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路中连接市府前街、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直隶都城隍庙”而得名。早年间,受庙会和天华市场、马号的影响,整条街的商业非常兴隆,民俗文化味儿异常浓郁。此后,历经朝代更替,社会变迁,城隍庙街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 保定最古老繁荣商业街,源自城隍庙会 作为古城最早的商业街区,城隍庙街的繁华源于对城隍庙神的信仰。城隍庙是元代汝南王张柔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始建,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在原庙址基础上重建的一座形制宏伟的府城隍庙。随着对城隍祭祀活动逐年大型化,形成集对城隍崇拜、商品交流和民间演艺于一体的盛大庙会。 曾作为样板房设计的明清风格仿古建筑。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新上任的省府官员为破除迷信,将保定城隍庙内被历代王朝所封人格化的城隍神像全部拆除,由慈善团体筹资在庙内加建新房170间,招商迁入。至此,以祭祀活动为主导的城隍庙及庙会,转为纯商贸经营场所。 相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隍庙街南段多竹货铺、土产杂品,中段多古玩、字画及玻璃镜框、成衣、白铁等店铺,北段则是干鲜果品、点心、糖果、小吃店等。这里平时每天有早市,多是批发销售,逢年过节整天从早到晚人流如潮。尤其每年腊月二十前后这里便是年货市场,到处有风葫芦、糖人、风筝、花脸、毽子、玻璃蹦蹦、气球、小炮、面人,小的刀、枪、棍、 棒,大小玻璃球,不同图面的彩色“洋片”和微风吹动的风车等儿童玩具摊点。尤其庙门前墙上挂满大大小小、造型各异、五光十色的灯笼更是引人入胜。 “那时候,来保定不逛城隍庙街,相当于没来。”作为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全国四大城隍庙之一,齐白石等大画家当年都曾被吸引来这里卖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