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gudian386 2022-02-03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红棕色的皮质药箱,针筒、银针、拔火罐用的玻璃罐……这个药箱的主人就是被称为“赤脚医生第一人”的王桂珍。半个世纪前,王桂珍就是背着这个药箱走在村头田埂,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如今,当年的这些“家当”都成了赤脚医生陈列馆中的重要历史物件。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赤脚医生陈列馆坐落在祝桥镇大沟村的一处平房里,虽然只有2间房,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但里面汇集了王桂珍从业以来的医疗工具、照片、手稿以及各色纪念品,馆内的陈列成了一本赤脚医生的历史纪念册,记录了“赤脚医生”的从产生到一步步发展的脚印,更展示了浦东乡村的医疗史。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王桂珍15岁去工厂做工,1961年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1965年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农村卫生员培训。虽然之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在班里是学得最好的。“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12点。没看懂就问别人。”时至今日,王桂珍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1968年9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的方向》上作出批示。从此,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江镇成了赤脚医生的发源地。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成为赤脚医生后,凭着“一根针一包草”,王桂珍走家串户为群众解决头疼脑热等问题。病人患急性扁桃腺炎,她为病人做皮试、注射青霉素,一气呵成;病人哮喘发作,三更半夜,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有一年端午节的晚上,一位村民生病,打针也不见好转,没有担架,她就把病人扶到藤椅上,和人一起抬着,沿着乡间小路连夜将病人送往医院。没想到路上还遇到了蛇,好在有惊无险。

“其实,事后想想还是很害怕的,只是当时只想着送病人,从蛇身上直接跨了过去。”王桂珍说,当时,赤脚医生是老百姓对我们最亲热的称呼。赤脚医生虽然本事不算大,但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赤脚医生精神就是把老百姓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真正为老百姓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都是要做出来的。”

赤脚医生不仅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还走上了国际讲坛,曾被国际社会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1974年,作为成为当时中国150万“赤脚医生”的代表,王桂珍参加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15分钟的发言中,王桂珍介绍了中国赤脚医生的培训、看病,在农村的作用等。当年这份手稿如今也陈列在展柜中。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当年,正是从浦东田间走向全国的赤脚医生,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1975年,谢晋导演的电影《春苗》热映,就是以王桂珍为原型的。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1985年,当时的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随后,乡村医生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白衣天使”。陈列馆里有王桂珍的赤脚医生合格证、乡村医生证书、医师资格证书,三本证书成为新中国乡村医疗发展历史的见证。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2019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示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从消灭血吸虫病到攻坚慢性病等众多医学成就。其中,就有王桂珍到村民家里送医送药的照片。

“虽然称呼变了,但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衷不会改变。”今年已经77岁的王桂珍依然身体硬朗,尽管早已退休,但依然在发挥余热。

记录“赤脚医生”的脚印!就在这个微型陈列馆

“脚上有泥巴,肩上有药箱,心中有人民”,赤脚医生陈列馆成为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打开了一扇窗,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门口放着的6本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艺术家曹雷写道:“永远不会忘记一生中曾有过这段'赤脚医生’的生活,曾与赤脚医生王桂珍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巡诊,这是我难忘的创作生涯!也让我学习到了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李继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