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明“乞师日本”记:前后十余次,无一成功,幕府有何考虑

 思明居士 2022-02-06

公元1644年,是一个不安静的年份。这一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清兵入关南下,占领了北京城。而在南方,一群遗臣士绅也展开了一系列恢复大明社稷的行动。

面对清军的攻势,有些人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日本、琉球、安南、暹罗这些大明藩属国,尝试向他们借兵。其中,日本国力军力最强,所以先后有了十余次“乞师日本”的行动。

为什么南明士人会请求日本出兵呢?一来是认为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二来在半个世纪前,中日曾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给明朝士人留下历史深刻印象。

1645年冬,身为舟山守将之一的周鹤芝深感兵力不足,打算向他的日本“旧交”----萨摩藩主岛津氏借兵三千。派出使者后,对方以明廷未与其恢复朝贡关系为借口推脱。

文章图片1

江户城 江户城

周鹤芝得知,打算以朝廷的名义遣使宣布恢复朝贡关系。主将黄斌卿(1597—1649)担心引狼入室,极力反对此事。

就这样,第一次“乞师日本”不了了之,周鹤芝心灰意冷,脱离鲁监国政权,转投福建的隆武政权。

次年,清兵攻入浙江。黄斌卿为了自保,也在1647年遣使向日本借兵,然而没有成功。1649年,冯京第等人前往日本“乞师”( 据说,黄宗羲曾随行,作有《日本乞师纪》),同一年,鲁监国还派出将军阮美乞师,他们都没有成功。

1651年,余姚人朱舜水赴日乞师,多次努力未果后,于1659年定居日本。每次遥望故国,都十分痛苦: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衣冠虽有先朝制,东海幡然认故园(《避地日本感赋·其一》)。

文章图片2

1682年,朱舜水去世,他始终身着明朝服饰,遗愿是:

“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

“乞师”次数最多的,则是郑氏家族,前后共八次。

作为当时东亚最大的海商—海盗集团头目,郑芝龙常年在日本打拼,与日本平户藩主松浦氏关系密切,还娶了日本女人做妻子。周鹤芝投靠隆武帝后,在此兜售“乞师”日本的计划,郑芝龙觉得不错,索性派他去了日本。结果,没有得到日本的回应。

1646年,郑芝龙派部下黄征明向他的老熟人---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求援。

接到书信,德川家光召集众人商议。会议中赞成者与反对者几乎相当,不过还是赞成出兵的占了上风,幕府甚至考虑到了军粮问题。

正在日本筹备出兵的当口,他们得知了福州被清兵攻陷,隆武帝身死,郑芝龙投降的消息,不得不取消了计划。

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郑成功坚决不肯请降,继续高举反清复明大旗。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本人同样在日本度过了生命最初的七年。

所以他在1648年写给日本幕府的求援信中写道:余生于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处艰难之际,恳请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余,施予恩惠。

对郑成功的求援,日本幕府最终没有回复。

1651年,郑成功再次与日本方面取得联系,这一次,他获得了日本的铅铜之助。

文章图片3

1658年,郑成功与李定国相约来年北伐。为此,他一面在厦门练兵筹饷,一面派遣日本僧人了庵桂悟作为使者,向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借兵。这次的礼品十分丰厚。在信中,他说:“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日本方面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出兵。

次年,郑成功攻打南京不克,败退回金厦后,准备以台湾作为长期抗清的基地。1660年,郑成功派遣部下张光启赴日第四次借兵,但幕府仍然拒不发兵,只援助了一批铜制大炮、鹿铳、倭刀。

收复台湾后不久,郑成功就去世了。其子郑经坚守台湾,坚持抗清大业。1663年,他派人赴日本长崎,打算取回郑氏家族在日本的积蓄。可惜这笔财产被投靠清朝的郑奎舍、郑按舍领走了。

之后,郑经又在1667年和1674年两次向日本乞师,同样没有得到日本的援兵。

为什么日本幕府不肯借兵?日本虽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称满清取代明朝为“华夷变态”,出兵支持南明却关乎国家利益,不是打嘴炮能比的。按德川赖宣的话说,出兵反清“无功则不仅为本邦之耻,且长期与外国结仇,成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于国无益,反招后世之弊”。对日本没有好处。

文章图片4

再从军事角度说,清军一路追亡逐北势头正盛,日本要出兵大陆,要么经朝鲜进入东北,要么跨海进攻山东半岛,要么在舟山群岛和浙江沿海登陆。前两条路线不用说,清将博洛在占领浙江后,日本如果选择登陆,就会面临远离本土,失去后援和补给的风险。

和丰臣秀吉不同,德川家族并不打算征服大陆,因而没有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水军。如果借兵与南明,势必发展水军,这会西南大名加强军备的借口,德川幕府当然不会接受。

而且,自德川家光掌权后,马放南山武备废弛,“岛原之乱”中,数万手持简陋武器,且信仰基督教的平民,就能牵制十几万正规军,还能把主将板仓重昌打死。后来还是请来荷兰战舰,派奸细卧底,这才勉强攻占岛原。

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文化观念上的因素也不能不考虑。在西洋传教士影响下,日本人发现世界非常之大,中国不是世界中心。

文章图片5

以前,他们视中国为华,日本为夷。如今,他们把中日同样视为华,日本的命运,不再与中国息息相关。

所以,出兵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但是,生意还是要做的。占领台湾前,郑氏集团就已从日本的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海盗出身的郑芝龙,才能坐稳隆武朝头把交椅----谁让他既有枪杆子又有钱袋子呢。

郑氏收复台湾后,着力进行开发。但开垦规模并不算大,郑氏集团的日常开销,非常依赖与日本的贸易。

文章图片6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决心解决台湾问题。在经济上,他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方面是迁界禁海,截断郑氏集团从大陆获得商品的渠道,一方面与日本进行贸易。这两手加剧了郑氏内部的倾轧,郑经死后,郑克爽归降,台湾纳入清廷管辖。

1686年7月,一名叫张斐的浙江人来到了日本。此前,康熙已经平了三藩,收了台湾,爱新觉罗的天下似乎坐稳了。但他偏偏不甘心,“闻水户侯甚重道义,为得其助,以谋恢复而来。”

文章图片7

清朝初期疆域

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怀抱反清复明志向的士人最后一次“乞师日本”, 其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失望的张斐含泪说道:

舟山却望似崖山,万古千秋泪不干。

王气已销兵气尽,海波空漾月光寒。

忠贞之士的忠贞之志,固然令人感慨。只是不知,若他地下有知,见两百年后日本不请自来又会作何感想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