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心法丨阳气郁遏脾胃中焦,当升阳散火

 了然3z5ctoaa2w 2022-02-04
古代医案选编 第15期

导读:本期继续介绍谢映庐对另一首东垣方“升阳散火汤”的运用经验。本方同出《内外伤辨惑论》,由羌活、防风、独活、升麻、柴胡、葛根、白芍、人参、炙甘草、生甘草组成,主治肌表筋骨发热:“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李东垣认为,脾主四肢,此症多因血虚热伏脾胃,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中焦而化为火热所致。

一、独热无寒案

杨有成,患疟两月,遍用诸药不效。其疟独热无寒,自觉热从骨髓发透肌表,四肢如焚,扪之烙手,间日一发口不渴,身无汗,舌润,脉沉迟
窃思,若果属瘅疟(编者按:瘅疟表现为但热无寒,病因多是阳热内盛),安得脉不弦数、口不作渴,且神采面色不为病衰必因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中,阳既被郁,郁极不通,而脾主信,故至期发热如疟
治之之法,必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则中焦之抑遏可解
与升阳散火汤,果汗出便利而安。

图片

二、独寒无热案

陈友生病疟,脉象、形色与上案杨有成皆同(编者按:即疟间日一发,口不渴,身无汗,舌润,脉沉迟),不同之处在于陈友生是独寒无热,医治三月不愈。
察其溺短无汗,知为外寒内热,伏火畏寒之症。火郁土中,而脾土主信,故至期如疟。惟有火郁发之一法,亦与升阳散火汤而愈。
谢映庐之子谢甘澍:“此二症一寒一热,俱用升阳散火汤,无非升发脾阳,与古人以肾气汤,治消渴溺多,又治水肿溺少,一开一阖,无非蒸动肾气,非深造微妙者,难与语也。”

图片

三、风热内蕴案

张怀久之子,年方及冠,忽然遍身发疮疹,形如麻疹。疡科诊治,内以凉血托里之剂,外以药汤沐浴,疮疹虽尽伏,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又延请医者,诊为疟疾,投清脾饮,致寒不成寒,热不成热,人事昏惑,绝谷不食,求治于谢映庐。
脉颇浮数,问之不应,扪之身热,视之唇舌俱淡
诊为风热内蕴,抑遏于中。若不外达,势必内攻脏腑,机窍尽闭而毙。当与升阳之药,提出肌表,与升阳散火汤二剂。
药后遍身发热,躁扰不安,其家惊惶,促谢映庐再为诊视。
其身虽热,而问之能答,神识将清,且粥饮亦进,则胃气有权,是为吉兆。而躁扰不安,是正邪气外达之征,明日毒气外出,则内可安
更与辛凉解表之法,与人参败毒散二剂。药后果然疮疹尽皆发出,形如绿豆粒。
再与前法,疮皆灌脓结痂而安,仍与清散药而健
编者按:结合谢映庐治疗“风热内蕴”的5则医案分析,本案患者或因内生风火而发疮疹,原当辛凉清热,疏风解表,使邪热透散。而疡科诊治不当,疮疹虽伏,却是邪不得外发而内攻的表现。因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痛,并且脉颇浮数,是邪仍有外出之机,不可妄用苦寒清热升阳散火汤、人参败毒散透达其邪,领邪外出,故药后遍身发热、躁扰、疮疹再发且灌脓结痂。但火热仍为疮疹主要病因,故终以清散药收功,不可久用温燥风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