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25】《论语》拾疑:

 新文艺 2022-02-06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篇》
注释
觚: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为二升。后来被改变了,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直解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延伸
这两段话,被理解为孔子的慨叹,周礼的很多东西,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都发生了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认为“名不符实”,主张“正名”。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起来,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到达当年鲁国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一点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这是他的一个看法,一个感叹。”
我真理解不了,只得存疑备考(至于孔子的本意,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精准猜度出来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两段话在现实生活中(我所知道的)被引用的很少,所以,能不能理解原意已经不重要了,那就随他去吧!
我感觉,这两段话可能有点现代一些人常有的“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世道衰微”的感叹,有点希望“复古”的意味。不管怎样,历史可能会循环往复、可能是螺旋式上升、可能会惊人的相似,但是要想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几乎(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以史为鉴,目光向前,立足当下,过好每一天。
刚好,看到张文宏的这篇推文:

从中,我注意到两点:一是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或许已经有了转变;二是“未来抗疫,应该就是我们不断努力夺回正常生活的过程。”
什么是正常生活?我希望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没有恐慌、心态平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