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年虎事虎文化

 东营微文化_ 2022-02-05

虎年虎事虎文化

《说文解字》中云:“虎,山兽之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虎的地位虽然一直没有超越龙,但因其在丛林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在古代也大多被作为权利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为了保证君王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用青铜、金子、竹子等材料,特制了可分作两半的虎形兵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右半边存于朝廷,左半边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由此足见古人对虎的喜爱和崇拜。
古人崇拜虎,自然有了虎文化,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起源最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它在十二属相中虽然只排了第三,却与龙属并驾齐驱,诸如龙腾虎跃、虎踞龙盘、卧虎藏龙……这些四字成语,虽然字字千斤,却依然道不尽龙的神奇,虎的威风。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虎是能驱灾辟邪的瑞兽,在过去的年画上,小孩子们的帽子上,鞋子上,随处可见虎的形象。
父亲曾经买过一幅虎的年画。画中山崖峭立,飞瀑高悬,苍松翠柏间一只老虎弓腰挺背,长尾剪松,对着远方昂首啸叫,恍惚间似要跃出山涧,追扑猎物而去。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孩子不曾见过老虎,这样的一只神兽,却实在是让我的心里存了太多的问号。奶奶们聚在一起做针线活的时候,我把虎头鞋拿在手里反复观察,可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棉线反而绕得我脑子更乱。我问在村小教书的父亲,能不能带我去看看老虎。父亲摇摇头又点点头,一会儿说能,一会儿又说不能。
父亲不确定的态度,让我有些失望的同时又抱着希望。父亲为了哄我开心,告诉我说利津镇上有个“虎斗牛”表演,每年正月十五都会热闹几天,恁爷爷以前带我去看过,那个老虎不但好看,还能蹦能跳,要不爹带你去那里看。
听爹这么一说,我可高兴得睡不着觉了,天天掰着手指头盼着月亮圆。好不容易等到正月十三的晚上,父亲跑了半个村子,借来一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母亲把一件旧棉衣铺在自行车后座上,用绳子缠得结结实实。那天晚上,我瞅着年画上的老虎,再想想明天就要见到的老虎,好半天都不能入睡。
正月十四一大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带着我出发了。虽然是土路,但是有月亮,浴着白花花的月光,我们爷俩一边说话一边往前走。我头上裹着围巾,脚上是娘刚做好的新棉鞋,怀里揣着几个热馒头,我一点也不冷。父亲戴着棉帽子,还有借来的棉手套,奋力地蹬着自行车。一路上我们停下来吃了馒头,又问了几回路,太阳快要升到中天的时候,终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
我们循着声音赶到大北街村的时候,“虎斗牛”刚刚开始。铺满黄土的大街上,穿着新衣新鞋的大人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我个子小,光听见声音看不见老虎,急得转来转去,好几次想从人缝里钻进去,都没有成功。父亲锁好了自行车,不敢离开,他把我抱起来,放在肩膀上,这一次,我看得真真切切了。
威风凛凛的老虎,黄皮长尾,随着密集的鼓点腾跃而出,刹那间山呼海啸,地动山摇,震人魂魄,让我想起父亲给我讲的《武松打虎》里的“那虎跃起扑过来,武松闪过忙举齐眉棍向虎打去,虎向前一窜齐眉棍打在树枝枒,将树枝和棍都打断了。武松丢下断棍,那虎又向他扑来,向后一跃那虎就落在他的面前……”我是又好奇又紧张,使劲地抱住父亲。
在时而缓慢时而急切的锣鼓声中,可怜的小猴子使出所有的本能,奔跑、跳跃、翻滚,老虎却总是威而不怒,塌腰、弓背、扫尾,围着小猴子来回戏耍。直到玩得累了,才作势一扑,把小猴子吞入腹中。看到这里,我本来是很害怕了,眼见得扮演小猴子的孩子从老虎的腿下迅速地滚出去了,我才高兴地鼓起掌来。
鼻子上画着白花,穿着蓝上衣绿裤子的牧童赶着耕牛上场的时候,还没有填饱肚子的老虎腾空而起,长剑似的尾巴掀起一阵疾风,恶狠狠扑向牧童......吓得我一个趔趄,父亲紧紧抱住我,把我从右肩换到了左肩。此时的鼓点越来越密,越来越急,老虎不断地对救主的大黑牛攻击,跳跃、扑咬。忠厚善良的大黑牛无所畏惧,躬身侧头,一边躲避老虎的疯狂袭击,一边用尖利的牛角刺向敌人。这一段看得我心惊胆战,手心冒汗。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我老虎好看不。我说好看是好看,它要是吃草就更好看了。父亲当时没有给我解释什么,他知道解释我也懂不了。
等我上了初中,学了动物学,知道了自然界的生物链后,再跟父亲探讨这个问题,已经觉得比较平常了。我们村子附近有了“虎斗牛”表演以后,我又去看过几次,喜欢上了这个民间舞蹈的同时,也开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我们村子里最有文化的老爷爷告诉我,1836年,也就是清朝的时候,正月十五家穷买不起蜡烛灯火,耍不起龙灯,利津县城北街的小伙子王继先有些武功,就想法子学会了用竹篾扎老虎头的技艺,再糊上毛头纸,穿上黄布做的衣裳,配上他们独创的锣鼓经“老虎通”,两只老虎满大街上斗舞,锣鼓喧天,极尽热闹,还不费钱,给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生活乐趣。这样表演了几十年以后,该舞蹈的创始人又觉得舞蹈内容单调了些,就根据民间“耕牛救主”的传说,又添加了小猴、耕牛、牧童,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精心创作,形成了以“耕牛救主”为主,“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为辅的“虎斗牛”民间舞蹈。20世纪90年代,“虎斗牛”又加进了小老虎的表演,融入了一些亲情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节目内容,在原来正义与邪恶,胆量与智慧的演绎上,添加了生动温暖的场景,使这个民间舞蹈的整体意义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从“老虎斗”到“虎斗牛”,前前后后经过了大约170多年。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到参加东营市文艺汇演,这个诞生于小街陋巷,成长于乱世的民间舞蹈,在新中国的猎猎红旗下,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看,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因为“虎斗牛”起源于我们利津县,越来越喜欢这个民间舞蹈的父亲特别高兴。他和母亲在利津县城居住的那些年,经常去看“虎斗牛”表演。2007年8月,“虎斗牛”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父亲专门打电话告诉了我。2016年,“虎斗牛”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的时候,已经搬到东城居住的老父亲,让我们兄妹开车带着他,又跑回利津去看了一次精彩的表演。那天回到家里,父亲和他的老朋友聊起“虎斗牛”表演,怎么也藏不住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一转眼,2022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又是一个四海同庆、生机勃勃的虎年。疫情的原因,今年去现场欣赏“虎斗牛”表演应该是不可能了,我打算搜集一些最新的“虎斗牛”高清视频,一家人宅在家里,好好地陪着父亲母亲过个热热乎乎的幸福年。

(摄影  曹新庆)

作者简介:崔向珍,山东省作协会员,第五批黄河口文化之星。入围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有多篇文章入选中考、中高考模拟阅读题及初中语文随堂教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