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烟台轶事(上)----“戏难唱、拳难练”

 新用户36157918 2022-02-06

烟台自1862年开埠以来,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内外文化融合,许多文化体育活动非常繁荣。这时京剧、武术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外地人赞誉说烟台懂京剧的多,是练武术的拳窝。这是老烟台文化体育活动的亮点。更有外界人赞叹进了烟台街,戏难唱,拳难练”。今天笔者讲些掌故轶闻,以飨读者。

 戏难唱 

老烟台人喜欢京戏、懂京戏,欣赏水准高,是全国闻名的京剧码头,这是梨园界公认的。那时京剧相当普及,老烟台以奇山所城为首和坐地户共有十三个村。奇山所城有钱人很多,有民谣说一等公子吹拉弹唱,并请教师专门学戏。每村都有戏剧爱好者,都能自发的演京戏,逢年过节还相互联合演戏。那时奇山所还有大、中、小海阳各村和通神村最为活跃。老百姓更是喜欢,台上锣鼓一响,京胡悠扬,台下人头涌动,如醉如痴。就是海上板船的陆上拉洋车和赶大车的都能唱上几句皮黄。

据说麒麟童周信芳曾五次来烟台,很受欢迎,赞誉很高。但那时无论啥名角儿到了烟台后,都要有戏院老板带着主角儿到各机关团体、海关、商会和票房拜客(就是拜码头)请求关照。由于麒麟童常来烟台都很熟悉。下船后没去拜码头,而是到清泉池泡澡。在休息室的隔壁就听有人说:听说麒麟童来了?有的接话说,是呀!又说,不知打炮戏是哪一出?有人道:还是那萧何追韩信吧?。那人又说:你用口音给我拉着胡琴,我给你唱段萧何追韩信,听听像不像麒麟童?便唱:望将军、且喜怒、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大丈夫要三思而行。周信芳听罢,这用嘴来伴奏,唱词一字不差,有板有眼。这几句唱得比我都不差上下,非常惊奇不已。没等侍者擦身,穿好衣服立即前往拜客。并将此事说给同行听。感叹烟台懂戏会唱的人才太多了。

图片

老烟台本地演员和票友水平高。烟台的丹桂戏院就有自己的基本演员,实力雄厚,阵容强大。有外地的名角儿来,就给他们配戏。没有就自己演出,照样叫座。有文武老生张少甫,旦角新灵芝、张淑芳、王仲兰。武生李仲林。花脸刘胜仁,丑角杨四立、刘少奎。旦角小生赵俊卿在烟台十二年,旦角王亚伦自十五岁在烟台丹桂登台一炮打响自1923年唱到1929年,共六年。后去外地,又多次回烟唱戏,并定居烟台。张少甫、李仲林、杨四立等都给许多名角儿配过戏。张少甫文武老生技艺娴熟。尤精于“挂白满”的戏,如《八蜡庙》中的褚彪。《南天门中》的曹福等,在梨园界是名气大的角儿。武生李仲林解放后,拍摄《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时,他饰演《狮子楼》中的西门庆,从中可见功底之深,艺术水平之高。丑角儿杨四立更有绝活儿,程砚秋19403月来烟台在丹桂戏院演出《窦娥冤》他给配戏。演到《探监》一场,他打完窦娥回身坐椅时有个盘腿坐的动作,坐下后他用自己的两只脚尖左右擦鼻子,然后亮相。真是功夫深厚,妙不可言那!程砚秋赞赏不已。

图片

烟台的票友也很有名望,在三十年代就成立了“烟台国剧社”。有自己的票房。他们经常演出,在烟台有很大的影响力。有名的票友曲学海、许焕章、张世良、曹子乾、郭盛亭、傅少轩、贾宪臣、张兰坡、孙海涛、傅志鉴等。还有琴师贾贤宾、贾贤英、刘国栋等技压一方。他们对京剧唱、念、做、打及戏剧的人物都有很深的研究。据说有位唱老生的名角儿自东北过埠烟台,唱了几场戏,大受欢迎,场场爆满。那天他唱《秦琼卖马》出场就是“碰头彩”,可唱到“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在伸手做动作时,台下有票友突然叫了倒好,立即有人附和。这如一声炸雷,戏唱不下去了。倒好可不是随便叫的,更不是谁都能叫的。得说出叫倒好而必须让人服气的理由来,不然要承担后果的。此时演员下台请教。票友说:“你饰的角儿秦琼,此时穷困聊倒,身无分文,被逼无奈,才卖黄骠马的,你却手戴大戒指,金光闪闪,这与剧情人物相符吗?”说到这里演员拱手作揖,真是忘了摘了,立可认错。回后台脱去手上金戒指,重新开锣。这并不是挑剔,而是懂戏爱戏追求完美艺术所致。所以梨园界人说“烟台地方小,戏要唱得好”。

这些票友在烟台解放后大多数参加了职业剧团。曲学海在青岛京剧团,张兰坡在天津京剧团,还有的在烟台京剧团。这些票友在职业剧团成为主角,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自烟台开埠一百多年来。据《烟台区域文化通览芝罘卷》记载来烟台挂头牌演出的京剧名家有600多人,其中有32位流派创始人。老烟台街人对京剧来说真是见多识广,经长久的京剧艺术熏陶,欣赏水准能不高吗?京剧名角儿姚玉兰,后成为上海大亨杜月笙的侧室夫人。民国时14岁与母亲筱兰英和妹妹姚玉英,到烟台丹桂戏院唱过戏,她知道许多的烟台梨园掌故。她曾说过,“烟台的戏不好唱,听戏的人水准很高。如果戏唱的不够水准,他虽然买了票也不在乎,转头就走。没有两把刷子可不敢到烟台唱戏”。当时梨园界传说,全国有三大码头戏难唱是上海、天津和汉口。三个小地方戏难唱,烟台、营口和安东。

 拳难练

烟台建所城已经有着600多年的历史。郑千里先生编撰的《烟台要览》记载,民间风俗“小儿出生,必扎弓箭悬于门外。男孩则用寸许红布及桃枝、竹条、片松、大葱各数枝,缚为一束;更用杨条屈之为弓,柳条为箭。”这种习俗表现出烟台人追求崇文尚武的精神情怀。老烟台自古有遗风,练拳习武历史悠久。尤其自从开埠以后,好多拳师来烟台授徒。长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通背拳等等拳种,开始传播。有资料可推算出,自光绪七年(1881年左右)相继在烟台街开拳房拳师有七星螳螂拳师王咏春,太祖长拳师李荣德,梅花螳螂拳师姜华龙,秘宗长拳师苏明远,罗汉拳师李丹伯。这是较早在烟台的一些出类拔萃的拳师。被烟台武术界后人尊称为“五老”。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武术进入了繁荣时期。19301月烟台成立了“国术馆”馆长赵少梅,副馆长周善同。这时烟台街有拳房23处,学员529人,有练拳习武爱好者3412人。虽然国术馆因军阀派系之争而解散。但烟台学拳练武之风甚盛。自1930年军阀刘珍年建成南操场后,每年春秋两季都召开烟台运动会,自此便成惯列。只要开运动会必有武术表演比赛,并成为重要的运动项目,而大受欢迎。在重要节日和游艺活动中都设有武术表演项目,参加者众多。  

三十年代初,烟台的中、小学校大都开设了国术课。许多拳师都在学校教学。张永清在芝罘中学,林景山在养隽小学,毛丽泉在信义小学,杨宝书在河北小学。学校也成为国术的传播基地。这些都是当时有名的拳师,他们还兼在社会团体或自开拳房教授武术。

图片

19344月烟台张国屏(系张永清之子)被烟台进德会国术馆推荐参加第二次山东国术省考。19364月烟台李天祥、吕剑生被福山县推荐参加了第四次山东国术省考,他们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受鼓舞。回烟台后,积极倡导武术,开馆教学。

到三十年代中期。那时各拳房已改称“国术社”有近50处,拳师有50多名,再加上各中、小学校,习拳练武及爱好者上千近万人。此时烟台人口18万。193610月中央国术馆长张之江来烟台时,在进德会参加表演的拳师就有40多名。观众2000多人。

193721日,“烟台特区国术馆”成立,馆长张彬忱、副馆长林秋圃,并建立董事会。国术馆建立后立即举办国术教习训练班。参加者有60多人,经考核有53人取得考试合格教习证书。此时的烟台武术进入鼎盛时期。

烟台人崇文尚武历史悠久。习拳练武代代相传。从清末到民国烟台的拳房多,拳师多,拳种多,习拳练武者更多。所以旧时外地习武者,打把势卖艺的都知道,烟台是个习武的“拳窝”。有谚语说“烟台街拳难练,拜码头,话周全,人不欺人好吃饭”。

编者按:本文作者姜振友系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本文曾发表于《芝罘历史文化丛刊》总第十六七期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