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因贪财被判死刑,临死前给子女下了两道密令,保全后代200多年

 CYC2008 2022-02-05

图片

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和珅

中国近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可谓是将“权”与“势”这两个字发挥到了顶峰。

在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下,皇帝成为历代王朝权势最高的人,除了要做到总领百官,勤政爱民,还要管理和监督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运行事务。于是,为了减轻国事负担,皇帝们都会培养一些自己信任的人,来帮自己分担政务。

而这些人也慢慢发展成皇帝权力实行的代理人,扰乱朝纲,贪污受贿,为祸人间,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大贪官”“大蛀虫”。

而我今天说的这位,算是在贪官集团中混得最好,活得最精明的一位。他就是清朝一品大贪官和珅。

为什么说他活的“最精明”呢?因为历史上大多的贪官的下场都是家破人亡,诛连九族。但和珅是个例外,他的儿女后代都活了下来。这不得不提一段民间轶闻:“和珅贪财被判死刑,临死前给子女下了两道密令,保全后代200多年。”

图片

经历曲折,博学多才

和珅原名叫钮祜禄·和珅,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武侍家庭。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难产而死,九岁的时候任职三等轻车都尉的父亲意外去世,于是年仅十岁的和珅便带着刚刚出生弟弟靠着家丁的保护,继续维持着家族的生计。

后来,和珅靠看自己的聪慧与才识考上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一个官办学校“咸安宫官学”。进入学校后,和珅便熟读四书五经,善写书作画,还精通满语、汉语、藏语和蒙古语四门语言。深受老师吴省兰的喜爱与称道。

也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直隶总督冯英廉,这位冯大人特别欣赏和珅的才华,于是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和珅为妻,为其解决生活物资,让和珅认真研学,考取功名。

但和珅的功名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前前后后参加了无数次科举考试,但每回皆是名落孙山。也是这一经历让和珅敏锐地认识到并不是自己的学识不够,而是科举考试的腐败让他没有机会通过科举这条路进入官场。

看破了这一切的和珅,意识到了倘若自己要想进入官场、飞黄腾达,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要赢得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赏识,让皇帝直接提点自己才是入仕最佳途径。于是和珅便回家继承了父亲'轻车都尉'的职位,开启了他征战官场的一生。

深得圣意,名震朝野

乾隆四十年,和珅因善于理财,深得皇帝赏识,升为御前侍卫,常伴乾隆左右,也是这一段的伴君经历,为他后来的荣宠加身打下了初步基础。

图片

接下来几年,和珅彻底地摸清了乾隆的日常习惯,性格倾向和一些个人癖好,每当乾隆谈话做事时,他总能从一些表情动作中判断出皇帝内心的想法,因此更加受到乾隆的喜爱和器重,圣宠更甚。

在皇帝的偏爱下,和珅的仕途更是一日千里,步步高升,从户部的一个小小的侍郎到掌管军机的大臣再到后来的正一品忠襄公,再加上自己的长子与皇家十公主结为慕眷,和珅一跃能力皇亲国戚,权倾朝野,名震天下。

贪污受贿,名声败坏

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和珅开始洋洋得意,脱离本心,陷进了贪污腐败的欲望旋涡。

和珅除了能够精确揣测圣意,还拥有一手高超的理财技能,靠着这个技能为乾坤敛了不少的金银花费,给乾隆赚足了花天酒地,七下江南的资本。

随着次数越来越多,和珅便打起了小九九,每次出行办事都会为自己刮搜大量的金银财宝,不久就遭到朝中不少大臣的弹劾与非议,但每回和珅仗着皇帝的信任和偏爱,死里逃生,化险为夷。有时候皇帝也会因时势所迫,将和珅打入大牢,但等风声一过,又将其放了出来。由此可见,当时统治阶段的黑暗与腐败。

睚眦必报,报应不爽

早年的科举不顺,让和珅对文官存在一种怨恨心态,更加上受到的朝廷弹劾大多来自文官集团,一下子激发了和珅心中的仇恨,私下利用自己的职权,将反对自己的文官统统送进了监狱。

图片

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和珅将手伸入科举考试,规定科举学子必须向他报备,得到他的同意之后,才能够考取进士,否则就会名落孙山,永不录用,同时将机会一些投机取巧之士入朝为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后来又大兴文字狱,拉下了许多朝廷官员,搞着当时整个朝廷人心惶惶,敢怒不敢言。

直到新帝登基,嘉庆就在内廷罗列出和珅的种种罪名,将其抄家并投入大牢,于次日赐凌迟自尽。

官兵在抄和珅府的时候,府下地窖里两三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奇珍异宝,黄金白银更是数不胜数,价值估计十多亿两,这都相当于清王朝十五年的国库收入了。

和珅一生,玩尽权术,流转于官场之中,能名利尽收,保全自我,也算得上大智慧之人。

和珅所处的年代,皇帝乾隆贪图享乐,骄奢淫逸,逢年过节宣扬自己的功名,七下江南大兴土地,整个统治阶段弥漫着一种腐败享乐之风。

说到底,乾隆深谙驭臣之道,怎会对和珅所做所为而不自知呢,其实和珅也只不过是当朝皇帝为自己敛财的实用工具和“挡箭牌”,也是有了和珅的存在,才会让当朝皇帝沉溺声色的同时而不被后人诟骂。

聪明的和珅也意识到了这点,才会留下两道密令,一是不留家族名谱,二是不设宗祖祠堂,让司法之人无从下手查杀,自己的子孙后代得以保全性命,延续不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