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密:冬至又称”数九“的由来

 爱雅阁 2022-02-04
 
图片

图片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数九”,则是古代人们从冬至日起开始计算寒冷天数的民间传统习俗。
冬至是古时的一个大节日。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在周朝,“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蔡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有冬至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的习俗。明、清两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
“数九”又称”冬九九“、”交九“,是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计算寒冬日子的传统习俗。“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暂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日”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其中“三九”时最为寒冷。从“一九”数到“九九”,数九结束,万物惊蛰,冬寒就变成春暖。
古人为什么选择以“九”来计算寒冬天数的周期呢?“数九”以“九”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九次方结束,这里面用”九“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代讲究阴阳的消长与平衡,九在中国哲学中象征着“至阳”之境,也代表着最为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古代皇帝就被称为“九五之尊”。以至阳之数九为周期则意味着阴气逐渐的消减,过九次之后已经快要消耗殆尽,阴气的减少意味着阳气的增多,所以数九天的结束也意味着冬天的远去和春天的到来。
那么在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数九”这样的习俗呢?这自然与古代的生活环境有关。北方的冬日是严寒而漫长的,再加上古代的御寒保暖条件简陋,使得人们对冬天的到来是充满恐惧,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于是用“数九”的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数九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当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推波逐澜,古代文人往往在冬至日“一九”第一天,相约九人一起饮酒(酒与九谐音),用九碟九碗“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数九文化艺术形式很多,其中以“九九歌”最为广泛悠久。“九九歌”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出九九中天气的变化和一些农事活动的规律。“九九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充满了先祖的聪明和智慧,至今长盛不衰,成为华夏民族传统节令文化中的一个经典。
除了九九歌外,人们还发明了“九九消寒图”,用作度过数九的“日历”。在我国北方的民间,人们往往会在冬至日张贴《九九消寒图》于家中,这张图以九天为一个单元,共81个单位即81天,待图中的日子都结束便意味着数九天正式结束了。九九消寒图的制作形式也分为好几种,除了比较常见的圆圈式画法,还有文字式、梅花式。学者邓云乡曾在其著作《燕京乡土记》中记录过老北京描绘梅花式《九九消寒图》的情境:“日冬至,画素梅一支,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