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翼角|为什么起翘?如何起翘?

 树悲风 2022-02-03

摘要:翼角起翘和大木举折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屋面优美的凹曲弧线,我国古建筑翼角形态多样、辨识度高,具有重要的力学功能及美学价值。本文基于更好地提升当今仿古建筑类项目品质、为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史料与案例,运用图表法对我国翼角起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角翘于秦汉萌芽、唐代兴盛、宋代活用、明清稳定化的整体脉络;分析总结了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特色、制式及成因;以期在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建筑的翼角营造智慧。

关键词:古建筑翼角;起翘;源流;制式;成因

引言

建筑局部对建筑美学的表达,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 [1]。每当我们发现了一个精美的细部,触动我们的往往不仅仅是一望即知的视觉感受,还有其背后所表达的历史、文化、技术、环境甚至哲学等美学要素的综合整体——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尖顶诉说着欧洲的宗教文化;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穹顶见证了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北京天安门的重檐歇山顶象征着国家的庄严神圣……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对建筑整体的形态美有着极具冲击力的表达。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类型多样,构造丰富,其中,凹曲屋顶在形态上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向上探伸和翘起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活泼 [2],一些国外学者和专家把屋顶这条优美的曲线看成是无比奇异的现象 [3],但大多都把它归之为古建筑大木举折的成就,殊不知屋面转角处小小的翼角也为这优美曲线增色不少。学者郭黛姮、徐伯安等人就曾提出,广义的“屋顶曲线”也应将翼角等细部包含其中 [2]——翼角的造型优美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艺术形象:有的翼角过于平直、短促,会使整座建筑显得呆板僵硬;有的翼角在直线檐口的端部突然卷起高翘,会显得紧张小气;通常情况下,翼角曲线要挺拔有力而舒展,才会使整座建筑生动而有气魄 [4](图0)。

图片

翼角的造型、比例、构造方法等历年来都为学者们津津乐道,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可惜的是,在现代仿古建筑中,翼角常常被忽视,出现了结构过度简化,曲度直钝、形态抽象、风格不明、翘角造型欠佳等问题(图0-a、0-b)。加之关于翼角的系统性论述较少,有的晦涩难懂、可读性较弱,修缮和施工常常无标准可查,也有碍大众树立对古建筑的正确审美和评价。

基此现状困境,本文从古建筑翼角及其起翘形态为什么要起翘?如何起翘,制式如何?这三个核心问题出发,展开初探,以期更好地溯寻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的营造智慧。

概念解读

1.1 翼角

“翼角”即起翘的屋角,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通常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如欧阳修说的“有亭翼然”的样子 [5],主要出现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在古代歇山建筑、庑殿建筑中得以应用。翼角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椽、翘飞椽以及联系翼角和翘飞椽头的大小连檐、起钉附作用的椽头望板、衬头木等附属构件构成 [6](图1)。

图片

图1  翼角构造图

(摹绘自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考虑到我国古建筑采用木构架,通常纵横对称,各部件相互支撑形成受力均匀的空间体系 [7],必然翼角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其荷载在梁、柱和台基之间相互传递,呈现咬合、搭接的关系,各部分共同组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建筑整体(图2)。

图片

图2  木架中翼角的荷载传递示意图

(底图摩绘自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1.2 翼角起翘

“翼角起翘”(文中简称为“角翘”)是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显著特点之一 [6]。顾名思义,“翼角起翘”则是翼角的上翘,即在屋檐的转角处采用角梁的制作方法,使原本直出的屋檐转角向上反宇 [8](图3)

图片

图3  翼角的反宇向阳

(摘自岳青《古建筑翼角起翘形制源流考》)

其意向正如汉·张衡《西京赋》中“反宇业业,飞檐献献”所描摹的那样;而在起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构件则是“角梁”[9],它或高于椽径、垫于枕头木,或配合仔角梁和飞子搭于檩(宋又称平槫),使起翘发生。此外,它对古建筑的屋顶造型还有着极强的美化作用——从立面上看,起翘部分是檐口的一条由飞身椽子开始,逐渐向上翘的曲线(图4)

图片

图4  翼角起翘的立面曲线(作者自绘)

使得建筑屋面的横、纵弧度更加流畅、饱满;从平面上看,则又是一条向 45°斜角方向逐渐伸出的自然和缓的曲线 [10], 使得檐下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舒畅(图5)。

图片

图5  翼角起翘的平面曲线(作者自绘)

源流初探

翼角起翘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平缓到陡峭再趋于平缓的萌芽、兴盛、分化、趋稳的整体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匠人智慧、闪烁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之光。

2.1 翼角起翘缘起与历史发展脉络

如《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可见赞美古建筑屋面起翘之优雅的诗词自西周便已有载。那么现在大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翼角起翘亦自西周以来便是如此吗?不然,关于翼角起翘缘起的讨论屡见不鲜:有学者认为,《诗经》只为先于建筑的美学理想,不足为证 [11];有的提出汉代明器、诗词中已偶见屋角反宇,那么汉代应是角翘之源——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 [12];有的则认为汉代的角翘缺乏木建筑实物,所以尚难下断语 [13];也有学者相信角翘的历史至迟发生在中唐 [14];还有的提出早期角翘均为平缓的,角梁的冲出和翘起大约迟至元代趋陡峭 [15]。

笔者认为,角翘终究起于何时,由于历史朝代更迭,长年的战乱使得遗迹难寻,实例难考,具体年月已难辨其详,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研究了关于翼角起翘起源发展的一般性脉络和例证,现将其分阶段梳理如下:

(1)屋角多平直,明器偶见翘——秦、汉萌芽

秦是强盛而短暂的王朝,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建筑活动。汉继秦而立,建筑规模和水平达到了古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16]。秦汉时期,建筑屋顶坡面及檐口大多采用平行椽,直屋檐 [4],但屋坡反宇者,明器之中亦偶见之 [12],如河北望都和山东高唐汉墓明器中的望楼(图6)

图片

望楼

图6  汉代明器中的翼角微起

(摘自刘敦桢 .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图片

图7  河南嵩山少室阙的瓦陇微升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以及河南嵩山瓦陇微升的石阙(图7),可见这个时候已有关于翼角起翘的形态描摹了,然而这主要是正脊和戗脊的微微翘起,用筒瓦和瓦当予以强调并加了装饰后的效果,檐口仍是平直的,还没有真正的反宇与翘起的屋角 [17]。也许是碍于发掘起翘的搭角技艺,但已有意识的萌芽;同时,在文学艺术上,东汉史学家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也强调了角翘的功能作用,还有壁画上的飞天、凤鸟形象等,均表达出了对建筑角翘的期待和向往,但考虑到汉代“大、满、全、溢”等凝重与飞动统一的审美观 [18],诗词歌赋及彩画中的建筑形态也不排除有超前的理想化成分,故不足以说秦汉即为角翘的起源,不过称之为萌芽期或准备阶段一点也不夸张。

(2)实例初现,角翘可考——隋、唐兴盛

到了隋唐,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南北各地的营造技术汇集融合,使房屋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构架样式也有了新的创造 [19]。唐为中国艺术的全盛期,因政治安定,宫殿寺庙等建造均为活跃,既以倔强粗壮风格胜,又以柔美精巧手法见长,诚蔚然大观 [20]。可能是由于意识到了直屋角的弊端,如受力性能较弱等,角翘得到了发展。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也产生与此,这时已可以清晰看到翼角起翘了(图8)

图片

图8  唐代南禅寺大殿翼角起翘图

(摘自傅熹年《建筑十论》)

且檐口微微升起。笔者以为,张静娴学者所提翼角起翘至迟出现在中唐是真实可靠的。这个时期,角翘已有实例可证,且较为普及,处于蓬勃发展的兴盛期,影响远播日本。在角翘的萌芽和兴盛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过渡——魏晋南北朝,它上承东汉、下启隋唐,是中国历史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建筑发展的重要过渡、转折期 [21]。北魏的高阳王寺“白殿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宇”, 表明北魏末期已现角翘做法,但尚不普遍,处于尝试阶段,大概只有宫殿和少数王族府第才有使用 [22],也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用建筑屋顶形式来“明尊卑”的等级制度日益凸显。后来,东晋的壁画和碑刻中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式样,并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23]

(3)角翘普及,嫩戗发端——宋代推广

梁思成先生曾形容中国建筑“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24]。宋代建筑整体比例优雅、细节精美 [25],虽规模较唐代的小了些,但是比唐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北宋把已经成熟定形的建筑制度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编成《营造法式》,其中对角梁叙述虽仅了了几句但影响深远。可以说北宋大约就是角翘普及的时代了 [5],角翘在这时的宫殿、王府、寺庙、道观等建筑物上有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图9)

图片

图9  宋代的翼角起翘

(摘自岳青《中国建筑翼角起翘形制源流考》)

但个别地区也还保留着平屋檐的做法[14]。此外,《后山谈丛》载:“东都相国寺楼门,唐人所造。国初木工喻皓曰:'他皆可能,为不解卷檐尔。’每至其下,仰而观焉。立即则坐,坐机则卧,求其理而不得”。故事是说,浙江名匠喻皓应募来到东京汴梁,负责开宝寺塔的设计建造,在此之前他每路过相国寺的楼门都要坐下来好好地观察其屋下卷檐,深加揣摩。这是由于南北方的翼角做法自宋代起就不一样了 [14],或者说那时的江南仍无角翘 [5]。北宋末年,安史之乱后,文化中心随经济中心南移。黄河流域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使得角翘形象随着人口流动及文化传播向江浙、福建地区流传,促成嫩戗做法在江浙地区的发端 [26]。日本现存《五山什刹图》佐证了宋元时期高耸角翘在江浙地区流行的情况,据图,南宋径山寺法堂似已见嫩戗发戗做法雏形 [26]。

图片

(4)因袭相承,变易较微——明、清稳定、规范化

明、清两代,作为我国建筑历史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袭相承,变易较微”,在建筑的形式、构造方式、建筑材料、工艺技术以及法式则例的遵循方面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风格,有很多共同或相似之处 [27]。在这个时候,古建筑修缮工作大量开展,一系列有关建筑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版,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成为了清代的官书;姚承祖的《营造法原》推广了南方的嫩戗做法。屋面坡度较宋代更陡,檐口生起取消,高角翘的趋势渐渐淡去,翼角起翘又趋于平缓,更显沉稳庄重(图10)。

图片

图10  清代建筑缓和的翼角起翘

(摘自王贵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

建筑营造和修缮蓬勃展开,且有“法”可考,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史料,可以称之为翼角起翘发展阶段的稳定、规范化时期。通过脉络梳理可以看出,翼角的起翘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萌芽、繁盛、推广和稳定的发展阶段,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局部。

2.2 翼角起翘原因探寻

关于角翘原因,目前主要有功能学说和帐幕学说两种说法:

——功能学说认为翼角的起翘有利于屋面的排水、承重和室内的采光。“上尊而宇卑,则吐水急而溜远”,指的是有起翘的屋面可以把落下来的雨水急速地抛到远处,从而保护木柱避免溅雨而糟朽 [22];“象阙连驰道,反宇照方疏”,是在说屋角的向上反宇使得光照“方疏”,减少了屋檐对室内采光的遮挡 [22];此外,翘角还可以承托一部分屋顶重量,防止屋面下坠、瓦片下滑 [4];凡此种种,无不在强调翼角起翘的功能价值。学者张静娴、筱华、梁思成、李约瑟等人均对此说法表示认同。

——帐幕学说则认为汉族远古祖先在中国北方营游牧生活,住帐幕,加之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 [28],遂定居后仍仿帐幕单纯的结构形式构建屋面,使屋角反翘,遂成凹曲 [29],反映了古时候人们对遮蔽物的本源性需求 [30]。舒展飘逸的屋面与天空水乳交融,勾勒出美妙的空间剪影,表达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的“天人合一”思想 [31]。帐幕学说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提出的,后来学界褒贬不一,也有部分学者肯定了其合理性。

考虑到早期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略大于形式,笔者更加赞同第一种功能学说的看法。民国时期的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也曾表示“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以外的矫揉造作之处”[32],未能对帐幕学说持赞同态度。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单纯的遮风避雨的功能并不足以支撑翼角起飞檐的原因,通过对古代凤鸟图形的研究,认为凤鸟图和角翘也有着某种联系 [33]、角翘与我国的尚鸟习俗密不可分 [34]。

制式分析

3.1 和而不同的两种翼角起翘法

骤看似乎颇为复杂的角翘结构法,其实并不神秘 [5]。在宋和宋以前,一般角翘是由于老角梁比檐椽直径大很多而造成的,或者是只有老角梁没有仔角梁故而起翘只有一重,又或者是仔角梁背前端并不上折,这些角翘的通行做法都使角翘趋于平缓 [5]。可见翼角的制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宋以后的角翘愈发剧烈了,且有了南北差异。自北宋以来,尤其清代的《营造法原》推广了江南地区的嫩戗做法后,中国古建筑在屋顶的构造规律和形式上的南北差异愈发明显:采用明清官式做法北方建筑翼角起翘平缓,建筑造型沉稳大气;以江南建筑为代表的南方建筑,尤其园林建筑,翼角高耸,造型轻盈灵动 [26],呈现十分活泼的姿态,与北方的沉稳端庄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 [22]。还有其他如闽南等地的地方角翘也十分具有生命力,但考虑到均为在基础式样上因地制宜的发散创新[35],和传统木构建筑屋顶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而,笔者着重就南方嫩戗做法和北方多采用的明清官式做法两种差异明显的起翘制式进行分析详述。

嫩戗发戗——“一样、两板、三把尺”。在南方,翼角也叫戗角,搭在桁条(宋称平槫)上的是老戗,搭在老戗上的则是嫩戗。过汉泉先生在《古建筑木工》一书中,将戗角的制作归纳为“一样、两板、三把尺”。“一样”就是戗角的平面放样(图11);

图片

图11 “ 一样”嫩戗做法的平面放样

(摹自侯洪德《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根据放样,运用作图法可取得“两板”——嫩戗样板和摔网里口木的斜度板(图12)

图片

图12.“  两板”嫩戗样板和弯里口木斜度板

(摹自侯洪德《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三把尺”指的是制作弯里口木的弯刀尺、摔网椽的长度尺和摔网椽的后尾平分尺(图13)

图片

图13. “三把尺“示意图

(摹自侯洪德《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按照这样的规律即可搭出一个有起翘的翼角。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戗角起翘程度的,是嫩戗中心线和老戗面垂直线间的交角,也称泼水(图14)

图片

图 14. 嫩戗泼水位置示意图

(摘注自侯洪德《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最小泼水为 32°,最大为 39° 48′,则老、嫩戗之相交角度在122°到130°之间为宜。通常情况下,殿庭较为庄重,泼水常泼足,即在130°为宜,角翘趋缓;而亭阁小巧,泼水宜于酌收 [36]。明清的官式做法——“冲三翘四撇半椽”。在北方,角梁为两层合抱叠用,在下面的前端伸出檐桁外,做霸王拳雕饰的称为老角梁,不同于嫩、老戗,仔角梁是叠在老角梁之上的,且前端长过老角梁并向上翘起,尾部叠合方式有扣金造、插金造和压金造三种 [37]。其制式流程和南方相似,都是从平面出发推敲至空间上的三度曲线,其中“冲三”是用来确定仔角梁梁头分位点位置的, 即比正身檐平出长度加出三椽径 [38];“翘四”则是说在老角梁上皮延长线的基础上,仔角梁应翘起,翘起高度按老角梁上皮至大连檐下皮,一般为四椽径(图15)

图片

图15.“冲三翘四”

(摹自马炳坚《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它既是法则性规定又不是僵硬不变的律条,尤其园林建筑偶尔翘起达五椽径;“撇半椽”是指仔角梁梁头的撇度(图16)

图片

图16.“撇半椽”

(摹自马炳坚《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即第一根翘飞椽弯曲的夹角为半个椽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制约角翘程度的除仔角梁的翘度外,还有角梁的位置——尾部斜搭于檩条之上的较平缓,而平置于檩条之下的则起翘明显 [26]。

可以看出,南、北方制式在起翘原理上有所相似:一方面,翼角的支撑部分均为双层,即老戗和嫩戗或老角梁和仔角梁,在北方这主要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重量所决定——建筑的椽子和望板上有 20 多厘米的苫背层,单一的角梁尚无法承托,如要起翘就更困难了,而南方屋顶较轻、对力学的考量较少,但考虑到造型上高翘的需要,角梁也为双层;另一方面,翼角椽的排列方法均为扇形排列。至于不同点,二者的核心构造差异在于起翘的方式和形态:南方“嫩戗斜立于老戗之上”的角翘做法直接造成了形态上的剧烈起翘,而北方的明清官式做法则是使老角梁高于檐椽直径,翼角椽缓缓依次垫高,故而起翘较为平和。

3.2 角翘法的空间流布

在起翘制式的空间流布上,南方嫩戗做法中的“南方”与文化地理学上的定义略有不同,主要指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的江、浙、闽、徽、赣等嫩戗做法的普及地区 [26],采用明清官式的“北方”则是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区(图17),但南、北的划分并非绝对,也有一些地区存在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的趋势和实例,如河南南阳等地。

图片

图 17. 不同制式的空间流布与划分

(摘自岳青《中国建筑翼角起翘形制源流考》)

3.3 角翘法的差异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两地气候环境的迥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角翘的形态,乃是差异的主要成因。在寒冷干旱的北方,建筑角翘平缓,从而能够更好地抵御严寒;而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屋角高翘,有利于迎纳夏季清爽的海风。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外,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和审美观也是翼角在形态上差异化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北方长期作为都城的选址,受皇权思想影响严重,以彰显气势和权威为主;而江南地区则更加自由,以抒发个人意趣为主,此外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对鸟类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故而建筑造型轻盈灵动,在营造上体现出一定的仿生学思想 [39]。

纵向地,从时间上看,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肇兴于北方,后流于南方 [5];横向地,从形制上看,角翘在南方有了新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北方,这样的差异既表达出南北方建筑不同的文化与审美,又反映了南北方文化和人口的交流与互动,显示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博大精深。在制式上,嫩戗做法的角翘最为剧烈,北方明清的官式做法次之,而平置式起翘法的翼角翘度居两者之中。

图片
案例研究

为了更加生动地分析阐释翼角的起翘形态与制式,笔者以古今为轴,就不同时期几个体量相仿的建筑进行案例研究:

4.1 唐代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山西五台县小李村,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翼角微微翘,始建于唐初,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南禅寺大殿是最早有翼角起翘的实例,那檐口微动的曲线,是由老角梁的位置、翼角椽的排列方式和角柱的生起三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南禅寺大殿采用斜置法,即老角梁斜搭于檐檩和金檩之上 [9],没有仔角梁,翼角椽的排列和铺钉介入平行和扇形之间 [40],故而屋角既非平直也不高翘(图18);大殿角柱比当心间柱生起约2寸,使檐口微起、抬升。斗栱的转角铺作也起了一定的承托作用。总的说来,南禅寺大殿屋顶出檐平缓、翼角形态舒展,展现了唐代疏朗大气的建筑风格。

图片

图18  南禅寺大殿的翼角

(摘自祁英涛 , 柴泽俊 . 南禅寺大殿修复;李会智 . 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井庆升 . 浅谈古建筑翼角的演变)

4.2 宋元时期的少林寺初祖庵大殿、金华天宁寺大雄宝殿

初祖庵大殿,位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外五乳峰下,是三开三进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始建于北宋末期。虽然地理位置隶属北方,但大殿在样式上远北而近南 [41],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江南建筑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梁架与铺作的交接,即补间铺作里转,下昂直抵下平槫底 [42];另一方面,大殿采用平置法,即老角梁平置于檩下,仔角梁平直不上折,翼角起翘明显(图19)。

图片

图19  初祖庵大殿翼角

(摘自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 卷上》)

其屋盖部分的高度远超柱高,形成“大屋顶”,整体形态刚柔并济,粗中有细,体现了北方的殿阁思想和南方的构造巧思,反映出南北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现象。

天宁寺大雄宝殿位于浙江金华,于北宋建成,元代重修,是江南现存典型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单檐歇山顶,外观俊逸、结构冼练、构建精美,时代特征显著。不同于其他元代建筑,天宁寺大雄宝殿的面阔和进深相等,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以此扩大殿内的礼佛空间 [43]。大殿的翼角起翘十分剧烈,从正立面上看甚至有高出屋脊之势。大殿不用飞椽,通过延长屋檐来增加翼角高度,故而其老角梁较长、后尾斜置于中平椽之上,仔角梁上折,起翘剧烈 [26] (图20)。

图片

图20  天宁寺大殿翼角

(摘自丁绍恒 . 金华天宁寺大殿木构造研究)

4.3 现代城市展园中的仿古建筑

涵虚榭,是2019年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中,位于盆景园中轴线上的主体木构歇山建筑,环水抱竹、外接周围廊,全园仿古建筑照宋代建筑式样,遵循南方官式做法,依《营造法原》展开(图21)

图片

图21  涵虚榭(作者自摄)

涵虚榭的翼角采用嫩戗斜立于老戗之上的方式,泼水酌收至 32°,且翼角椽排列至密,翘数多达13根,起翘十分明显(图22)。

图片

图 22 涵虚榭(作者自绘)

不同于古建筑一般的礼佛功能,现代城市展园中的古建筑多作为陈列、展览之所,或结合园林环境为游客提供休憩、赏景之处。涵虚榭也不例外,其室内用作盆景和书画展览,外部的周围廊设置了坐槛、美人靠,以供游客“仰画飞檐”。

反观现代仿古建筑,我们(1)首先需明确想要“仿”的时期,整体、统一地表现;(2)注重细节的描绘,如老角梁头部的雕刻式样等;(3)适度地创新,笔者以为有的仿古建筑谓之创新将木材以混凝土替换实为不可取,古建筑木骨法的巧妙均是基于木材出发,结构和材料本不应被更改,而在吻兽、挂落和栏杆样式等处是可以有创新的。

从以上四个修于不同年代、地域的单檐歇山建筑可以看出,翼角起翘从唐代以来,处在一种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从唐至元,有角翘的建筑其翘度整体上是逐渐加剧的 [5]。明清取消了升起,角翘趋缓。到了现代,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应用较多,和整体环境结合紧密,弱化了对单体的强调,建筑的角翘也不那么剧烈了。

小结

中国古建筑之翼角,是建筑整体中一个重要的局部,经历了由直线向曲线、由起翘平缓到陡峭的长期发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学与功能价值并存的建筑局部。作为文化重要的物质表达,我国翼角形态的演变反映了技艺的成熟、历史的更迭和文化的变迁——角翘从无到有地,在秦汉时期萌芽、隋唐兴盛、宋朝发展分化,至明清在北方形成了“冲三翘四撇半椽”的独特构造,在南方兴起了“嫩戗发戗”的又一流派,反映了南北方人口、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独特与多样。

图片

此外,翼角以它特殊的轮廓线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形象。它造型轻盈生动、结构严谨繁复。走近它,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反思当下,树立正确的古建筑审美观。那半藏半露的角梁,那似直非曲的椽儿,偶伴檐下风铎叮当,禅音袅袅,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探求它背后的形式与文化内涵。

近年来,各城市展园的相继开展是大众了解、学习古建筑的好时机,更何况翼角起翘的制式并不复杂,在现在仿古建筑营造中实在不应被省略、或用混凝土替代、似是而非地描摹——古老的建筑虽然不能复刻,但其蕴含的营造智慧和方法可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被永恒地传承。

参考文献:略

注释:略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2020,(02);《中国古建筑翼角起翘源流及制式初探》上;《中国古建筑翼角起翘源流及制式初探》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