美军撤退路上的桥梁全部炸了,水门桥就是其中之一严格来说水门桥其实不是桥,是一个水坝,坝顶通车​

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坏掉的车堵路,设置路障。在道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埋伏,比如在水门桥附近黄草岭、南门岘(xian),水门桥南侧,还有1081高地上,我们都放了部队阻击。

按照我们的经验,桥被炸成这样,肯定是过不了了。如果美军要强行过桥,就必须放弃重武器,没有了坦克装甲车,那我们的埋伏队伍肯定能把美军打成猪头。

文章图片3

但是,美国的工业能力过于变态,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美军坐着飞机侦查了一下水门桥,估算大概需要4套M2车撤板组件。

为了保险起见,美军一口气出动了8架运输机,丢了8套,把水门桥修复了,工兵排还把我们设置的路障和车都迅速清除了。

我们虽然几天内数次炸桥,但还是数次被美军修复。

以当时志愿军的状态,我们真的是已经尽力了,可美军还是冲了过去。预先埋伏的部队又冻又饿,寡不敌众,他们拼尽全力和美军厮杀了9个多小时,还是被美军突破了阵地。

水门桥南侧埋伏的一个连冻饿了十多天,大部分人活活冻僵在了阵地上,壮烈牺牲。

大家对照一下电影,就知道电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欠缺了。

我们先说电影做得不错的地方。

首先,电影里不再像上半部那样稀里糊涂一顿猛冲猛打了,进攻前大伙儿会一起商量战术,讨论打法,有进步。

其次,电影里七连哪怕已经只剩下了几个人,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态度,确实是当年志愿军高组织度的体现。

历史上,美军陆战一师虽然修好了桥成功撤退,但在撤退的路上,他们依然遭遇了无数次阻击,被撕扯得七零八落。

根据美军那边的记载,他们经常是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冲出去之后才发现,阻击他们的不过是几个甚至一两个一瘸一拐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拖着半残的身体,拿着仅有的几颗手榴弹,奋不顾身地要拦住数量几十倍于他们的美军。就像电影里主角们一个连没剩下几个人了,还是要制订第三次炸桥计划,拼死完成任务,给友军争取时间。

这给美军造成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杀伤,还有精神上的打击。

美军那边把陆战一师这一路被阻击的过程称为“炼狱般的经历”。这也是陆战一师从成立以来遭受过的最沉重的打击。

再来说说电影做得不足的地方。

首先,水门桥战斗实际上不仅仅发生在桥上,还包括了前后的埋伏部队,这个战线非常长,炸桥本身的过程在我军和美军的军史记载中都只有寥寥几笔,说明战斗烈度本身也没那么高。

电影在这里做了艺术加工,把战斗集中在水门桥这一个阵地的争夺上,烈度也大大提高,这我可以理解,因为整条战线过长,要全部展现出来确实很难,集中是方便观众理解。

但是,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某些战术实在是有点浮夸,尤其是最后一次炸桥的战术,让履带车从上坡上开下来吸引火力,这边吴京抱着炸弹去炸桥,这计划非常离谱,这段你把主角换成美国队长直接拿去当漫威的电影都毫无违和感。

类似的问题在电影里还不只有一处。

比如志愿军拿着巴祖卡火箭筒对着那么长的管道打,居然能飞出一个笔直的弹道。

比如有空军优势的美军居然会放任志愿军和自己打炮战而不去炸掉志愿军缴获的火炮。

比如张涵予饰演的司令员,居然越了N个层级直接给一个连下命令让他们去炸桥,让人忍不住怀疑他蒋校长附体。

比如第七穿插连明知道美军有空军优势,居然会白天堂而皇之地行军,白白被美军轰炸等等等等。

如果让一个军迷来看,电影里这种问题有一箩筐。

给人的感觉是电影主创对志愿军的战术很不熟悉,很多地方是靠着自己的脑洞在推进剧情的。

文章图片4

但即使有这些问题,整体来说电影质量还是合格的,反映了志愿军当年痛打美国鬼子的状态,也没乱加什么“反战”桥段,值得一看。

2

再来说《狙击手》,《狙击手》的故事发生在五次战役以后的阵地战阶段。

这个时候双方在边打边谈,美国人是这样的,你让他们接受现实签停战协议,他们不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飞机大炮都比志愿军好,就这么认输太丢脸了。

但你让他们组织大规模进攻,他们又不敢,之前被打怕了。所以一到谈判桌上他们就耀武扬威想打,打起来觉得打不过又想谈。

用教员的话来说就是:“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所以这个阶段,前线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了,但小规模的战斗是一刻不停。联合国军的人还总喜欢在阵地前面炫耀,什么躺在地上晒太阳啊,跑到两军阵地前的河沟里洗澡啊,什么把韩国的花姑娘叫到阵地上唱歌跳舞啊等等。

只要心里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

当时40军355团有一个叫徐世祯的战士被激怒了。他用泥涂满全身,提起一条步枪就往英军阵地上,打了敌人几发冷枪。

结果打完之后营长一研究,好家伙,徐世祯不守纪律该罚,可他无意间摸出了一套杀敌的好办法啊!

营长把他的事迹层层上报,很快,志愿军就在徐世祯等人的基础上,制定了“冷枪冷炮”的1.0玩法副本。

战士们发起了“冷枪冷炮运动”,大家把当年麻雀战的打法拿出来对付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今天打你两枪,明天搞你三个人,积少成多,一点一点吃掉你。

就你喜欢晒太阳是吧,我一颗花生米就送你去夏威夷;你喜欢洗澡,我们就趁你脱了一条裤子的时候再打,因为如果第一枪没打中对方穿裤子的时间还可以再打一枪;你喜欢跑出来上厕所,我们就趁你蹲下以后再打;你喜欢坐汽车,我们就趁汽车转弯的时候打。

打到后面联合国军魂都被打飞了,缩在阵地里不敢抬头。

而志愿军这边是越打越嗨,运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有个炊事员叫庞子龙,负责给战士们送饭,天天看大伙儿打枪,他很眼馋,有一次送完饭就说,让我打两枪呗?

结果他一上手,是一枪一个准。从此之后就再也不做饭了,三个月内一个人击毙54个,成了英雄。

《狙击手》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主角刘文武是八连五班的班长,在率领全班战士去找回一名带有重要情报的侦察兵时,遭遇了早早设伏想全歼他们的美军狙击小队。

为了救回战友和带走情报,双方大战一场,最后五班完成了任务,但也只剩下了一个人。

文章图片5

我们先说电影做得好的地方吧。

对于志愿军极高的组织度,《狙击手》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在很多抗美援朝的影视剧里,干掉剧情里大Boss的方法都被设定成“以命换命”。

只要是讲抗美援朝的作品,都非常努力想刻画了志愿军“不畏牺牲”的精神,但有的作品只强调了这一点,搞得观众以为我们志愿军除了不怕死就没别的了。

但这一点并不是志愿军精神的全部。

首先,在志愿军的敌人美军里,也有很多“不怕死”的狠人。

比如陆战一师被朝鲜军队的碉堡打得伤亡惨重时,一个刚参军的美军新兵就把握着炸弹的双手伸进碉堡缝隙,搞了把自杀式袭击。有的美军飞行员战机中弹着火也不打算跳伞,直接学神风敢死队,把战机一头撞向志愿军阵地。

可就像毛主席说的,为人民的利益牺牲和替法西斯卖力去死,一个重于泰山,一个轻于鸿毛,美军和志愿军的“不怕死”,一个是为了保家卫国,一个是在侵略战争里逞英雄,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精神。

如果只强调“勇敢”、“不怕死”,会让大家搞不清楚志愿军和其他军队的区别。

让志愿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是独特的军事民主制度带来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极高的组织度和走到哪里都受群众爱戴的军民关系。

《狙击手》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错。

电影把大部分篇幅都放在了“斗智”上。

五班的任务是设法找到失踪的侦察兵亮亮,结果他们找到躺在阵地附近的亮亮时,才知道了这是敌人利用亮亮在打自己埋伏,而且自己还没看到对方在哪,好几个战友就被杀害了。

同时期一般的军队,伤亡20%-30%,基本就丧失战斗力了。

可五班一合计就看出了事情的蹊跷:亮亮能被敌人摆在这设伏,对方是怎么知道他和五班是一个部队的?

从亮亮回来的路线看,他很可能是掌握了重要情报想赶回来传消息,万一他还没牺牲,那五班必须知道情报是什么,不能让他落到敌人手里。

正是在把上级命令做了超越字面意思的分析,了解部队的整体战略意图后,五班才当机立断,选择留下来和美军打一仗,把战友和情报救回来。

五班不仅主动选了更难的任务,而且还尝试了所有可能的办法去完成这个目标,哪怕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他们想得也不是怎么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是“任务必须完成”!

历史上也是如此。

志愿军司令部建议推广冷枪冷炮运动后,团一级的单位就把这个命令做了第一道加工,原本是组织特等射手去偷袭,下面改为了换各部队轮番偷袭,既拿敌人练手,还可以靠不间断地进攻让敌人提心吊胆。

于是,各部队就把新兵训练场直接搬到了前线,班长带着新人来到阵地前,现场讲解怎么测距、算风向,怎么瞄准各种类型的目标,边讲就边让新兵拿几个敌人试试手。

因为打了敌人不可能每次都去尸体前看人死透了没有,大家就把统计方法定为“敌人中枪15分钟后还没能起身的,按击毙算”。

新来的就找美军辎重队或者更菜的英军练手,玩通关了就打美军轻装步兵,大神级的选手就可以去挑战下敌人的炮兵和坦克兵阵地。

除了步枪,志愿军的炮兵也端着三角架或者迫击炮顶到敌人眼皮底下,一边测距离定坐标给后方当开火目标,一边拿迫击炮敲掉几辆卡车玩玩。

正是因为每一个指战员对我军整体的战略意图都有着充分的理解,所以类似庞子龙这样被挖掘出来的神枪手,在军中才会有千千万万个。

在那个50年代,全世界的军事科学还停留在专家编写教材,基层士兵照章办事上,美军的战术专家愿意经常去基层收集士兵的反馈,都已经算全世界军队的“民主先锋”了。

可在志愿军里,绝大多数的战术都是我们的战士自己发明后,和战友、指挥官不断讨论和修改,再推广到其他部队的,这种军事民主是领先全世界的。

除此之外,《狙击手》电影里双方的战术都比较现实,比《水门桥》里靠谱,应该是参考了我军不少狙神的事迹再艺术加工的。

在电影里,各种狙击战术被设定成是班长刘文武自己发明然后传授给战友的,但在现实里,“冷枪冷炮运动”是一个完完全全由基层士兵自己琢磨,然后自下而上成为全军都推崇的战术。

文章图片6

比如作为普通战士的徐世祯第一次出手,积累的经验只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敌人锁定自己目标再还击大概需要多久”。

但等到他们隔壁排的陈思广副排长带着特等射手们出去玩了一圈,这套战术又多了这么几条:

放冷枪的时机,要选在敌人修工事和吃饭的时候,因为干这俩事手上都得放下武器,敌人还击的反应肯定比平时更慢。

战士龚士华发现,每次狙击手打死敌人后,都会因为开枪激起尘土暴露位置,被敌人用炮火报复,这个情况报给班长后,全班开发出了新的修工事方法:新土上面盖上更湿润的旧土,确保不会扬尘。

我们再说电影里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吧。

或许是为了照顾剧情的观赏性,《狙击手》背景介绍太少,视角也定得很小,把故事定为了“精英狙击手之间的较量”,刻意塑造了一种类似武侠小说里“高手单挑”的感觉。

双方的小队打了那么久,就美军来支援了一下火炮,志愿军大部队居然从头到尾一点支援都没有给。

你看完电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似乎我们和对面的狙击手水平都挺高,对面装备还比我们更好,高手对决,这一次是我们赢了,可是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但现实里的冷枪冷炮运动,联合国军那边虽然也有神枪手反击,但他们反击的规模从来没有达到志愿军这种程度,志愿军在多数时候是占上风的。

比如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冷枪冷炮运动搞了九个月,击毙敌军3558人,联合国军给这里取了个名字叫“狙击兵岭”

后来6几年的时候美国人还拍了个同名电影,丧事喜半,虚构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美国狙击手。

文章图片7

比如最猛的冷炮选手唐章洪,才17岁,就创在了65天内用迫击炮杀伤敌军101个的纪录。

冷枪冷炮把联合国军心态打炸了,他们家底厚实,动不动就火炮洗地,报复。

但我们又针对性地挖好了坑道,炮火洗地我们就躲进坑道,完事了就出来接着刷战绩。

而且,除了枪炮之外,拥有军事民主的志愿军主观能动性特别强,会变着法儿打击联合国军。

比如我们的排雷兵会给敌人的地雷搬家,挖出来丢到他们平时爱走的地方。

比如志愿军的观察员发现,联合国军很喜欢边轰炸边派步兵冒头看热闹,想等轰炸一过就来抢阵地。

于是志愿军就把部队分为两部分,一伙人在自家阵地上用火炮向敌人开火引蛇出洞以后就躲进工事。而另一拨战士早早潜伏去敌人阵地附近,等他们步兵出来就迅速开火,打死几个算几个。

最搞笑的一个故事是,当时105团阵地高地前有一个石洞里,住着一户朝鲜平民,姑嫂俩人,后来搬走了,但美军不知道。

志愿军很清楚,美国大兵那都是lsp了,我们就让两个侦察兵去当女装大佬,装成这俩姑娘的样子,正常进出山洞。

果然,美国大兵上钩了,出来抓花姑娘,被我们打了个埋伏,击毙20多个,抓了两个俘虏。

所以从整个战场的视角看,我们这边是屡屡得手,而联合国军只是偶尔得手,时间一长,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战场的主动权就逐渐被我们掌握在手里,美军才会越打越死心最后无奈接受停战协议。

总的来说,以目前的标准看,春节档的两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都还不错,值得去看。

但我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停留在只从战术层面描述抗美援朝这个水平上,而是努力创造更好的类似于《李延年》这样反映志愿军精神的作品,有助于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

3

为什么我这么说?

我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忍不住哭出了声。

我想,很多人肯定是被战争的惨烈景象触动了,看到了鲜血淋漓的战斗战场,看到我们的战士被炮火打得断手断脚还要用尽最后一口气和敌人拼命的时候,忍不住落泪。

但是假如,有一天,你突然看到了一部好莱坞拍的《长津湖》。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在志愿军的重重包围下逃出升天的故事,电影里美国大兵每一个也都有着自己的家人,有可爱的孩子在等着他回去。

“反向前进”的过程中,美国士兵也不断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们在严重的厌战情绪中心惊胆战着观察着四周,担心会不会有埋伏,还要和逼着他扛枪冲锋的上级对喷。

但即使如此,绝望的主角们还是在路上一个个被志愿军击毙,每一个人死的时候,他捂在胸口的和家人的合照就会散落在地上,更多的美军士兵在好莱坞的镜头前被炸得断手断脚,凄惨无比。他们的家人再也等不到他们回去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眼泪。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会不会也开始同情美军士兵?会不会也开始觉得战争好可怕,不应该有战争?

不要觉得我这个假设没意义,过去这么多年,好莱坞绝大多数所谓的“反战片”,都是按照这个路数拍的,屡试不爽,赚了无数人的眼泪。美国出的少数几部涉及到朝鲜战争的艺术作品,都会聪明地采取这种个人视角。

在这个视角下,战争双方的对错就被模糊了,似乎大家都一样,都是听上级命令上阵厮杀的,没有对错之分,士兵们都很可怜。

类似两军厮杀我军血战一场最后险胜的故事,你把主角换成美国人,敌军换成德国人,也一样毫无违和感。

看完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战争最后是我们赢了而不是美军赢了,你支持哪一方似乎完全是看自己是哪国人,你是中国人就支持志愿军,是美国人就支持美军,似乎谁都没错。

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明白了这场战争性质的人,哪怕他是英国人美国人,都一样会支持志愿军,碧潼战俘营里不少外国战俘就是在接受教育之后,开始坚定地反对美军的。

为什么?

因为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志愿军在朝鲜除了打仗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美军对朝鲜的轰炸是地毯式的,别说看到路上有人了,就是看到一头牛,他们也会选择先扔了炸弹再说,反正弹药有的是。

朝鲜新义州15万人,一天时间就被美国人炸死了1万人,工厂、医院、民房都被炸成了废墟。志愿军就帮朝鲜老百姓一起盖房子,挖地洞。

文章图片8

朝鲜当时闹春荒,百分之30的人没饭吃,志愿军就发动战士们去开荒,种菜,下指标要求战士们节约粮食救济朝鲜人民,机关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米,部队半两。

美军使用了细菌弹,志愿军就组织防疫队大家统一打疫苗,朝鲜老百姓也有份。

总之,朝鲜人民只要有困难,志愿军都会帮忙,挑水、打柴、扫院子、盖房子、治病救人、割麦子、锄地,捐衣服鞋子面粉小米什么都做。

文章图片9

朝鲜人看在眼里,也竭尽全力地回报志愿军,帮我们的战士洗衣服,把屋子空出来给志愿军住。

有一个村子总共一百多个人,听说志愿军的伤员到附近的医院了,当地60多个妇女就赶到医院去抢着献血救人。

杨得志司令看到不少朝鲜妇女,被连番的打击折磨得麻木了,看见自己的房子被美军炸倒了着火了,没哭,默默地在边上挖地窖住。

亲人被美军炸死了,也没哭,扛着锄头背着小孩继续上山生产。

可是志愿军离开她们的时候,她们却哭得无比伤心,准备了礼物远道去看望志愿军,像探亲一样。

到后来部队的防空火力够了,只要是志愿军驻扎的地方,哪怕时不时还有炮弹、飞机飞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井然有序,该劳动就劳动,因为他们很有安全感,他们相信无论发生什么,志愿军都一定会保护他们的。

像《狙击手》里朝鲜小孩子和志愿军战士之间那种感人的友谊,在当时非常普遍。

文章图片10

这很好理解,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人占领朝鲜,朝鲜人当了几十年的亡国奴,在日本人的厂子里工作,日本人会故意不让朝鲜工人掌握关键技术,大量使用童工,工资是一年3角1分钱,吃的差不说,动不动就会被日本鬼子欺负,殴打。

后来美国大兵来了,也跟日本人是一丘之貉。

这么多年,只有志愿军把他们当人看,为了保护他们和侵略者战斗。

你去看美军的战史,你也可以找到战斗力强悍的部队,一次次地打退志愿军的进攻;你也可以找到战术素养很高,给我们志愿军造成了困扰的部队。

但是,你在美军那里绝对找不到任何一支能像志愿军这样,全心全意地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建设,恢复家园,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赴汤蹈火的部队。

甚至,直到今天,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支这样的部队,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从训练士兵那一刻起,就是把他们往杀人机器去培养的。

像碧潼战俘营里那样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场面,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如果你从国家、民族立场上看待这场战争,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阵营,就会有多少种所谓的“真相”。你看我们拍的抗美援朝电影会哭,看到美国人编出来的电影可能也会哭。

但如果你从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去看待这场战争,那么你只会得到一个真相——志愿军是一支从战术到战略到人格魅力到人道主义全方位压倒了美军的军队。

志愿军打败联合国军,不仅仅是在保家卫国,更是在为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在奋斗。

理解了这一点,才会对当年我们的前辈们有多伟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很多立场上已经不歪了,他们已经可以拍出天安门城楼上的前半句话了,这很好。

但我更希望的是,有朝一日,还能看到把后半句也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影视作品,因为那后半句,才是志愿军和其他国家军队最大的不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文章图片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