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最具江南特色的砖身木檐塔,你了解多少?

 Kath2633 2022-02-05

图片

图片

在我国的诸多古建筑类型中,佛塔的美可能是最为震慑人心的。无论是挺拔俊秀的密檐式佛塔,还是的雄浑壮美的木楼阁塔,抑或者是圣洁优美的喇嘛塔,即使是不懂古建筑的普通游客们,也会对它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诸多佛塔类型中,砖木楼阁塔(又称砖身木檐塔)是相当特殊的一种——它介于砖与木之间,完美的平衡了对砖石建筑耐久性和对木结构优美外观的追求。是我国古人独特的创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南地区这种形态优美的砖木楼阁塔都被当作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比如上海龙华寺塔),并被介绍到西方去,成为了很对西方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第一印象,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最美的一种佛塔。

图片

上海龙华寺塔

一、起源及演变

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佛塔是木楼阁塔,至晚在南北朝时期,砖石塔也紧随木塔而出现。到了唐代,木楼阁塔与砖石塔的技术都已成熟,二者并行不悖。然而,木楼阁塔与砖石塔却各有缺陷。

图片

应县木塔

木楼阁塔外形更为美观,出挑的平坐可供游人走出塔外三百六十度俯瞰风景,凭栏远眺,在作为佛塔供奉的同时也发挥着楼阁的作用,然而建造成本高昂,极为耗费木材(仅应县木塔消耗的木材就多达几万立方米,更不用说历史上其他诸多巨型木塔),又极易因失火等原因被毁(中国古代第一高塔洛阳永宁寺九重塔在建成十几年后即毁于雷火);

图片

永宁寺塔(想象图)

砖石塔更为耐火以及其他的自然侵蚀,但内部空间较为局促,也没有可以供人登临远眺的木构平座,可观赏性亦不如木楼阁式塔。

图片

应县木塔与昆明东寺塔

而砖身木檐塔一方面解决了木塔的弊端,即防火性差,木材的不易不存,易燃、易腐、易虫蛀,一旦失火几乎无法挽救;另一方面,砖身木檐塔也解决了砖石塔的弊端,即平座窄小,不能出离塔身远眺风景,砖石材料不如木材造型丰富、与人更亲近,色彩也美观。

因此,砖身木檐塔综合了砖石塔和木塔的优点,尽管它本身也并不是完美,如木构外檐依然不耐火,维修困难等,但至少在坚固、实用、美观之间取得了平衡,而且江南地区的木构建筑技术也使得砖身木檐塔得以实现。

图片

砖木楼阁式塔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但在此之前,古代工匠们已经有过将木构与砖石结合的尝试。根据杨鸿勋先生的考证,隋唐时期的一些密檐式塔会在底层加建一圈木构附阶,为绕塔礼佛的人们提供荫蔽之处。

现在,我开门游览小雁塔时,仍能在其底层看到当年附阶木构件插入塔身之处的孔洞,而云南水目山的祥云寺塔,仍然保存着密檐塔+木构附阶这种古老做法的孑遗。

图片

图片

水目寺塔

五代十国时期,地处江浙的吴越国偏安一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王笃信佛教,在江浙一带广建寺塔,佛教和佛寺建筑在吴越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正是因为吴越国王推崇佛教,建造佛塔,使得建塔的技术带来结构的演变得以产生。在吴越国遗存至今的佛塔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砖木楼阁塔,而在之前并没有此类佛塔的遗存,因此,砖木塔很可能最早由吴越国工匠所创制。

图片

虎丘塔

在国内现存的几十座砖身木檐塔中,最早的是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的虎丘塔(云岩寺塔),塔身八角七层,外部木檐已毁。除此之外,著名的六和塔、雷峰塔、龙华塔也建造于吴越国时期。

到了宋明之际,江南地区经济空前繁荣,在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建造了大量寺塔,现存的砖木楼阁式塔大多建造于这一时期。

到了清代,受到寺院经济实力衰微等因素的影响,砖木楼阁塔几乎不再新建,即使新建的规模也远不能与前朝相比。不过,修缮已毁木檐的工程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如六和塔的木构外檐即为光绪年间修缮时所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南地区现存的砖身木檐塔(部分)

二、 分布及形制

从现存砖身木檐塔的地域分布来看,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市,其余如安徽东南部、福建、广州也有零星分布(如南雄三影塔)。砖木塔的只要分布地区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地区,也就是环太湖一带,更确切地说是五代吴越国的统辖范围,造成这种分布状况主要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图片

南雄三影塔

国内现存的砖身木檐塔,以苏州、杭州为代表性,这些塔基本是在五代吴越时期由于吴越王推崇佛教而大力兴建,不仅在体量上更为巨大,为先进的双套筒结构,而且塔与环境,塔与城市的交融方面,也是典范,不仅构成了古城的城市印象,它也包含着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功用,如地标性建筑、导航、公共场所等——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塔屡毁屡建的主要原因。

图片

最大的砖木楼阁式塔——苏州报恩寺塔

图片

杭州六和塔

从外形上看,砖木楼阁式塔可以分为四角、六角与八角,其中八角最为常见。具有代表性的四角砖木塔有松江方塔、常熟方塔,六角的有南通文风塔、杭州保俶塔,八角的有苏州报恩寺塔、瑞光塔、上海龙华塔和湖州飞英塔。

图片

砖身木檐塔虽然既有砖构部分,也有木构部分,从别表上看与木塔十分相似,但从结构上来说更偏向于砖石塔。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松江方塔(42.65米)与京都法观寺五重塔(46米),会发现它们虽然高度相近,但一个有九重,一个只有五重;而外观为五重的应县木塔更是高达67米。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木构佛塔的层高普遍大于砖木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可以用古代木楼阁技术与砖石建筑技术的差异来解释。

图片

松江方塔与法观寺五重塔

中国古代木楼阁塔多采用“层叠式”的结构,即采用多个上下叠压的结构层组合成一座木塔。以应县木塔为例,它一二层的结构从下至上可分为柱框层(下层柱)—铺作层—柱框层(平坐柱)—铺作层—柱框层(上层柱)—铺作层,只盖了两层就足足有七个结构层!以此推算。明五暗四共九层的应县木塔,是由十九个结构层累叠而成的!而砖身木檐塔则不需要建造这么复杂的结构层。因此,木楼阁塔结构的复杂性是决定它每层层高大于砖木塔的原因,或者说是砖木塔屋檐更为密集的原因。

图片

图片

从内部结构来说,砖木楼阁式塔有单筒、双套筒和套筒柱这三种结构(分别可以对应苏州报恩寺塔、瑞光塔、湖州飞英塔)。不同的结构自然有不同的尺度、造型,但都是由塔壁出挑木构腰檐、平座、栏杆,往往底层还有副阶。

江南砖木混合结构的代表是双套筒结构,由塔心室的内筒、回廊、外壁构成,横向相互支撑,体量一般较大代表了当时砖石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套筒柱结构也是有塔心、回廊和外壁,但是没有塔心室和内筒甬道;单筒结构四周为砖墙,内部完全中空,一般体量最小,需要在内部逐层假设木质楼板。

图片

图片

图片

 松江方塔内部

江南地区的砖木楼阁式塔,通常还保留有木楼阁式塔的孑遗——刹柱,又称塔心柱。早期在木楼阁塔中,塔刹往往十分巨大,占佛塔木构部分的比例甚至能达到三分之一,因此早期佛塔需要使用贯通整座塔的落地刹柱,以支撑、固定沉重的塔刹,同时也起到稳固全塔结构的作用。

不过,到了砖木塔产生的五代时期,塔刹相较于之前已经缩小很多,不再需要贯通整座佛塔的刹柱来支撑塔刹了,因此,江南地区砖木楼阁塔的刹柱往往只贯穿塔顶一到两层。

图片

(瑞光塔的刹柱)

江南砖木楼阁式塔的塔顶可分为砖结构和木结构。砖结构的塔顶为内部砖砌,外部挂瓦,实例如苏州虎丘塔;木结构的塔顶则采用了攒尖顶的结构,以瑞光塔为代表。

图片

图片

 云岩寺塔(左)瑞光塔(右)

综上所述,在江南地区曾经风行一时的砖木楼阁式塔,经过在外观上极力仿木,但其在内部结构、外观细节上与木塔仍有很大不同,也不同于砖石仿木楼阁式塔,而是自成体系,是江南地区匠人们别出心裁的创制,成为了江南地区建筑美学的典范,并且也影响到了江南周边地区的塔类建筑。

更为重要的是,砖木楼阁式塔相较于砖石仿木楼阁式塔,保存有更多木构部分,在江南地区现存明以前木构建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木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END

编辑:追迹

知识分享    文化体验    文博考古游学    团建亲子定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