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仓门口小学读高小五年级时,正值1956年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大地复苏。学校少年先锋队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组织我班集体上庙会。农历三月十三日,正逢星期天,我早早到达学校,全班同学听完老师关于逛庙会,坐船的注意事项,並分了小组后,开始出发。 我班44个学生穿着统一的白褂子,兰裤子,戴着鲜颜的红领巾,打着队旗,高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由老师带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大步流星地奔向南关大桥南河坡码头。班主任租了两支小汽轮,分别由班主任和辅导老师带领我们登上了小汽轮。小汽轮一声长鸣离开码头顺着弯弯的府河东行,大约半个小时,越过了新闸到达府河上闸码头。老师和船工指挥我们小心登上船板,安全顺利地上了码头离开府河。又排队向北走去,不到五分钟,向东望去,芦苇席棚大门正上方写着:保定刘守庙物资交大会,十几个大红字呈现在眼前。 同学们4人一组,手拉手跟着老师走进席棚,席棚内两侧全是货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物品,有大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穿的球儿鞋,绸缎粗布,锅碗瓢盆等日用百货,琳琅滴目,真让人看花了眼。大棚里落绎不绝来往的人群,手举着香草(到庙会人人买香草,避邪,驱虫用),个个喜笑颜开。 老师己事先做好了安全准备,怕逛庙会挤丢同学或发生意外,我岁数小,被叁个大点的同学保护着,他们不敢撒手,我们四人手拉手紧跟着其他小组,形影不离,足足有一个多小时才走出大棚。大棚外东北方向小道上两侧白布棚子一个挨一个,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逛庙人员的吵吵声形成了悦耳的交响曲。不远处还传來高音喇叭声,那是杂技团和马戏团的宣传声;近处听见吹拉弹唱声,同学们走过去一看是拉洋片的和卖十三香的。再往北走,没有了白账子,儿童玩具木制长矛扎抢、大刀、剑、大花脸,风葫芦等玩具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大约有三百米长。三五成群的大人拿着买来的香草,在挑选孩子喜欢的木制玩具。 当同学们走到马戏团和杂技团的两个用白布围起的场子之间,老师的吹哨声划破了天空!同学立即围在一起听老师讲话:同学们,三月十五庙会己传承了数百年,方圆百里的乡亲们到这个日子都来上庙,一来记念明初名医刘守真,老师让同学们回头看西面方向,那一片古建筑就是守真庙,那里香火正浓,人山人海,全是烧香的,我就不带同学们去了。二来城乡百姓购买所需物品,庙东侧是条南北马路,顺路往南走过桥后还是庙会,东西长约三里的马路两侧全部是农民所购物品,如各种农具,打场用的鼓风机,割麦用的镰刀,翻地用的犁具,锄头,浇地用的水车斗子,柳罐头(柳条编的水桶),收粮食用的柳条簸箕,箩筐,笸箩等等,近百里的老乡来这购买,我就不带同学们看了。休息1个小时,同学们可以到饭店棚里吃点饭,然后集合,按原路返回上闸码头,乘船返校。 我们小组四人随其他小组走进较大的一家餐馆棚内,同学们有买炸糕的,有买油条的,有买凉粉的,各取所需,一毛钱就吃饱了(炸糕5分一个,油条3分一根,豆浆2分一碗,烧饼4分1个,凉粉5分一碗,扒羔5分)… 不到一个小时,同学们四人一组手拉手返回集合地,等待老师发令起程走向上闸码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一晃童年跟着老师乘船逛庙会过去了65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