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念及其特征

 昵称50319000 2022-02-05
  •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思维对象,总是具有一定的属性。属性就是对象自身的性质或对象间的关系。

    • 1)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某类对象所具有而别类不具有的属性,亦即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

      非本质属性:不只为某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亦即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 2)概念的作用

      在认识过程中,概念是科学认识一定阶段的总结。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每门科学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在逻辑思维中,概念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细胞”。

  • (二)概念与语词

    • 1)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概念离不开语词,它的形成和表达都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实现的,不依赖语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语词也离不开概念。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二者密切不可分割。

    •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第一,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二,同一个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语词来表达;第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例如:“国家”(名词)、“保卫”(动词)、“勇敢”(形容词)、“别人”(代词)、“一群”(数量词)等。虚词(除连词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大部分不能作为句子成分,一般不表达概念,例如,“最”(副词)、“从”(介词)、“吗”(助词)、“啊”(叹词)等。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义词),例如:“玉米”,别名有“包谷”、“棒子”等,语词虽有异,但指称的实为同一种粮食作物。“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叫法虽不同,但都是指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多义词),例如:“背景”,可指舞台的布景,也可以指环境或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

  •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 2)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的内涵与外延?

    注意: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这是词项确定性的表现;概念又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概念灵活性的表现。

    “祖国”和“新中国”:2019年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7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7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宫爆鸡丁”: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概念的种类

  • (一)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指称事物外延的数量不同,概念可划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 1)单独概念:反映某一个别对象的概念,其外延只有一个分子。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指称的对象是特定的一个事物。

      摹状词:摹状词是通过描述事物的特有属性来指称某事物的语词,或是那些包含了数目序列、包含了最高程度限制词、包含了“这个”、“那个”等指示词的语词。

    • 2)普遍概念:反映一类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

      从语言角度看,语词上的普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普遍概念。

    • 3)空概念(虚概念):所谓空概念是由人们想象或综合一些对象的属性而形成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对象是在客观现实中是空类,也叫虚概念。

      空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中所设想的某种事物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如“理想气体”、“孙悟空”、“以太”等等;另一类是对客观事物加以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所形成的概念,如“上帝”、“天堂”等等。

  •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指称的对象是事物的群体还是群体中的任何个体,概念可划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1)集合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例如,“法规汇编”就是指称由若干法规汇集成册的一种群体;“联合国”就是指称由许多成员国依章组建的一个群体。

    • 2)非集合概念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例如,“法规”可指称劳动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可指称中国、越南、泰国、缅甸等。

    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除了要了解集合概念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分析语词所处的语言环境。由于语境不同,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示集合概念,有时可以表示非集合概念,例如,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前一个中国人是指所有中国人,而后一个不是。

  •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划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 1)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也叫肯定概念。

    • 2)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也叫否定概念。

    论域:所谓论域就是人们思考或议论问题时所涉及的一个特定的对象范围,是正概念和负概念外延的总和。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 (一)相容关系

    • (1)全同关系

      • 1)定义:如果S、P两个不同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S、P两个概念的外延间就是全同关系。全同关系也称同一关系。

      • 2)欧拉图

全同关系
    • 该图表示:所有S是P,并且所有P是S。S全同于P,P全同于S。

  • (2)真包含关系

    • 1)定义:如果概念S的外延大于并包含了概念P的全部外延,则S、P两个概念的外延间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 2)欧拉图

真包含关系
    • 该图表示:所有P是S并且有S不是P。S真包含P。

  • (3)真包含于关系

    • 1)定义:如果概念S的外延小于并包含于概念P的外延,则S、P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 2)欧拉图

真包含于关系
    • 该图表示:所有S是P,并且有P不是S。S真包含于P。

  • (4)交叉关系

    • 1)定义:如果S、P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S、P两概念的外延间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 2)欧拉图

交叉关系
    • 该图表示:有的S是P且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且有的P不是S。

  • (二)不相容关系

    • (1)定义: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也称全异关系,是指S、P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

    • (2)欧拉图

全异关系
    • 该图表示:所有S不是P且所有P不是S。

  • (3)种类

    • 1)矛盾关系

      • 定义:如果S、P两个不相容概念被包含于同一属概念M中,并且S、P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M的外延,则S、P两个概念的外延间就是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
    • 欧拉图表示:所有S不是P且所有P不是S,而所有S是M且所有P是M,并且没有M既不是S又不是P。

  • 2)反对关系

    • 定义:如果S、P两个不相容概念被包含于同一属概念M中,并且S、P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M的外延,则S、P两个概念的外延间就是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
  • 欧拉图表示:所有S不是P且所有P不是S,而所有S是M且所有P是M,并且有M既不是S也不是P。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 (一)限制和概括

    • (1)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任何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间构成一种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就越多。

    • (2)概念的限制

      • 1)定义: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 2)同一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限制。例如,“伤害”,从主观动机可以限制为“故意伤害”;从手段上可以限制为“器械伤害”;从危害程度上可以限制为“轻度伤害”。究竟从哪个角度进行限制,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 3)种类:一次限制;连续限制。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 4)作用:概念的限制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殊,使认识具体化。

    • (3)概念的概括

      • 1)定义:概念的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 2)同一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如:“人”,可以概括为“脊椎动物”,也可以概括为“哺乳动物”,还可以概括为“动物”等。究竟从哪个角度进行概括,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 3)种类:一次概括;连续概括。概括的极限是范畴概念。

      • 4)作用:概念的概括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掌握事物的共同本质。

  • (二)定义

    • (1)什么是定义

      • 1)定义:定义是以简明的方式揭示概念内涵或外延的逻辑方法。

      • 2)构成:

        • 被定义项: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其他语词来揭示其内涵或外延的概念,通常用“Ds”表示。

        • 定义项: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或外延的概念,通常用“Dp”表示。

        • 定义联项:定义联项是用来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概念,现代汉语中常常用“是”、“即”等来表示。

        • 定义的一般形式为:Ds就是Dp。例如,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 (2)下定义的方法

      • 1)实质定义

        实质定义也称真实定义,它是用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定义,人们可以凭借真实定义认识事物的内涵。

        最常用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被定义项 = 种差 + 邻近属定义项。

        主要种类:a.性质定义:所揭示的种差是某类事物所特有的性质;b.发生定义:所揭示的种差是某类事物产生或形成的原因或过程;c.关系定义:所揭示的种差是某类事物与他类事物所特有的关系;d.功用定义:所揭示的种差是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功用。

      • 2)外延定义

        外延定义是用简短的语言揭示被定义项的对象范围的定义。

        例如,“失业者”定义为以下人员: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等。实际上这个外延定义是例举式外延定义,而非穷举式外延定义。

      • 3)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是用来说明或规定语词的含义的。

        种类:

        • 说明的语词定义:说明的语词定义就是陈述某一词项已确立的含义。例如,当别人不了解“鼼”(yào)这个语词的意义时,便可用“鼼是中国古代用来割掉犯人鼻子的一种刑罚”来陈述这个语词已确立的含义。说明的语词定义形式可写为:定义项X应具有与被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 规定的语词定义:规定的语词定义就是通过约定给某个词项赋予确定的含义。例如,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规定的语词定义形式可写为:让我们把X视为与Y具有相同的意义。

      科学定义和日常定义

      科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大批新术语。这些概念一经领悟,就会在一种语言中获得一个或几个名称,而且很快在一种或数种其他语言中得到相应的名称。宣传工具的发展伴随着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科技词语渗透到了日常谈话中。但渗透进去的术语都不必保持专家们赋予它们的精确含义。

      例如,日常语言中对某个词的定义是建立在那些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为常人所易懂的参数上的,因为这些参数都是他周围世界的普通东西。普通语言中的定义不得不是近似的,有时还必须竭力避免准确性或科学的确实性。但科学定义的参数具有系统性。在定义物质对象时,它不象普通定义那样,以原料参数和功能参数为核心,而是以一种物质的成分为重要参数,从物质分类的整个体系的角度定义。

      “糖”的定义

      日常定义——“从不同植物中获得的甜物质”;科学定义——“一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甜的碳水化合物,其通式为CnH2nOn”。它们是分属于不同语符系统的(普通语符系统和专业语符系统)两类概念语词。即使是一个概念首先出现于日常语言,然后进入科学语言,原来日常语言中的定义可能被改变。

    • (3)定义的规则

      •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指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违反这一规则,如果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会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如果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会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例如,“鸟是有翅膀的暖血动物”;“鸟是有翅膀的、会飞的暖血动物”。前者太宽,包括了蝙蝠;后者太窄,排除了鸵鸟。

      • 2)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违反这一规则,如果定义项中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即简单重复被定义项的语词,就会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如果定义项中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即定义项还需被定义项来说明,就会犯“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例如,“奇数是比偶数多1的数,偶数是比奇数少1的数”。

      • 3)除非必要,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概念。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定义否定”的逻辑错误。例如,“公诉不是自诉”,其使用了否定联项和负词项,没有揭示“公诉”的内涵,因此,它犯了“定义否定”的逻辑错误。

        如果被定义项的内涵本身反映的就是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这时采用否定形式下定义是可以的。例如,“未成年人就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 4)定义必须简洁确切:下定义必须以简洁的语句,确切地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而那些累赘繁冗、含糊其辞、形象比喻的语句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表达定义的语句不应是冗长、含混和比喻。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作定义”的逻辑错误。例如,资本家是疯狂掠夺剩余价值的吸血鬼,这不是资本家的定义。

    • (4)定义的作用

      • 1)定义是巩固人们的认识成果。

      • 2)定义有助于我们掌握知识。

      • 3)定义能检验人们对概念的认识是否正确。

        注意:任何定义都是不完全的,它只是用概括的形式揭示了一个词项的基本内涵,而不可能揭示事物的全部内容。如果想要给某一词项下一完整的定义,就必须把人类的全部实践包括进来。然而,人类的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否定过时的定义而提出新定义。因此,既要看到定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要注意人们的认识不要受定义的局限。

  • (三)划分

    • (1)什么是划分

      • 1)定义: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 2)构成:

        • 划分的母项:划分的母项是被划分的属概念。

        • 划分的子项:划分的子项是划分后得到的种概念。

        • 划分的根据:划分的根据是作为划分标准的属性。

      • 3)划分不同于分解

        划分是把一个大类分为若干个小类,小类必然具有大类的属性。

        分解是把一个整体分为若干个部分,部分不必然具有整体的性质。

    • (2)划分的方法

      • 1)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

        一次划分:一次划分就是根据一个标准将被划分的概念一次性分为若干个子类,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一个母项,一层次(多个)子项,一个根据。

        连续划分:连续划分是在一次划分基础上,再将其子项当作母项继续划分。连续划分至少有两次划分,具体划分次数要根据需要而定。多层母项,多层子项,多个根据。

      • 2)二分法

        二分法是以母项所反映的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根据,将其子项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子项之间是矛盾关系。一个母项,两个子项,“有无”某属性为根据。

      • 3)分类

        分类是以母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作为根据的划分。划分是分类的基础,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任何分类都是划分,但并非所有的划分都是分类。

划分与分类的区别
  • (3)划分的规则

    •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指划分后得到的各个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违反这一规则,如果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是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果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就是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 2)划分标准必须同一:在每一层次的划分中,有且只有一个标准。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混淆标准”的逻辑错误。例如,“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 3)划分的子项不得相容:划分出的各子项之间应是全异关系。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注意:以上三条规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划分作出的规定,在思维实际中,一个错误的划分可同时违反多条规则,犯有多项错误。

    划分分析

    某大学寝室中住着若干学生,一个大连人,两个北方人,一个云南人,两个人只选修了逻辑哲学,三个人选修了古典音乐,以上陈述涉及了该寝室中所有的人。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下面哪项为真?A.该寝室中最多9个人,最少3个人;B.该寝室中最多8个人,最少5个人;C.该寝室中最多8个人,最少3个人;D.该寝室中最多9个人,最少5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