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湿体质知多少(二)

 新用户7198kM7p 2022-02-06

送你一朵小红花

痰湿体质知多少(二)
写在开篇:今天是新年元旦,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防护,保持健康的心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也希望西安的疫情早点过去,西安加油!!!写完这一篇,有关痰湿的症状、体征就写完了。这些都是来自于朱曾柏老师的《中医痰病学》。我只是个搬运工。当年是作为教材使用的,想必是很好的书,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不版了。
进入正题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需气血精髓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

现在好多高血压患者,表现为这个症状。

西医说是由于血管痉挛或是血管硬化失去弹性,流动的血液受到阻力,导致压力升高。
但从中医来说,痰湿为有形之邪,痰瘀同源,再加上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所以这类高血压患者,凡具有痰湿上蒙头部清阳见症者,按清化痰湿论治,收效极为显著。
但要区别,痰湿上犯而形成的头眩、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好时发。与气血虚损之症有本质的不同,用补益剂会加重痰湿,不仅无效,反可会加重。
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痰湿之邪留伏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上逆,故常作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水声流漉。
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
痰涎本是津液所化,但津液没有走正道,变成病理产物之后,又可反过来阻碍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服药往往无效。这种如果按温化痰饮论治,或兼主疏肝运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此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
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出了问题,从而肝郁脾陷。
肝脾在津液的代谢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脾不和,脾气也会抑郁,运化不能,津液聚而成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
又因本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失健运而痰聚,故本症咽喉如物梗塞之症,也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消时现。
如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夹痰之症。这个就比较棘手了。如只着眼于化痰消散,则阴津会更加损耗,咽喉阻塞干燥之症必更为严重。
治法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两方面兼顾,痰气阻塞之症,方可愈而不发。
4、噎膈、呕吐痰涎。
什么是噎膈?
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在的胃癌和食管癌。
噎膈之症与痰有关,一般多起于情志不畅,气机不利,继而津液枯燥结为痰涎,或与瘀血胶结阻塞于食道和胃之上、下端,因而造成食物噎膈或呕唾痰涎。
朱曾柏老在治疗本症时,对体质强悍者,化痰散结兼佐以养阴解毒,常可收到启膈通塞之效。但对癌症疗效依旧不佳、预后也多不良。
5、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压榨样闷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
这是痰浊痹阻心阳,阳气遏阻不畅,故胸中常憋闷痞塞。如胸阳遏阻严重,痰浊太甚,不通则痛,则可突发压榨样心绞痛。

也有心阳先衰,阴浊上蒙,导致痰浊痹阻而憋气心痛。

一个是外因引动内因,一个是内因招致外因。
这种情形虽不能等同于目前冠心病、心绞痛,但其治疗大法可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此类心绞痛,如属痰浊痹阻为患,活血化瘀则无济于事,而采取温阳化痰,则疗效甚佳。
但现在临床治疗不辩证还是血塞通、丹红、谷红、曲克芦丁为多,而忽略了从痰论治。
6、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此类病症属“痰气犯心”、“痰迷心窍”。
中医讲“心”,亦指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等等即是。故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常常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病变表现出来。此类病症,治以涤痰开窍,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失眠难寐之症,经久不愈,人们常简单地以神经衰弱或顽固性失眠名之,临床上并非如此,有不少是痰火扰心所致;特别是烟、酒、茶过度之人,更易酿生痰热。
7、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其性粘滞而易于内伏,痰浊内伏,阻遏阳气,阳气不能伸展,形成阴不配阳,阴遏阳郁而发热。
痰浊遏阻阳气发热,既不同于外感六淫之气化火发热;又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等阴不涵阳、阳气外浮之发热。
痰阻气机之发热,其特点是身困重而热不扬
临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热,如不见阴虚、气虚之类体征者,多属此类。如妄投滋阴补气方药,则更加助痰恋邪,造成低热身困,绵绵不已。如能详察舌脉,审症真谛,以化散痰湿为主,则可收到满意效果。
8、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西医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兼)感不同,病变百端”,痰浊留伏遏阻,局部营卫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诸症。
热痰膨胀,故可出现局部发热或局部胀大;
痰湿和寒痰遏阻气机,故可发生局部凉冷或相对显得细小萎缩。

如痰浊结聚不散,患处还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9、溃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痰湿留伏,或热痰凝聚,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之痰浊外泻,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流痰。

本症长期不愈,正气虚衰,加之患处腠理洞开,常受外来风寒邪热之气侵袭,营卫气血难以恢复正常,致患处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浊凝聚,继而导致气阴亏损,兼夹顽痰不化。

如患处皮肤增厚起屑,为气阴亏损,营卫失和,兼有顽痰凝聚。
10、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
痰饮停伏胸中,胸中阳气被阻遏,肺气失于肃降而运行不畅,故常感胸闷憋气。
如痰湿停伏于背部,背部阳气运行不畅,则背部作胀或发凉。
叹气和捶打,气机暂得舒展,故患者常大声叹气或捶打而后快。
11、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
痰浊一旦凝聚,气机便更受阻滞,故可结为肿块,结节。
初起与体内阳气虚衰或情志抑郁、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痰浊凝聚有关。痰浊既凝聚,复又阻碍气血的运行,情志更加抑郁,彼此互为影响,层层相因,环环相扣,恶性循环,故使肿块愈结愈大,愈结愈牢。
中医外科学中称本症为“岩”,谓“至牢至坚”,难以攻破,如皮肤、面色晦暗明显,为顽痰死血相互凝结所致,须化痰破血解毒并举。如病程过久,还须同时助阳益阴,寓攻于补,兼用虫类、麝香等香窜搜透之品,充分发挥某些中草药化散痰淤的作用,以控制其肿瘤的发展。
12、口中碎痛,时好时发。
口中碎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时好时发,舌质嫩红,稍有不慎,进食辛、辣、咸、热、酸、涩以及香焦、枯硬等食物,即碎痛加剧如割,因而影响进食、工作和身体健康,殊为所苦。
好多人说这是上火了,虽不大错,但吃了很多下火药,然并无卵用。本症多属阴虚夹痰之候,多发于津血亏损女性患者。
从痰立法,养阴滋燥化热痰,其效颇佳。然仅养阴滋燥不化痰则收效不显。这就是临床上辨识阴虚夹痰之经验所在。
本症轻微,反复发作,是阴虚燥痰患者的体征特点,若碎痛严重难忍,则成为阴虚燥痰的重要症状。
13、胁下痞满肿大、闷痛。
胁下胀大、闷痛的患者很多,这与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情绪调节有一定的关系。目前社会肝硬化、肝癌发病率较高,因此,有这种症状要提高警惕。肝肿大而剧痛、刺痛,又确有肝功能不正常、特别是肝脏损害明显者,应积极治疗。
但也有并不是肝硬化,更不是肝癌,而却长年肝大闷痛,其中很多是由于痰湿留伏,或痰瘀互结而成,中医讲的“肥气”、“肝着”等证即是其例,所以不要过分紧张。
肝大微有胀闷不适之症(个别患者甚至出现面色晦暗),不少是痰聚胁下,或兼夹瘀血。
若要治疗,可采取疏肝行气化痰或痰瘀分消的方法,而不可纯活血化瘀之剂。也可用行气化痰药研末外敷,“外治之法,亦内治之理”(清代吴师机语),药力既平和稳妥,不易愤事,缓缓图治,慢中有快,胁下肿胀之症,则可愈出自然。
14、脉象。
痰病脉象,有滑,有弦,有沉,有迟,此其常也。
热痰内盛,脉象多见弦、滑。
顽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讲的“数热迟寒滑有痰”、“寸沉痰郁水停胸”、“迟司脏病或多痰”、“寸滑膈痰生呕吐”等就是指这种脉象,也确系经验之谈。
但由于广义痰病、痰症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病变只在某一小的局部),因此脉症不符者殊多,处方用药时,要以症状为主,舍脉从症。

写于202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