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星“人才荒”,望来终不来:山寨版阮玲玉和胡蝶无力接棒

 蔡叔刚 2022-02-04
文章图片1

1935年3月,《电声》杂志阮玲玉哀荣特辑的封面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影坛迎来了首次繁盛时代,并贡献出胡蝶(1908-1989)、阮玲玉(1910-1935)和金焰(1910-1983)三大影坛巨星后,以1935年3月8日为分水岭——阮玲玉的离去,也加速了很多女星对当时影坛“无心恋战”,如“标准美人”徐来(1909-1973)、黎明晖(1909-2003)等都相继退出影坛或结婚。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阮玲玉女士自杀逝世送葬,灵榇运往联义山庄安葬,影送者观众拥塞如潮——当时中国所有的报章全部都报道了阮玲玉这次自杀逝世送葬的事件,可谓影响之大

联华公司在阮玲玉去世之后,实力大损,因为现有女明星中都没有递补阮玲玉地位的资格,更有后继无人的恐慌。

胡蝶则寻得如意郎君而结婚隐退,两位巨星相继告别影坛,形成了'当家花旦'青黄不接的态势。

文章图片5

阮玲玉在电影《恋爱与义务》(1931)中的影像

文章图片6

金焰在电影《浪淘沙》(1936)中的影像

文章图片7

1936年,胡蝶欢迎黄柳霜到上海时的影像

为了罗致人才补缺,在成名演员中,陈燕燕(1916-1999)、王人美(1914-1987)、黎莉莉(1915-2005)诸人或因个性不同,或因天才有限,造诣已止,不易再有进步,而各人风格,又与阮玲玉完全不同,于是努力捧新人来递补明星阵线的软弱,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仿造路线。

文章图片8

左为《联华画报》上的这张梅琳的照片就神似阮玲玉

联华公司选中了长相与胡蝶、阮玲玉相似的貂斑华(1913-1941)和梅琳(1915-1997)。

因为中国女明星之最富盛誉者是阮玲玉、胡蝶二人,联华在发掘新人的时候,就希望发现一个阮玲玉替身或是胡蝶第二。

文章图片9

貂斑华和胡蝶都是丰腴型的,相似度甚高

梅琳踏进影圈,为联华公司吴邦藩(1892-1960)所发现。他认为梅琳的芳容正和阮玲玉十分相像,因而设法聘用,来递补阮玲玉的虚席。

梅琳虽有阮玲玉的桃花脸,柳叶眉,却缺乏阮玲玉的演员素质和纯熟的表演技巧。

文章图片10

1935年9月,口袋杂志《玲珑》封面,王引和梅琳

而据说梅琳与貂斑华,很像阮玲玉与胡蝶,梅貂二人,公司方面也以像阮、胡向外宣传,刻意模仿。明星制造就此启动。

联华还对两人给予暗示,使梅琳力追阮玲玉,貂斑华模仿胡蝶,希望一个能递补阮玲玉之虚,一个能抗衡阮玲玉死后唯我独尊的胡蝶。

文章图片11

1936年《联华画报》封面,号称“胡蝶第二”貂斑华,在照相方面,尽量和胡蝶的姿势以及笑容贴近

论容貌,梅琳与貂斑华不相上下,两人都是桃花脸、柳叶眉,严格点说则梅琳较为苗条,貂斑华较为丰满,论资格,梅琳曾屡上镜头,经验较丰,貂斑华则初登银幕,较逊一筹。

二人与联华均订三年合同,至于薪金,梅琳的合同上是第一年60元,第二年90元,第三年120元。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左起:陈燕燕、林楚楚、梅琳在电影《天伦》 (1935)中的影像,影片中没有单独给梅琳一个镜头,实在是遗憾

貂斑华的合同上是第一年30元,第二年60元,第三年90元,从这数目字上,貂华与梅琳都是新人,而貂斑华所得的待遇,低于梅琳一级,可见联华想倚重梅琳,较貂斑华更多一些。

联华公司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公司刊物。所以,在《联华画报》上接二连三地刊登梅琳的封面照,大力宣传。

文章图片14

1935年《联华画报》封面,梅琳——“联华”曾力捧的女明星梅琳,被冠以“阮玲玉第二”,可惜她有心无力

梅琳主演《无愁君子》(1935)之后,接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在《天伦》(1935)和《联华交响曲》(1937)两部影片中担任配角,当时的报纸是这样说的,梅琳小姐主演的影片还不及登载封面的次数多。

其原因是,梅琳体质弱,对于影片公司的连轴转和运转方式,身体上吃不消;第二个原因是梅琳一口吴侬软语,说国语并非所长,而演有声片,又非用国语不可。因此观众就很少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她了。

文章图片15

左二起:林楚楚、梅琳、黎灼灼在电影《天伦》 (1935)中的影像

纵观梅琳留下来的的几部影片中,演员表中的排名都比较靠后,有些较简略的甚至没有她的名字,说明她所扮演的都是不太重要的配角。

而且在这些影像中很难找到几个她的镜头,有的镜头基本是群演的镜头,连单独的特写都没有。让人甚为遗憾。

文章图片16

梅琳艺术照

梅琳之所以在影坛上作品甚少,本人淡薄名利可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她的演技不过关。

就是在《无愁君子》一片中,真正出彩的应该还是那两个谐星——韩兰根(1909-1982)与刘继群(1908-1940),而不是她。

文章图片17

1935年《联华画报》封面,陈燕燕(左)和梅琳

况且其影片本身也并非一流之作,因而自然很快就被人淡忘。

可是貂斑华却不同了,她聪明,她大胆,她活泼,她像胡蝶,她能做到导演所要她达到的境地,并且善于交际,因此她在联华便渐渐地比梅琳受人注意,受人重视。

文章图片18

1935年8月14日出版的口袋杂志第197期《玲珑》内页,右起:貂斑华、叶秋心、高倩苹、顾兰君、黎灼灼

貂斑华原名吴明香,学生时代就是个小影迷,曾经将影片《火烧红莲寺》(1928)的女主演夏佩珍(1908-1975年)奉为“偶像”,并将学名改为吴佩珍。

1934年的一个冬天,吴佩珍和同学一起去“联 华”片场参观拍戏,那天开拍的正是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1935)。

文章图片19

貂斑华(中间穿白旗袍)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她在电影中的几个镜头都是远景

该片编剧孙师毅(1904-1966)看到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相貌出众的小姑娘——吴佩珍,就上前去和她搭话,想邀请她在片中客串一个群众角色——跳舞厅里的舞女。

当电影明星是吴佩珍日思夜想的愿望,当时真是喜出望外。

文章图片20

《青春电影》杂志封面貂斑华

孙师毅看到吴佩珍身穿一件貂皮大衣,斑纹非常华丽,于是灵机一 动说: “我给你起个艺名,就叫貂斑华吧 !”就这样她就踏进了联华公司。

虽然她在当时的薪金虽较梅琳低不少,可是她的地位无形中已在梅琳之上,于是联华当局对貂斑华格外鼓励吹捧。媒体也以《貂斑华像胡蝶》为题“炒作”起来。

文章图片21

貂斑华艺术照

这是因为有个摄影记者,对貂斑华情有独钟。为她拍摄了很多照片拿到各个电影报刊去发表。

在1935年9月20日的《电声》第4卷第38期里面,就有一篇《貂斑华成为照片明星》的报道,貂斑华也有辩解:“我早已说过,我有什么权力禁止别人给我拍照呢?拍了一张,又怎能禁止别人不翻印为十张百张,以至于满天飞呢?这岂止是我如此,哪一位电影演员不是如此呢?”

文章图片22

貂斑华生活照

这也坐实了貂斑华有“照片明星”之称,这恰恰也表现出她擅长媒体关系,她了解媒体的力量,懂得对自己进行包装和炒作。

可是,貂斑华在“联华”拍摄了四部影片,继《新女性》(1935)之后,又接着拍摄了三部影片:《秋扇明灯》(1935)、《天伦》(1935)、《寒江落雁》(1935),她的演技却怎么也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至此,联华公司的两个标本仿制宣告失败。

文章图片23

《电影周报》封面,貂斑华

失败的原因当然和这两个仿造明星无关,她们的容貌也同样美丽,演技也还合格,但她们缺乏巨星身上的独特气质——不论明星本人承认与否,那是时代选择合适的人所造成的偶然中的必然——没有认识到时代大气候对明星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的,这也是白杨(1920-1996)成功的根本原因;仅仅容貌的熟识或美丽,只能吸引人们短暂的注意而已。

文章图片24

胡蝶和阮玲玉

联华和明星两个公司的例子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他们的明星最多,开创了明星制造的模式和方法。

明星公司对于发行和宣传一向很有力,他们善于利用舆论媒体的力量来造星,他们的模式代表了这一时期造星的最高水平。

文章图片25

梅琳影楼照

相反,他们自己的刊物《明星半月刊》,却是力避宣传的嫌疑,“不使读者花钱买纯粹的宣传品,努力使读者读到一点有益的文字这一层”。

所以在《明星半月刊》上根本看不到明星的生活细节、访谈等纯粹的宣传文字,而以影评居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而联华则开创了利用《联华画报》进行宣传的办法,活泼生动地记述明星生活小事,他们的风格在后来的《新华画报》可以看到很多的继承。

文章图片26

梅琳

之后,貂斑华于1939年应邀加入艺华公司,并得到公司老板的青睐,连续让她主演了三部影片《王宝钏》(1939)、《观世音》(1940)、《阎惜姣》(1940)。

很可惜,这三部电影无法再得以窥见真容了。

《阎惜姣》上演之后,貂斑华声誉鹊起,本可以展现她被人看清的“表演才能”时,但不幸的是,她得了肺结核病,于1941年8月15日去世。

文章图片27

电影《阎惜姣》(1940)宣传广告,这也是貂斑华唯一主演的一部电影,可惜胶片失联中......

而梅琳结过两次婚,梅琳的第一任丈夫是天一公司的小生余光(1910-1985),经余光介绍,梅 琳在次龙影片公司拍摄了《好汉》一片,这是她的“处女作”。

梅琳和余光婚后不久,感情破裂,于是宣告离异。

梅琳的第二任丈夫严先生是一位名医,婚后生了6个子女,两人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1997年梅琳在上海告别人世。

文章图片28

貂斑华

想来,这两位昙花一现的女星,在最后的人生道路上各有不同——貂斑华骨子里是喜爱演戏的,本以为到了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在大好年华的时候先赴黄泉,令人扼腕。

而梅琳本有演戏的天赋,可惜自身不是那么热衷演戏,最终选择了云淡风轻的生活,想来这是“聪明”的,毕竟她躲过了多少次的“清洗”,就这一点就让人佩服。

文章图片29

1936年第6卷第9期《联华画报》封面,梅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