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遗体的?从这做法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

 新用户8926AVU2 2022-02-03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应该算是古代最令人惋惜的一位皇帝了,他虽然有振兴明朝的决心,也立志做一位中兴之主,可最后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自他继位之后,虽然也做了一系列革除积弊、清除阉党、整顿吏治的工作,但是始终收效甚微。而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也让崇祯的努力大打折扣。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京城后,崇祯最终还是吊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临终前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时年34岁。

文章图片1

崇祯皇帝的悲惨结局,当然也受到他性格因素的影响,崇祯性格优柔寡断多疑猜忌,不懂得平衡大臣之间的势力。一旦出现纰漏,首先想到的就是甩锅给大臣,甚至连临终前还不忘来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给自己叫屈。不过,虽然崇祯确实有着种种缺点,明朝的灭亡他也确实要负有一定责任,但是明朝末期气候异常,大规模的干旱和瘟疫相继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天灾的出现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占领京师,按照以往历史上的经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应该算是初步夺取了天下。然而,李自成在占据京城仅仅42天之后就被逼退出了京城,失去了争夺天下最关键的条件。紧接着李自成一路被清军追赶,于一年后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被当地的民团误杀,王图霸业终成一场空。

文章图片2

如果说崇祯是古代皇帝中最令人惋惜的一位,那李自成绝对算是最憋屈的一位了。堂堂一个农民军领袖,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山民误杀,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十分憋屈的事情了。那么,原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李自成,又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败亡的呢?从李自成处置崇祯遗体的做法就能看出,大顺政权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后,遗体于3月21日才被发现,中间隔了好几天的时间,就这还是因为李自成下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严令的结果。若非如此的话,崇祯皇帝还不知要在树上挂到几时才能被发现。当崇祯遗体被发现后,李自成并没有妥善对待,而是将其和周皇后的遗体一道移至东华门示众,任由百姓围观。

文章图片3

崇祯虽然不是好皇帝,可毕竟是帝王之尊,李自成此举可谓十分不明智。尤其是对于前明朝的大臣们来说,眼睁睁看着曾经的皇帝被放在城门下示众,难免会产生兔死狐悲之感。而且,对于稳固局面来说,此举也毫无益处,不但安抚不了民心,反而会适得其反。毕竟,对于深受忠君思想熏陶的古人来说,改朝换代其实并非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李自成可能压根就没考虑到,或者他根本就没这个打算。从李自成在京城42天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恐怕丝毫没有想到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任由麾下士兵抢钱抢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全都不得安宁。而李自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没能有效约束手下,不但使得大顺军迅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还引起了前朝大臣的反感。吴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关,恐怕与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文章图片4

如果按照史书上的经验,李自成进入京城第一件事就是应该安抚百姓,然后严厉约束手下士兵,善待前朝大臣。尤其是在如何对待前朝皇帝这件事上,更是应该保持慎重的态度,哪怕其已经身死,也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因为从历史上以往的经验来看,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快稳定局面,并且进一步得到前朝百姓的支持。

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他从小就饱受元朝暴政的欺辱,甚至他的父母、哥哥去世后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如果说对元朝的痛恨,恐怕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深了吧?可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出于稳固天下统治的考虑,为了大局着想,还是第一时间就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而且,朱元璋在对待元朝遗民方面也采取了宽容态度,一视同仁,并没有对元朝遗民赶尽杀绝。

文章图片5

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农民义军出身,然而他们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建立了大明王朝,一个却功败垂成。究其原因,与他们两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毫无疑问,李自成和朱元璋都对前朝充满了痛恨,但他们却并不能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必须采取正确的决策,拉拢安抚前朝人心。朱元璋做到了,所以最终取得了天下,李自成做不到,所以最后功败垂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