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坡苏26 元丰四年中秋,苏轼为什么没有留下诗词?​

 无犀之谈 2022-02-06

坡苏26 元丰四年中秋,苏轼为什么没有留下诗词?

每年的中秋日,大都是苏轼文思泉涌的创作日,流传至今与中秋有关的苏轼诗词文章中佳作频仍。

但在元丰四年(1081)的中秋,苏轼可能没有写诗,或者写了,但并不满意,就没有抄送给友人,所以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那年中秋前不久,黄州本地官员郑元舆(君乘)拿了一卷纸找到苏轼,替朋友孟阳求东坡墨宝。

苏轼应了下来,但没有当场挥毫。

中秋当日,苏轼邀请几个朋友在临皋亭饮酒,他这个人没什么酒量,但心情一好,又逢佳节,总控制不住,稍一放纵,就喝高了。

酒醉中,苏轼想起数日前有人求字的事,于是找出那卷纸,稀里糊涂地写了一大通,他也不写诗,就把朋友求字的事用这卷纸时记录了一下。

第二天酒醒,苏轼重看自己的“作品”时,突然发现这卷纸实际上不是纸,而是绢。

至于元丰四年的中秋那天,苏轼到底为什么没有留下作品,除了没控制住酒量、神志不清的原因,可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中秋江亭宴间,来自汴京的官员李婴准备调任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县令,路过黄州,特意到东坡上拜访苏轼,并填了一首《满江红》,在中秋酒宴上献出。

满江红

荆楚风烟,寂寞近、中秋时候。露下冷、兰英将谢,苇花初秀。归燕殷勤辞巷陌,鸣蛩凄楚来窗牖。又谁念、江边有神仙,飘零久。

横琴膝,携筇手。旷望眼,闲吟口。任纷纷万事,到头何有。君不见、凌烟冠剑客,何人气貌长依旧。归去来、一曲为君吟,为君寿。

苏轼特别喜欢这首词。词的作者李婴,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其他资料,唯有这首豪放的词作,因为苏轼的钟爱,而留存下来。

读罢这首《满江红》,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苏轼会如此钟爱。如果不讲作者,让一众东坡门下盲猜,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这可能就是出自坡公手笔吧?

的确,词中豪迈之气,确有坡公神韵。而且词的格局也很像坡公,上片叙景物,下片抒胸臆。

词中很多字句,也很像坡公之笔。

“又谁念、江边有神仙,飘零久。”

苏轼特别向往神仙的世界,诗词中多有神仙出没,如这句写在好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之后的诗句——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李婴词中“横琴膝,携筇手。旷望眼,闲吟口。”,难怪苏轼喜欢。筇,音同穷,一种可以制作手杖的竹子。

男子双盘双膝,古琴横卧于膝上,手执竹杖,眺望远方,口中念念有词。——词中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幅中秋宴会的画面。要知道,苏轼最喜欢的行头就是竹杖了,字里行间的形象,飘逸绝伦,全都写到他的心坎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