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学》《社会系统运筹学》

 东方文捷 2022-02-03

 

系统学:社会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 

本书宣传和弘扬系统科学钱学森学派关于结合社会系统工程构建系统学的学术思想。社会系统是开放的特殊复杂巨系统,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前缘课题。本书试图初步构建系统学的体系,并对处理社会系统工程问题提出初步的方法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相关制度是实施社会系统工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是方法论的保证,因此系统科学钱学森学派能够克服西方系统科学的缺陷和困惑。本书对于在系统科学界引起相关讨论与研究,及对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改革事业,可能起到某种参考和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系统学:社会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是响应我国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创建系统学的伟大号召所作的初步尝试,结合社会系统科学发展问题的探讨而立论,故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以适应当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书中在将钱学森的相关思想和学说整理进系统框架的同时,着重探讨社会系统这种开放的特殊复杂巨系统的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从而为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起初步的框架,为其定量化处理和可操作性指出了技术路线。
  《系统学:社会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为系统学建立了初步的框架,在国内外属于前沿性的探讨。
  《系统学:社会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可供系统科学研究者、社会科学研究者、高校相关学科师生和各级领导干部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

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建系,先后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五十余年,1981-1982年由教育部选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考察一年,曾兼职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等,退休后仍继续兼课、从事著述和参加学术活动。

目录  · · · · · ·

第1章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系统工程
1.1 系统概念
1.2 系统工程

第2章 系统的分类及其复杂性
2.1 系统的分类
2.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3 系统的复杂性

第3章 系统的结构及其层次、混沌与有序
3.1 系统的结构和层次
3.2决定性与非决定性
3.3 现代混沌理论
3.4 奇异吸引子

第4章 系统发展的规律性
4.1 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4.2 耗散结构理论的启示
4.3 协同学的启示
4.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启示
4.5 超循环理论的启示
4.6 混沌与有序的辩证统一关系
4.7 分形几何学的启示
4.8 突变论的启示
4.9 遗传算法的启示
4.10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启示
4.11 小结

第5章 运筹学对系统学的贡献
5.1 概述
5.2 运筹学方法概论
5.3 运筹学的新发展

第6章 微分动力体系与非线性动力学对系统学的贡献
6.1 微分动力体系对系统学的贡献
6.2 非线性动力学对系统学的贡献

第7章 信息论与信息革命对系统学的贡献
7.1 信息论
7.2 信息革命对系统学的贡献
7.3 信息论的新发展

第8章 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8.1 近、现代历次技术革命中系统控制的应用
8.2 社会系统的能控性
8.3 系统能控性的基本规律
8.4 社会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理论

第9章 控制论对系统学的贡献
9.1 引论
9.2 系统控制与控制系统
9.3 系统控制的基本方法
9.4 复杂系统的控制与决策
9.5 社会控制论

第10章 系统发展的预测
10.1 各种预测方法简介
10.2 复杂系统的预测
10.3 从系统的过去和现在向未来过渡的理论

第11章 系统的目的性、有序性与结构稳定性
11.1 现代系统科学对系统有序性的研究
11.2 社会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理论

第12章 系统结构与功能态的转变
12.1 引论
12.2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结构与功能态的转变
12.3 数学模型的构建
12.4 社会系统功能态转变动力机制的优化
12.5 社会系统的优化控制


第13章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发展中混沌与有序的辩证关系
13.1 引论
13.2 社会系统中混沌与有序的辩证关系
13.3 社会系统发展速度与保持稳定有序的关系
13.4 坚决贯彻实行科学发展观


第14章 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14.1 大成智慧工程
14.2 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大成智慧工程方法
14.3 基于系统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辩证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工程科学方法
14.4 从定性设想到科学推理


第15章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刍论
15.1 引言
15.2 钱学森论社会系统工程方法
15.3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5.4 社会系统工程引论
15.5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框架
1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系统发展建模初探
15.7 宏观经济调控
15.8 社会主义经济的综合计算模型
15.9 社会系统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5.10 社会系统的革新与改进
15.11 社会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手段
15.12 问题导向的方法——根据轻重缓急和主要矛盾建立优化关系场
15.13 结语


第16章 系统学的科学新篇章
16.1 社会系统的科学发展
16.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处理方法
16.3 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附录A]区域规划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探讨
[附录B]机会目标发展估计法(CGDEM)沙盘推演软件的数学原理
[附录C]利益博弈推演法(IGIM)软件设计数学原理
· · · · · · (
收起

社会系统运筹学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结合我国社会系统治理的实际,梳理社会系统治理的方法体系。包含对社会系统运筹、组织管理、中华民族复兴和强国之道的探讨;并就若干问题的洞察性和前瞻性进行了探讨。从系统科学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领导的必要性,有助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书可供学校师生、相关研究工作者与各级领导干部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

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建系,先后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五十余年,1981-1982年由教育部选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考察一年,曾兼职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等,退休后仍继续兼课、从事著述和参加学术活动。

目录  · · · · · ·

绪论
0.0 序——系统科学概论
0.1 社会系统工程引论
0.2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框架
0.3 社会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4 运筹学扩展用于社会系统

0.5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学


第1章 社会系统的结构分析和目标体系
1.1 社会系统的目标体系

1.2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设计及其定量化探讨


第2章 社会系统的外部环境
2.1 本国的地理系统
2.2 全球气候变化
2.3 对外关系

2.4 全球治理


第3章 社会系统的功效评价体系
3.1 物质文明建设的功效评价体系
3.2 政治文明建设的功效评价体系
3.3 精神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
3.4 社会建设的评价体系
3.5 地理建设的评价体系
3.6 国防与军队建设评价体系
3.7 对外关系建设评价体系

3.8 综合评价指数


第4章 社会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
4.1 社会发展的空间约束条件
4.2 社会发展的时间约束条件
4.3 社会发展的机遇约束条件
4.4 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
4.5 人才约束条件
4.6 国内陆理和社会约束条件

4.7 对外关系约束条件


第5章 社会系统发展的决策变量体系
5.1 社会系统运筹决策的基本原理

5.2 社会系统决策变量的运作机制


第6章 国民经济综合计算模型构建设想
6.1 概论
6.2 供需关系分析
6.3 投人一产出分析模型

6.4 城市/区域的投入一产出模型


第7章 社会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7.1 概论
7.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趋势分析

7.3 中国发展的趋势分析


第8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之道
8.1 精神文明建设是立国之本
8.2 人的素质提高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8.3 上层建筑制度建设


第9章 社会系统运筹博弈论
9.1 社会系统的运筹博弈

9.2 博弈分析初探


第10章 社会系统运筹方法论
10.1 社会系统分析方法

10.2 社会系统运筹方法


第11章 社会系统运筹学的核心课题与基本手段
11.1 社会系统运筹学的核心课题
11.2 社会系统运筹学的基本手段

11.3 社会系统效能的定量化研究


第12章 体制机制的优化创新
12.1 政治子系统
12.2 文化子系统
12.3 经济子系统
12.4 社会子系统
12.5 生态文明子系统
12.6 反腐败治本的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
12.7 党的建设子系统

12.8 国防与军队建设子系统


第13章 洞察性与前瞻性探讨
13.1 引论
13.2 我国人口的素质及其提高
13.3 关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13.4 水资源短缺问题
13.5 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

13.6 中国的发展前景


附篇: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附1 钱学森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附2 生命科学的启示
附3 社会系统工程的启示
附4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系统学”是提炼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共同基础理论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系统科学的功能是提供把握复杂性的方法论。




简介

编辑 播报



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科学的这种系统学是提炼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共同基础理论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科学的系统学是由中国学者钱学森所倡导。系统学以系统论为前导和基础,但并不同于系统论。与系统论相比较,系统学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它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论科学,因此它是对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技术科学的提炼。另一方面表现为它的综合性,它不仅建立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之上,而且也广泛地吸收了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新兴的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因而,系统学思想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科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系统学正处在形成和更加系统化的过程之中。

发展过程

编辑 播报


系统学的发展,一是系统哲学、二是系统逻辑、三是系统科学、四是系统应用、五是系统工程。美国E·拉兹洛著《进化─广义综合理论》发展了系统哲学,比利时普利高津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阐述了生物进化与热力学的关系。中国曾(杰)邦哲著《结构论-泛进化理论》(1986-1994年)探讨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关系,1996年中科院《转基因动物通讯》第8-10期转载其中文章“自组织系统的结构理论”,论述系统的结构逻辑(structurity)的3公理(恒在、存在、演在公理)、6原则(泛稳定、泛互作、泛结构、泛相对、泛组织、泛惯性原则)、5原理(相容性、适存性、波动性、交汇性、协变原理)和3定律(整合律:组元协同整合为系统、系统结构协调组元;调适律:组元、系统互作而形态结构适应改变、趋向系统稳态;组构律:组元组合而层级分化、组元分化而结合成系统整体),并应用系统学于生物科学而发展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学等。系统科学诞生于 20世纪 40年代, 不同人从不同侧面研究系统,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名称命名自己参与的学科。其结果, 有些相近的名称所指学科内容大不相同 ,有些研究的内容接近甚至相同却冠以不同的名称,相当混乱。到 20世纪 70年代, 这种混乱局面开始影响系统科学整体的发展, 才引起系统科学界的关注 ,一些学者试图清理这一局面 。其中,最成功的是钱学森,他按照三个层次一架桥梁的模式来梳理 , 终于“将`人各一词, 莫衷一是' 的情况澄清为 `分门别类,共居一体 ' ” , 给系统科学提出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 。填补基础科学层次的空白 ,建立系统学,这个认识就是此一梳理工作的直接结果之一。 [1] 

特征

编辑 播报


1.系统学本质上是研究功能行为和动态的

系统学从本质上说是研究客体对象的功能、行为和动态特征的。它不深究这这是什么东西?而要研究“它做什么?”换言之,系统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注重功能和行为前研究方法,不深究客体对象的基质构成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它不仅在静态中考查系统客体,’而且也在运动和发展中国进行考查。至于物质实体是什么,平常的物理、化学定律是否适用,是无关宏旨的。在某些场合,用这样的动态方法可以揭示出某些关系和事实. [2] 
2.系统学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对象的相对性
同一组要素有时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时又被当作不过是系统的一个部分或子系统,这取决于我们的研究目的。例如,我们研究一个工厂企业,如果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运转情况、找出差距,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考查人、财、物、信息等的利用情况等,以便采取措施更好地完成各项生产指标,那么就把该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看待。但如果我们是站在企业所隶属的厅、局或部等上级立场上,来研究一个厅、厅我部所属的企业构成是否合理,各企业领导班子配备是否适当,产品价格、资金分配、计划指标是否合理等,那么同一个企业就被看作是构成厅、局或都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即组成部分)。 [2] 
3.系统学便于研究复杂系统
对于那些以复杂著称的系统',系统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我们知道,复杂系统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当所研究的系统很复杂时,系统方法更显出它的威力。 [2] 

研究对象

编辑 播报

系统学系统学


系统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系统。根据组成系统的元素和元素种类的多少以及它们之间关联的复杂程度,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巨系统两大类。

简单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元素比较少,它们之间关系又比较单纯,如某些非生命系统;巨系统是指组成系统元素的数目非常庞大的系统。
如果组成系统的元素非常多,但元素种类比较少且它们之间关系比较简单,这类系统称为简单巨系统,如激光系统。
如果组成系统的元素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也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并有多种层次结构,这类系统称为复杂巨系统,例如人体系统和生态系统。在人体系统和生态系统中,元素之间关系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确定规律的。
另一类复杂巨系统是社会系统,组成社会系统的元素是人。由于人的意识作用,系统元素之间关系不仅复杂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系统。系统的上述分类,清晰地刻划了系统复杂性的层次,这对系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编辑 播报


对于简单系统和简单巨系统,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数学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是可以很好地描述和研究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70年代末以来有人把上述理论方法应用到复杂巨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超循环理论。但对整个复杂巨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社会系统的研究,上述理论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策论,就其理论框架而言,是研究社会系统的理想工具。但对策论已取得的成就,还不能处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在于对策论把人的社会性、复杂性、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大大简化了,以至把复杂巨系统问题变成了简单巨系统或简单系统的问题了。

为了寻找研究复杂巨系统的有效方法,钱学森根据国内外对复杂巨系统的工作经验提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是在以下三种复杂巨系统的丰富实践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抽象出来的。这就是:
①在社会系统中,由几百个或几千个变量所描述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技术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②在人体系统中,中西医相结合的临床方法的大量研究和应用;
③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地理区域规划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把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②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
③把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
④把科学技术方法和经验知识结合起来。
经验知识虽不属于科学技术范畴,但对认识、研究复杂巨系统仍有着重要作用。以上这些特点表明,这个方法不仅对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系统学的理论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数据研究.它是一种最优化标准,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假设由一祖先位点替换为另一位点时,发生的替换数目最少的事件为最可能发生的事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MP法只考虑所谓的“信息位点”,所得的进化树是最短的、也是变化最少的进化树.因而,简约法的“最小核苷酸替换数目”原则也意味着“异源同型事件(homoplastic event)(即平行替换、趋同替换、同时替换和回复突变等)最少.
  • 参考资料

    • 1.  钱学森与系统学  .中国知网.2006-11-05[引用日期2016-11-27]

    • 2.  上海铁道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系 《世界科学》社.管理哲学:系统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