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闹市口”都城隍庙

 liuzy56 2014-06-13

“闹市口”都城隍庙

“闹市口”,当年真正人头攒动的市场、庙会,就在今天的闹市口大街。现在,可以探访的,是林立的现代化大楼之中,还有个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在当年沟头城隍庙街路北(即今复兴门内西兴盛胡同),元佑圣王灵应庙址,后改为大都城隍庙。

一般府、州、县都是城隍庙,在京城或总督、巡抚一级的衙门所在地则称都城隍庙。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北京、南京、西安)。

都城隍庙位于复兴门内的成方街(旧称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圣灵应庙。明永乐年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又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火又重建。

都城隍庙坐北朝面,中轴线上依次有门三重(庙门、顺德门、阐威门)、钟鼓楼、大威灵祠和寝祠,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等。庙内有顺治十五年(1658年)立石的《西棚老会碑记》,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石的《东棚二圣会碑记》和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石的《重修京都城隍庙街挂灯会碑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石的《重修都城隍庙碑记》以及《中棚圣会碑记》。

都城隍庙会在明代是最大的庙会。明刘侗著《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观者云,贸迁者三,渴乎庙者一。详尽地记载了庙会出售钟鼎、书画、玉器、文玩的兴旺景象。明人笔记《谈经》还说到外国客商逛都城隍庙庙会: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的情景,《谈经》中还说: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列肆三里绵亘十里,足以说明庙会规模之大。

都城隍庙庙会旧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开市之日商贩云集,不仅人们日常所用之物无所不有,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如苏绣、蜀锦、绫罗绸缎、笔墨宣纸等以及国内外奇珍异宝,如商周之彝鼎、奏汉之镜、唐宋之书画、名窑瓷器、珠宝、象牙、玉器、珊瑚树等等,盈架悬陈,琳琅满目。客商不仅来自国内四面八方,还有国外的。

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初十,开庙十天。初一日,宛平县的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相会见。城隍出巡,气势很大,仪仗威严,铜锣开道,肃静回避牌,旌旗伞扇,全份执事。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前后有舍身还愿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慢慢跟行。还有各种香会相随,如秧歌、高跷、五虎棍之类,边走边表演,锣鼓喧天,谓之献神。沿途观者如潮。宛平县城隍驾到时,都城隍庙亦以旌旗执事,香会文场相迎。届时几档子甚至数十档子香会相聚一起,各自表演拿手绝技,把走会活动推向了高峰。进庙会后,举行隆重的仪式,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善男信女进香者,不计其数。

 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和附属建筑都烧得荡然无存了。只好重修。这座古庙与老北京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至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至今仍留下闹市口这一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旧有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湖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闹市口”都城隍庙

“闹市口”都城隍庙

“闹市口”都城隍庙

“闹市口”都城隍庙

“闹市口”都城隍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