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江苏省地级宿迁市所辖的境域,包括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宿豫、宿城二区及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和苏宿工业园区。 早在距今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下草湾人”在境内生息繁衍,为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其址在今泗洪县双沟镇东南,距今约4-5万年。 ![]() (▲下草湾人生活示意) 西周时,徐国的都城位于今泗洪县城头乡的徐莫村(编者注:一说在半城镇)。至春秋时,徐国都城已成南北文化交汇处。春秋时,今地级宿迁市北境是钟吾国的一部分。钟吾国的都城位于今县级新沂市南境马陵山乡的司吾村。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位于江南的吴国内乱,前吴王诸樊之子阖闾派人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吴王僚的两个公子掩余和烛庸分别北逃至徐国和钟吾国避难。阖闾于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兴兵北伐,消灭了徐国、钟吾国。其地为吴国所辖。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因越国国力所限管辖不到淮河以北地区,楚国乘机占领,今宿迁境内在那时成为楚国的附属地。 ![]() (▲全盛时期楚国疆域图) 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宿迁市境内设置下相县、徐县、凌县。下相县城址位于今宿城区废黄河西侧之古城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的故里“下相”即后之宿迁。徐县城址位于原徐国的都城址,凌县城址位于今泗阳县史集乡之凌城村,原钟吾国的都城经战乱已衰落为“司吾”居民聚落点,连建置县的起码条件也不具备。下相县、徐县属泗水郡所辖,凌县和司吾居民聚落点则属东海郡所辖。 西汉仍置下相县、徐县、凌县,增置司吾县、厹犹县、泗阳县、高平县(史载:西汉置的高平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宿迁旧志中所载高平县无史籍佐证)、睢陵县、曲阳县。司吾县城址位于原钟吾国的都城址;厹犹县城址位于原泗阳县郑楼乡大碾村(今划为宿城区所辖);泗阳县城址位于今泗阳县新袁镇东南;高平县城址当在今泗洪县城头乡;睢陵县城址位于今泗洪县东南洪泽湖中(当时该地尚未成湖);曲阳县城址位于今沭阳县东南。下相县、徐县、厹犹县、高平县、睢陵县隶属于临淮郡,临淮郡的治所设于徐县城。司吾县、曲阳县隶属于东海郡,东海郡的治所设于郯县城即今山东省郯城具北。凌县、泗阳县隶属于泗水国,泗水国的都城设于凌县城。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王莽篡位建立“新”王朝,改下相县为从德县,改凌县为生凌县,改厹犹县为秉义县,改泗阳县为淮平亭,改徐县为徐调县,改高平县为高丘县,改泅水国为水顺,改睢陵县为睢陆。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东汉王朝恢复西汉建制。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撤销泗水国、泗阳县,其地并入凌县,凌县改属广陵郡。公元72年(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撤销高平县,同时撤销临淮郡,改置下邳国,下邳国的都城改设在下邳县城,其址在今睢宁县北古邳镇东。 三国魏时,撤销厹犹县。因睢陵县城被洪水淹没而成为洪泽湖的一部分,故县城迁至今睢宁县睢城镇址。 西晋撤销曲阳县。东晋撤销徐县,增置角城县、宿预县和淮阳郡、宿预郡。角城县城址位于今泗阳县东南境,淮阳郡治所设于角城县城。宿预县城设于原厹犹县城址即今宿城区郑楼镇大碾村,宿预郡治所设于宿预县城。此时的宿预县城已取得了郡级治所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今宿迁市境域内的建置变更频繁。其间,少数民族一度入主中原,大批汉族人从今山西、河北、天津、河南、山东等地南迁。有的流寓在境内,设置侨县、侨郡,地不加广而虚张郡、县之数,时境内竟增置七郡若干县之多。后侨郡、侨县废除,南迁至此的多数人定居境内。这也是作为北方方言体系的宿迁方言和风俗习惯区别于江淮方言和风俗习惯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朝宋时,撤销下相县、司吾县、凌县,其地统归宿预县所辖。北魏时复置下相县、高平县(史载北魏时将汉置的泫氏县改设高平县即今山西省高平市。编者注:“随开皇十八年(598)改高平县置,在今泗洪县城头乡附近”)。东魏时增置绥化县、怀文县。绥化县城址位于今泗阳县城厢镇杨集村西之原锅底湖处。怀文县城址位于今沭阳县城南。并改梁僮阳郡为沭阳郡,沭阳郡的治所设于怀文县城。陈置高平郡,治所当在今泗洪县境内。至北齐,废除下相县,此后历代均未复置。其地仍归宿预县所辖。北齐又改角城县为文城县,废除睢陵县。至北周,文城县改称临清县、绥化县改称淮阳县,怀文县改称沭阳县。沭阳县名沿用至今,其城址一直无大变迁。作为境内中间地带的宿预县,其城址自东晋建置县并作为宿预郡的治所之后,相继作为北魏的南徐州、梁的东徐州、东魏的东楚州、陈的安州、北周的泗州的治所,而下相县城一度作为北魏所设的盱眙郡的治所。由此可看出,今地级宿迁市的治所的前身宿迁县(那时叫宿预县),开始奠定了今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中间地带的中心城市的雏型基础。 隋开皇初,废除淮阳郡、淮阳县,沭阳郡、高平郡、临清县,高平县复称徐城县(编者注:治所仍在今泗洪县城头乡徐莫村附近)。大业初,废除泗州,改置下邳郡,仍以宿预县城为其治所。 唐初改隋下邳郡为泗州,仍以宿预县城(编者注:今洋河新区郑楼乡古城村)作为其治所。同时复置曲阳县(不久即废除)和淮阳县。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废除淮阳县。至此,境内尚有宿预县、沭阳县、徐城县。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宿预县城被黄河泛滥冲毁,驻宿预县城的泗州治所南迁临淮县城,其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河北岸。宿预县的治所乃西北向迁至原下相城址,县城虽迁,县名未变。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豫即位,为避其名讳,县名遂由宿预改为宿迁,其名沿用至今。所以改名为宿迁实则为宿预县城迁移之意。 北宋初,废除徐城县,其地并入宿迁县。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军等同于郡的行政机构),辖宿迁县、下邳县。军的治所设于下邳县城,其址位于今睢宁县北古邳镇。而宿迁县的境域包括今宿城区、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东部和北部地区、今徐州市所辖的新沂市大部分地区、睢宁县东南部分地区、今淮安市淮阴区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如今淮阴区的渔沟镇在那时即隶属于宿迁县。其境域为有史以来最大(宿迁旧志载,唐时宿迁县境域为有史以来最大,不确)。当时的淮阳军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宿迁县境内。今宿迁市境内泗洪县的西南部地区,彼时为虹县所辖,隶属于泗州。今宿迁市沭阳县在彼时则隶属于海州。 南宋时,由于金兵南侵,淮河一线特别是淮北地区是宋与金长期争夺的地带,战事频繁。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宿迁市境内被金国占领。1218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金宣宗兴定二年),金国以宿迁县境南的桃园镇原绥化县城址置淮滨县,以境西的原睢陵县城址置睢宁县。因战争坏,百姓逃亡,田园荒芜,城垣房舍毁坏,金国于1223年(金宣宗元光二年)废除宿迁县、淮滨县,后又废除睢宁县。1262年(宋理宗景定三年)宋军夺回淮北一带,复立宿迁县,然有名无实。是年,蒙古族人占领宿迁,但所得是一片废墟荒野,不得不废除宿迁县,其地隶属于邳州所辖。 元末稳定政局以后,经济复苏。原宿迁县逃亡的百姓多数返回故乡,重建家园。距金国废除宿迁县时隔52年,于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复置宿迁县、睢宁县。睢宁县城址仍在金国所置的原睢宁县城址即今睢城镇。宿迁县治所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迁于原下相城址的治所,自北宋末已夷为废墟(即今之宿城区古城村),不得不易城址于今宿城区的老城区南端项羽故里附近。两年后复置淮滨县,随即更名为桃园县,其县城址由今泗阳县城厢镇杨集村西之原锅底湖处迁至今泗阳县众兴镇南六华里处,后名城厢街。桃园县隶属于淮安路,宿迁县隶属于归德府邳州,沭阳县隶属于淮东道海宁州。今宿迁市境泗洪县西南部地区,当时为虹县所辖,隶属于淮安路泗州。均隶属于河南行省。 ![]() (▲明代宿迁地图) 明代,今宿迁市境内有宿迁县、沭阳县、桃源县(桃园县名改为桃源)。其西南部地区即今泗洪县为泗州所辖。宿迁县、沭阳县、桃源县隶属于淮安府,泗州隶属于凤阳府。1576年(明神宗万历四年)宿迁县城为避黄河水患,从今项羽故里附近迁至今宿迁市宿城区的老城区,从而奠定了今地级宿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地位。 清初,今宿迁市境内属江南行省。1667年(清圣祖康熙六年)江南行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宿迁县属江苏省淮安府邳州,桃源县、沭阳县隶属于淮安府。其西南部地区即今泗洪县仍为虹县所辖(编者注:今泗洪古代属泗州本州之土,与虹并列,1912年始隶属安徽泗县)。因1680年(清圣祖康熙十九年)黄、淮水患,位于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河西岸的泗州治所(俗称泗州城)淹没(所谓水漫泗州),州的治所一度寄置盱眙县城,后迁治于虹县城(今安徽省泗县城)。1724年(清世宗雍正二年)沭阳改属海州府。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直隶徐州升为府,宿迁县改属徐州府邳州。1777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废除虹县,其地属安徽省泗州。 ![]() (▲清同治宿迁县城图) 中华民国初,宿迁县、沭阳县属江苏省徐海道。1914年(民国三年)国民政府内务部因江苏省桃源县与湖南省桃源县同名,遂改袭汉代泗阳县名取代桃源县名,属江苏省淮扬省淮扬道,泗阳县名沿用至今。 1927年(民国十六年)废道,均改属江苏省国民政府。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今泗洪县境在民国初期为泗县所辖,直属安徽省国民政府。宿迁县境包括今新沂市大部,北至红花埠与山东省郯城县接壤,南至洋河镇、归仁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宿迁县、泗阳县、沭阳县、睢宁县、泗县的周边地区陆续建立宿北、泗宿、泗沭、睢宿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 (▲1930宿迁县政区图)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国投降,中共军队进驻境内,各县相继解放。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占境内各县。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下半年,中共军队击败国民党军队,夺回了政权。境内各县第二次解放。 1949年五月,苏北、皖北行政公署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由宿迁县析出的宿北县改为的新安县(1952年七月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而改为新沂县),均隶属于江苏省淮阴地区。新成立的泗洪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县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5月,新沂县由淮阴地区划入徐州地区。1955年3月,泗洪县由安徽省宿县地区划入江苏省淮阴地区。 ![]() (▲1958年宿迁县政区图)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隶属于淮阴市。1987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宿迁县撤县建立县级宿迁市,实行市管乡(镇)体制。县级宿迁市仍属地级淮阴市所辖。在全淮阴市所辖十一个县区中,县级宿迁市的地理位置、城区建设规模、工农业生产、社会文化事业等,都居于前列,具备了中心城市的雏型。 为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国务院于1996年7月19日批准设置地级宿迁市,辖从地级淮阴市分出的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原县级宿迁市析置的宿豫县和宿城区(后宿豫县改为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宿迁作为有史以来位于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中间地带的新兴的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式确立,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 (作者为江苏宿迁人,退休前任宿迁市文联秘书长) 审核:张克军 编校:李 智 发布:赵苏山 长期征稿 稿件内容要求: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宿迁故事。 欢迎围绕一个主题,撰写系列文章。 欢迎稿件配原创图片。 每篇文章字数在2000字以内。 来稿一经采用,即支付相应稿酬。 |
|