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那雷鸣般的打脸声

 地瓜5gbq29yd5l 2022-02-05
图片

【敢食个猪头就敢买二分钟钱酸醋】纸本水墨 46×31|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图片

作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伟业,后世都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盖定。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注了水的。

合诸侯,就是以盟主的身份举办诸侯会盟。九合即九次(也解释为多次),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齐桓公的自述说,“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兵车之会,就是通过武力征伐迫使诸侯进行会盟;乘车之会,就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会盟。

“匡天下”,即是匡正、安定天下。《史记正义》解释说,齐桓公一匡天下,指的是他在周王室内乱时,出手平乱,确立了以周襄王为一个中心的周王朝屹立不倒。

那为什么说“九合一匡”是注了水的?

其实从次数上说,有史家考证,齐桓公“合诸侯”不止九次。问题就在于,每“合”一次,有多少国家参加。

比如公认的第一次,北杏之盟。

这事发生在齐桓公上位第五年,即公元前681年,北杏是齐国的领土,今山东东阿境内。齐桓公举行这次盟会的目的,按《左传·庄公十三年》的说法,是“以平宋乱”。因为就在此前不久,宋国发生内乱,宋闵公被杀,齐桓公觉得这是个既能彰显齐国实力,又能实现霸业的机会,所以决定召集诸侯,共商怎么在宋国进行维和。

北杏之盟有多少国家参加?

《春秋》明确记载:“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除了发起国齐,当事国宋,就只有陈、蔡、邾三国参加。这三个,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诸侯国,对春秋历史不熟的朋友,可能听都没听过。

那么,齐桓公向多少国家发出邀请?

史料不见载,但用脚趾头猜都知道,肯定不止于陈、蔡、邾这三个小国,否则,会盟就没什么意义。春秋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别说晋、楚、秦这些大国,就连曹、卫、郑,都没派人来参加。鲁国在三年前长勺之战侥幸打败了齐国,此后虽然“与齐战,三败北”(《刺客列传》),但还是杯葛了此次盟会。所以鲁国官方修的史书《春秋》,只说“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至于“会”的目的是什么,说都懒得说,可见对齐桓公有多蔑视。到了左丘明析《春秋》而写《左传》,才补进了“以平宋乱”四字。

但是,让齐桓公更下不来台的,是接下来这句:“遂人不至。”

遂是一个古国,据说是舜的后代的封国,疆域只在今天山东的宁阳、肥城一带,当时只是鲁国的附庸国,就连这么小的国家,都不给齐桓公面子。

弱肉强食时代,不能谁面子是需要实力支撑的,否则就要付出代价。《左传》接下来说:“夏,齐人灭遂而戍之。”北杏之盟在春天举行,夏天,齐桓公就出兵把不给面子的遂国给灭了,并入齐国版图。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只能是“恼羞成怒”。我们回想当时北杏会盟时,偌大的主席台上,除了齐和宋,就只有陈、蔡、邾三个小国寡君,大眼对小眼,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幸亏当时还没盛行鼓掌,否则,啪啪啪的掌声,听起来更像是打脸声。

威严还是靠打出来的。齐灭遂之后,《左传》载:“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冬天,齐鲁在柯地举行会盟,这是鲁国第一次跟齐国讲和。

刚搞掂了鲁国,更没想到的事又发生了:“宋人背北杏之会。”

前面说过,北杏会盟本来就是为了平宋乱,盟书上字迹未干,宋国就毁约不鸟齐了。求:齐桓公的左脸和右脸分别发出多少分贝的响声。

但此时的齐国毕竟还是真强国,不服就打到你服。于是,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即发动陈、曹等国联合伐宋,并请周王室出兵。周王室居然也听他的,派大夫单伯率军参与攻打宋国,逼得宋国求和,愿意承认齐桓公是老大,齐才罢兵。

虽然,齐桓公第一次举行盟会就遭大国小国齐打脸,但北杏之盟是第一次由诸侯召开的盟会(之前都是周天子才有资格召开盟会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史家还是把此次盟会视为齐桓公霸业的开始。



如果说,北杏之盟毕竟是齐桓公未正式称霸时举行的,遭到诸侯杯葛也正常,那我们来看,被誉为齐桓霸业巅峰期举办的另一次更著名的葵丘会盟。

前面说过,“一匡天下”是指齐桓公平定周王室内乱,扶立太子姬郑上位成为周襄王,这是发生在公元前655年、即齐桓公二十六年的事,可以想象,周襄王对齐桓公有多感激,所以,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51年,当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林七乡西村)再次举行会盟时,周襄王也派大夫前来参加,并给予了破天荒的礼遇。

关于这一次盟会的召开,《左传·僖公九年》如是说:“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寻盟,且修好”,就是重申之前盟约,谋求天下和平,这是“合礼”的。因为齐桓公已举行过好几次了,周王室和各诸侯也习以为常了,不合礼也变得合礼了。

不同的是,这一次,“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齐太公世家》)

周襄王派大夫宰孔来参加会盟,还赐给齐桓公三大礼物。文武胙,即周王室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祭肉;彤弓矢,即彩雕的弓箭;“大路”不是说给他修一条高速路,而是天子才能乘坐的马车。这三样东西赐给诸侯,自然是莫大的荣耀。

不仅如此,周襄王还让大夫宰孔带话说,让齐桓公接受这些封赏时,不用下拜。

这就等于默认齐桓公跟天子平起平坐了。

按《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说法,“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就是齐桓公听到说不用下跪受赏,也想这么做,管仲在一旁提醒他说不行,他才下堂跪谢,然后再登堂受赐。

从周王朝分封以来,还没有一个诸侯能得到天子如此高规格礼遇。那么,天下诸侯从此就团结在齐桓公周围了?

不。葵丘会盟虽然是齐桓公霸业的巅峰,依然有诸侯不买账。

当时周室衰微,天下四强国:齐、楚、秦、晋。可是,葵丘之会,其他三大国无一参加。司马迁说:“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居)。”虽然都是周的封国,但秦国本就游离于中原诸侯之外,你们玩你们的,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有啥装备;楚国一直被“有文化”的中原诸侯瞧不起,干脆以夷狄自居,早就自己给自己封王了。

晋国呢?

晋献公因病迟到,并且半路折返。

所以,参加葵丘会盟的,就只有齐、宋、卫、郑、许、曹,除了发起国齐,都是中小国家,想寻求齐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的。

所谓“会盟”,严格来讲是先“会”后“盟”,因为“会”的时候周天子把齐桓公抬得如此之高,到了“盟”这一环节,齐桓公自然而然就“益有骄色”了,于是,“诸侯颇有叛者”。

也就是说,齐桓公的傲娇写满脸,与会的诸侯,却开始不服他了。虽然重新明确了的盟约,达成了共识,表面上团结、胜利的盟会,似乎再次传来雷鸣般的打脸声。



另一个细节更能说明问题。

因为周王室的大夫不是诸侯,所以到了诸侯结盟这一环节,周襄王派来的大夫宰孔就离开了。路上,他遇到了迟到的晋献公,正往盟会上赶,宰孔就对晋献公说:“齐侯骄矣,弟(但)无行。”齐侯开始骄傲了,晋侯您别去参加,他也拿您没辙。

于是,晋献公掉头就往回走。

《晋世家》也写到此事,详细一点,宰孔说,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君弟(但)毋会,毋如晋何。”齐桓公越来越骄傲了,不修政德,整天就想着指南打北,诸侯不服他的越来越多,晋侯您不去参加他的盟会,他也拿您没辙。

仿佛是为了印证宰孔的话,《齐太公世家》紧接着又写,葵丘会盟后,齐桓公自吹自擂说,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盖三代,所以我准备去“封泰山,禅梁父”——这可是天子才有资格干的事,可见他已膨胀到什么程度了。后来还是管仲拼命劝谏,才打消了此念头。

盛极而衰,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八年后,在位四十三年的齐桓公病死,因为之前不采纳管仲的建议,任用了乱臣贼子,他死后“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宫中乱成一团,导致“桓公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也就是没人管桓公的尸体,导致他暴尸六十七天,尸虫都爬出寝宫外了。

谁会想到,春秋第一霸主,竟死得很惨,死得很臭。

当然,话说回来,齐桓公毕竟还是凭实力称霸的,对于敢杯葛他的诸侯,基本也都做到了“不服打到你服”。可笑有的国君,如宋襄公之流,根本没实力,也想学齐桓公号令诸侯,过一下盟主之瘾,结果被楚成王在盟会上当场活捉。

可见,不管有没有实力,太过膨胀,都会被打脸,成为历史笑柄,甚至死得很惨,遗臭万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