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麻疹(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药

 第2图书馆 2022-02-06

  【证治方药】

  疹前期(从开始发热至出疹,3天左右)

  (一)麻毒郁表

  1、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稍烦口渴,饮食如常,大便溏软。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舌苔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麻疹初期,麻毒时邪郁于肌表,首犯肺卫,

  3,治法:辛凉透表,精宣肺卫。

  4,方剂: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加减。

  药物:升麻6g,葛根10g,荆芥10g,薄荷3g(后下),牛蒡子10g,桔梗3g,作叶10g,甘草3g,防风6g,前胡10g。

  方义:升麻、葛根辛凉透疹,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疏风解表,前胡、桔梗宣肺利咽,竹叶清利,甘草调中。

  加减:麻疹欲透未出者加浮萍、芫荽透疹外泄,亦可水煎外洗。口渴加石斛养阴生津,咽痛加山豆根清利咽喉,咳嗽加杏仁、浙贝宜肺,发热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5,变通法:夏暑麻毒时邪外袭。兼夹湿邪者。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药用香薷、扁豆,厚朴,银花、连翘、浮萍、西河柳,祛暑解毒透疹。若麻毒郁表,血运不畅,疹毒透发不出,高热气急,皮疹色淡或紫黯或斑疹互见,面红或灰黯,神烦不安或嗜睡,舌绛苔黄,用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药用连翘、葛根,升麻、当归、赤芍、丹皮、生地、桃仁、红花、紫草等,凉血活血,透疹解毒。若腑气不通,疹毒滞留,身热腹胀痛,便秘,舌红苔黄,用凉膈散(《局方》)加减。药用大黄、玄明粉、薄荷、连翘、竹叶、浮萍、蝉衣、牛蒡子、杏仁等,通腑透疹。

  (二)风寒郁表

  1,临床表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神情烦躁,饮食如常。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2、病因病机:麻毒侵袭,为风寒外邪郁暹,皮疹不易透出,致疹前期延长。

  3,治法:辛温解表,透邪外出。

  4,方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药物:剂芥10g,防风10g,柴胡6g,枳壳5g,前胡10g,桔梗6g,薄荷3~6g(后下),杏仁10g,甘草3g。

  方义:荆芥,防风疏风解表,柴胡、薄荷解肌退热,枳壳、桔梗宽胸,杏仁、前胡宣肺止咳,甘草调中。

  加减:发热恶寒,皮疹未透者,加麻黄、苏叶、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解表透疹:烦躁不安者加蝉衣、钩藤息风:口渴欲饮加芦根,石斛清热生津。

  5,变通法:素体气虚,复感风寒,皮疹透发不出者,用人参败毒散(《类证活人书》)加减,药用人参、茯苓、前胡、柴胡、桔梗、川芎,枳壳、西河柳、薄荷、甘草等,益气解表透疹。若发热口渴改人参为太子参或西洋参,加黄芪益气。

  出疹期(皮疹从见点至透齐,3天左右)

  热炽肺胃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起伏如潮,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咳嗽频频,痰多色黄,目赤眵多,畏光羞明,小便黄。大便干。疹出红活稀少,继而疹密融合,疹色黯红,疹点凸起触之碍手,皮疹自耳后,颜面开始,布发胸、背、腹、四肢,渐及手心、足心,以至鼻准见疹。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麻毒由肺及胃,由卫人气,肺胃热邪壅盛。

  3,治法:清热解毒透疹。

  4,方剂:清解透表汤(缝验方)加减。

  药物:银花10g,连翘10g,桑叶10g,菊花10g,西河柳10g,蝉衣3g,牛蒡子10g,紫草10g,升麻6g,葛根10g,浮萍10g。

  方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升麻、葛根、浮萍、西河柳辛散宣透,桑叶、菊花、蝉衣、牛蒡子疏风清热,紫草凉血解毒。

  加减:高热烦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咳嗽痰多加黄芩、鱼腥草清肺化痰。疹稠色黯者加大青叶、丹皮、红花凉血解毒。疹出未齐,四肢疹稀者,另用西河柳、芜荽煎水熏洗。

  5,变通法:若麻疹透发不出,咳嗽烦躁,咽痛,高热者,可用竹叶柳薯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加减,药用西河柳、升麻、葛根、蝉衣,薄荷、知母、石膏、玄参、麦冬、竹叶、牛蒡子等,清泄肺胃,透疹解毒。

  疹回期(皮疹透齐至疹点收没,3天左右)

  (一)肺胃阴伤

  1,临床表现:麻疹出齐,皮疹依次按序收没。皮肤呈糠麸样脱屑,伴有棕褐色色素沉着。发热渐退,咳嗽减轻,口燥咽干,食纳不振。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细软或细数。

  2,病因病机:麻疹收没,邪退不虚,肺胃阴伤。津液耗损。

  3,治法:养肺益胃。

  4,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桑白皮10g,扁豆10g,天花粉10g,芦根l5~30g,杏仁15g,桔梗6g,甘草3g,炙枇杷叶6~10g。

  方义: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清热,桑白皮清泄肺热,天花粉、芦根清热润燥,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桔梗、甘草利咽,扁豆健脾。

  加减:口渴咽干加石斛、生地养阴,纳呆加谷麦芽,内金增食,咳嗽少痰加百合、川贝粉养肺,咽痛红肿加牛蒡子利咽,便干加瓜萎仁、火麻仁润燥通便,阴虚低热加地骨皮、银柴胡清退虚热。

  5,变通法:可用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扁豆等。

  (二)脾胃气虚

  l、临床表现:疹没热退,面色苍白,神疲少气懒言,纳禽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细。

  2,病因病机:疹渐退没,邪去正伤。脾胃不足,气虚不运。

  3,治法:健脾和胃。

  4,方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太子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3g,炙甘草3g,谷麦芽各10g,山药10g,扁豆6~10g。

  方义: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谷麦芽开胃增食。

  加减:食纳不振,食后腹胀,加鸡内金、佛手理气消胀,神倦懒言者加黄芪补气健脾。

  5,变通法:加见汗出易感者,可用六神散(《慎斋遗书》)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防风、茯苓、山药、扁豆等,固表益气,健脾和胃。

  逆证、变证、并发症

  (一)气营两燔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烦躁谵语,口渴引饮,或身热夜甚,神烦少寐,口燥咽干,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稠密,融合成片。舌绛苔黄,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见于出疹期,麻毒人于气营,气营两燔,营阴受损。

  3,治法:清气凉营。

  4,方剂:白虎汤(g伤寒论》合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生地10g,知母10g,连翘10g,丹皮10g,赤芍10g,竹叶10g,玄参10g,麦冬10g,紫草10g。

  方义:石膏、知母清气分热,生地,麦冬、玄参增液养阴,丹皮、赤芍、紫草凉营解毒,竹叶清利泄热,连翘解毒清热。

  加减:烦渴加石斛、天花粉养阴生津,出血加仙鹤草、茅根止血,神昏嗜睡加菖蒲、郁金通窍,或安宫牛黄丸开窍,高热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息风。

  5,变通法:气营两燔,高热神昏,皮疹密布而色紫黑,肌肤发斑,甚而吐衄出血。舌绰苔黄,脎细数,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二)癖毒闭肺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咳嗽痰鸣,气急喘促,鼻扇唇紫,口渴引饮,便秘尿黄,皮疹密集,疹色紫黯,或疹出不齐,或疹出骤没。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出疹期或疹没期,因失治、误治,或感寒郁闭,或麻毒炽盛,内陷闭肺。

  3,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4,方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3~6g,杏仁10g。生石膏l5~30g(先煎),苏子3~6g,葶苈予3~6g,生甘草3~6g。

  方义:麻黄、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苏子泄肺降逆,生石膏清解退热,生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肺热甚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痰多稠黏加鲜竹沥、胆南星化痰,疹出未齐加浮萍、葛根、升麻透疹,腹胀便秘、喘急者加生大黄、枳实通下降逆,皮疹稠密、面色紫黯者加丹皮、赤芍、紫草凉血解毒。高热痉厥者加羚羊角,钩藤息风,神昏加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

  5,变通法:疹没气急,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脉微欲绝。用上方台独参汤(《十药神书》)或参附龙牡汤(经验方)回阳益气,固脱救逆。

  (三)热毒攻喉

  1,临床表现:发热不逼,咽喉红肿或溃烂疼痛,咳声重浊,声音嘶哑如犬吠,喉问痰鸣,呼吸急促,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气道受阻,致成咽痛、声哑、喘息。

  3,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方剂:清咽下痰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射干6g,桔梗6g,土牛膝10g,牛蒡子10g,连翘l0g,银花l0g,全瓜萎10g,浙贝母6g,马兜铃10g,生甘草3~6g,六神丸5~10粒(另研冲服)。

  方义:土牛膝、银花、连翘、六神丸清热解毒,射干、马兜锋清热止咳降逆,桔梗、甘草利咽止痛,瓜萎、浙贝化痰散结。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

  5,变通法:若出现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肋凹陷,口唇发绀,为喉梗阻重危征象,宜中西压结合积极救治,必要时需作气管切开。

  (四)毒陷心肝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皮疹皋出,稠密成片。疹色紫黯,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喉间痰鸣。舌红绛,苔黄腻,脉实数。

  2、病因病机:麻毒炽盛,正不胜邪,内陷厥阴则痉厥,蒙蔽心包则神昏。

  3,治法:清热解毒,凉肝息风。

  4,方剂: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药物:水牛角(镑,先煎)30g,羚羊角粉1~3g(冲服),钩藤10~15g(后下),生石膏30g(先煎),连翘10~15g。菊花10g,龙胆草6g,紫草10g。丹皮6g,赤芍10g,生地l0~15g,石菖蒲10g,广郁金10g,黄连10g,天竺黄6g。

  方义:水牛角、赤芍、丹皮、辈草、生地凉血解毒,连翘、龙胆草、菊花、生石膏、黄连清热解毒,羚羊角、钩藤平肝息风,石菖蒲,郁金、天竺黄理气化痰、通窍醒神。

  加减:疹出未齐者加浮萍、芜荽、升麻透疹,疹色黯而密布者加丹参、红花凉血化瘀。

  5,变通法:若心阳暴脱,发热巳退,皮疹骤收,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舌淡,脉微细欲绝者,用参附龙牡汤(经验方)加减,药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丹参、红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简易方药】

  1,芫荽、浮萍、西河柳、葛根各10~15g,任选l~2味,每日l剂,水煎服。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齐者。

  2,葱豉消毒教:荆芥穗3g,炒牛蒡4,5g,赤柽柳6g,连翘4,5g,淡竹叶4,5g,薄荷叶2,4g,淡豆豉7,5g,鲜葱白2根。每日l剂,水煎2次,分2次服。8~15岁小儿剂量可增加l倍。

  3,透疹汤;连翘2,4g,蝉蜕1,5g,紫草3g,牛蒡子2g,葛根6g,桔梗2,4g,银花2,4g,甘草1,2g。每日1剂,水煎服。以上为1~3岁小儿剂量,4~6岁加50%,7~12岁加倍。每日1剂,服至疹收热退为止。

  4,消炎透疹汤;粉葛根6g,南薄荷2g(后下),光杏仁9g,炒牛蒡子4,5g,白桔梗3g,粉甘草1,5g,炒萎皮6g,冬桑叶4,5g,净连翘6g,金银花6g,净蝉衣2,4g。每日1剂,水煎,日服3~4次。每次40~60ml,

  5,牛膝甘草汤;牛膝20g,甘草10g,每日l剂,加水150m1,煎至60m1,每次服4~6m1,20~40分钟1次。口服。

  【外治法】

  (一)熏蒸法

  处方:麻黄、浮萍、芫荽、西河柳各15~30g(任选l~2味)加黄酒60g。

  用法:加水适量,煎沸使药气熏蒸室内,再用毛巾蘸药液擦头面,胸背、四肢,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齐者。

  (二)保留灌肠

  处方:葛根、牛蒡子、连翘各6g,薄荷、蝉衣各2g,荆芥、桔梗各5g,翦胡3g。水煎2~3次,将药渣装瓶。

  用法:每收取30~50ml保留灌脑15分钟。日l~2次。用法同上。有助皮疹的透发。

  【评述】

  在治疗上,麻为阳毒,以透为顺、以清为要,宜以清热透疹为基本法则。顺证,疹前期治以宣肺透疹,使麻毒由表而出;疹出期,热炽肺胃,当清热解毒,佐以透疹,使热得清、毒得解;疹设期肺胃阴伤,以虚为主,治当甘寒以养肺胃。逆证,以透疹、解毒、扶正为基本法则。皮疹暴出、疹稠色黯为热盛毒陷,当用清解透疹;皮疹逾期末出,或疹稀色淡,为正虚无以抗邪,当用益气升提以透疹。如出现合并症,则又当重用清解透疹,根据其症状、病位而取化痰平喘、清喉利咽、镇肝息风等法。

  《痘疹论·麻疹四忌》云:“忌荤腥生冷风寒,出麻疹时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抑郁而内攻也。忌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伏,使毒气抑遏不得出,则内攻也。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助毒。忌用补涩,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云:“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若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设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